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 君 说
6月29日上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于2018年浙商证券“凤凰行动”论坛上进行了题为《多变环境中的不变之道》专题报告。
今年正好是全球金融危机10周年,我们好像又碰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中,企业金融机构如何应对?
作 者:许小年
来 源:翎南会(ID:lingnanchuangye) 转载自正和岛
后工业化时代
经济发展的动力变了
尊敬的吴董事长,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来到这里,与大家对于有关中国经济环境和最近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做一个交流。
关于经济形势的变化,我想谈这几个方面,虽然这几个方面仅仅是我们目前所面临挑战中的几项,但是我认为这几项是对于今后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影响比较大的方面。
第一个是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经济运行的规律如果有任何规律的话,它和工业化时代有着根本的不同。
大家都知道,我们做金融的,更是在第一线感受到这个冲击。第二项就是国家正在进行的去杠杆,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在去杠杆。
经过改革开放的40年,今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已经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中等发达的工业国。
这个变化是我们今后在思考国家经济发展、企业经营、企业未来方向必须认识到的一个转折。在后工业化时期,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都和工业化时期有着根本的不同。
我现在看到了一些企业,感到在经营上碰到一些困难,我认为主要是我们企业的经营思路还没有发生转变,还没有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来加以调整,还是用旧的思路来思考面临的新问题。所以这就造成了我们企业在发展道路上的一些困惑,造成了他们经营方面的一些困难。
后工业时期和工业化时期,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呢?在工业化时期,由于我们要进行资本积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它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大机器工业生产他需要进行投资,需要购置设备。
而农业,他对于资本的需求是非常低的。农业生产虽然你也需要有灌溉设备、有拖拉机等等,但是它和工业相比,它的资本密集程度要远远的低于工业。
所以在工业化的时期,总是伴随着快速的资本积累。这就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在过去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大概是两倍于GDP,所以在工业化时期,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
资本积累那很自然,对金融的需求就很高,因此在工业化时期,我们国家的金融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这都是和资本积累密切相关的。
但是到了后工业化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基本上完成了,资本积累的速度大大的放慢,这个放慢就体现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看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和GDP同步的(6%、7%左右),已经从两位数跌到了一位数,这并不是我们传统上理解的国内需求不足,需要宏观政策刺激等等,这种传统想法都已经通通过时了。
一位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成为常态,将成为在后工业化时期的标准数据。他就是这个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已经不再是肩负加速资本积累、提高中国经济工业化程度这样的任务,而是从增量变成了替代存量。
每年单位数投资的增长,也就是去取代这些折旧的资本设备,它变成了存量替代型投资,而不是增量投资。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要再幻想两位数的投资增长,更不要去幻想两倍于GDP的投资增长。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特点。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再是投资,因为投资跟GDP现在同步,不仅投资同步,消费基本上也是同步。那么经济增长的动力到底在哪里?等一下我会讲到,那是在微观,不在宏观。
后工业化时代,他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产能的普遍过剩。经济从改革开放初期供不应求——短缺经济,我们所讲的短缺经济,现在已经变成了过剩经济。
供应能力超过了社会需求,各行各业全都是过剩产能。那些不过剩的行业,很难找到,供不应求的这些行业很难找到。看来看去,只有这些服务业,而服务业的供不应求主要是因为ZF的行政管制,人为造成的供应紧缺。
比如医疗卫生,大家都知道仍然供不应求,民间有很多资本希望能够进入到这个领域,但是进不去。过于严格的管制,使得资本、资源不能进入到这些服务业,人为的造成供不应求。
除此之外,在制造业、竞争性行业,我们看到的全是供大于求。在这样的形势下,他引起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宏观政策失灵,第二个问题是企业经营变困难。
在过剩产能的压力下,宏观政策,不管是财政政策也罢,货币政策也罢,失去作用了。因为我们知道,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他的作用是拉动需求,而在需求中,他其实主要拉动的是投资需求。
过去多少年都是这样,我们说的拉动内需,实际上都是拉动国内投资需求。由商业银行提供低息的贷款,刺激企业投资,由ZF增加财政开支,这些财政开支增加的,有一部分是民生,但是大部分是搞基建,是拉动投资。
而在后工业化时代,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这些政策全都失灵。你拉动什么?你刺激投资,你刺激投资越多,过剩产能越多,已经没地方好投了,你往哪里去投?
2008年,4万亿我们还可以投投高铁。到了现在,ZF想花钱,不知道往哪儿投,去搞棚户区改造,中央最近把棚户区改造给停了,非常正确,当初根本就不应该搞。你棚户区改造有什么样的投资收益啊?这些钱能拿回来吗?能产生回报吗?已经不知道往哪里去投了,你还硬要ZF财政开支。
另外一方面,ZF也没钱了,特别是地方ZF。最近我们看到很多的报道,地方ZF的债务偿还全出了问题,这个下面我会讲到为什么现在要去杠杆。
货币政策也失灵,央行增加货币供应,这些货币进入不了实体经济,他没有办法进入实体经济。为什么没有办法进入实体经济,并不是说央行一放水,下边就涝灾,不是这样的。央行的货币政策到信贷的增发,我们把他叫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