中国自去年以来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和适度性的货币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有观点认为,超常规的货币发放和过度充裕的流动性,已经导致了很强的通胀预期,经济复苏之后可能出现乘数效应突然放大,如果继续维持现有政策不变,必定在增长进一步上升过程中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因此,现在退出政策的声音日见多了起来。
不过我们认为,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回暖和复苏的主导性趋势已经形成,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经济列车已经毫无悬念地走上持续增长的轨道了。我们面临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经济问题仍然很多。
一是出口增长形势依然严重,外贸出口继续下降。由于全球经济全面回升尚早,短期内很难指望恢复危机前的出口增长。二是工业增长基础并不稳定。当前主要问题是企业效益下降,亏损比较严重,不良资产的压力增加。三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与国有企业仍占主导地位。而政府财政收入不能乐观,给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后续性投入增加了困难。
许多人担心通胀。目前看来,这种担忧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提前退出刺激政策可能不仅不会降低通胀风险。相反,它甚至可能增加通胀风险,因为它很有可能会引发另一轮激进的干预。因为如果过早实施了货币和财政紧缩政策。鉴于私营部门的极度脆弱,这可能再度造成经济低迷。其必然结果是又一轮紧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举措。
其实,不仅中国面临政策争议问题,世界各国也一样,比如,在今年刚刚召开的G20会议之前,全世界对于退出谈的很多,但是会后大家就不谈了。那是因为大家在G20会议上交流了一下看法,对形势做了一个重新的估计,认为形势还没有好到那种程度,现在只能说是稳定了,下滑的趋势止住了,但是回升道路还不太明朗。所以G20会议之后,大家的一个共识就是继续保持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这一点上,显然中国也难独立于世界之外。
至于大家谈的比较多的结构问题,十几年来我们总是把结构问题作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提,但是调整并不容易,因为结构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尤其是经济结构大规模的调整,依赖于科技的大规模进步。需要用市场机制,需要用改革的方式。并非政策转向就意味着结构的好转。
因此,在当前面临信贷需求压力和通胀可能性的两难选择下,不能简单地二选一。宽松货币政策不能放弃,但同时需要在持续强度和信贷结构上适当调整,例如逐步降低信贷增长水平、央行加强收回流动性、防范国外热钱大量流入、加大中小企业和市场化信贷投资的力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