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迈上稳定增长轨道。眼看进入年末,全年“保八”基本无忧。然而,在保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已然成了一种“传染病”,横亘在中国经济复苏道路上,调结构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已成共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外延式投资和粗放式扩张的增长模式,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是中国经济挥之不去的顽疾。不少地方和企业,过分追求量的增长,过分看重GDP增幅,对产能过剩麻木不仁,对破坏生态环境无动于衷,对大量浪费能源和资源视作理所当然。
但转变增长方式不易,调整和优化结构更难。没有人愿意自找苦吃,放着成熟和熟悉的模式不用,非要面对麻烦多多和困难重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想实施“无痛疗法”不可能,想一蹴而就也仅是美好幻想。比如本来就很严重的产能过剩,比如原来就广泛存在的高能耗,在一些地方保增长的热浪中反而“变本加厉”。面对这些情况,就要主动和积极地自裁痈疽、自寻苦药。
当然,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在中国目前形势下,又和种种利益关系纠缠在一起,变得更为艰巨复杂。不下狠功夫,根本理不出头绪、找不到病源;不下狠功夫,难以快刀斩乱麻,难以开出苦口良药;不下狠功夫,往往陷入现有的利益格局不能自拔,沉迷于熟悉的模式不思进取;不下狠功夫,就容易在种种困难面前退缩,就可能在一两场小胜后忘记大目标。
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10月19日联合举行的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信息发布会信息表明,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对未经批准擅自占地开工建设的,要依法从重处理;对不符合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贷款。同时,提出实行问责制,对地方政府的官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加大了环保准入门槛,加大了对用地的严格把握等,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前,六大产能过剩行业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需报国家发改委组织论证和核准。
无疑,这些措施已对抑制产能过剩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国内龙头钢企的两个新项目——宝钢湛江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项目将暂缓启动。据了解,此次被叫停的项目规模颇大。其中,宝钢湛江项目当初设计的年产量为2000万吨,首期建设规模为年产钢1000万吨,总投资达696亿元人民币。这两个项目的叫停,对其他正要上马的项目来说,将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不过,药方能否奏效,关键还要看两点:一是准入门槛等措施是否能得到严格执行,二是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能否能得到完善。特别是,调节产能过剩中,不要忘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老老实实地遵从市场规律。要认真研究市场信号,要认真关注价格走势,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向,要认真把握资本市场动态。
要知道,虽然“上大关小”一直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但“上大易,关小难”才是最真实的写照,这也是过剩滋生的内在动因。作为促进GDP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上大项目不仅是资本追逐的重点,也是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冲动,后者甚至会在金融和土地政策上予以支持。另外,在大项目上马的同时,传统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却是一大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些小厂往往是当地财政支柱,其产能的淘汰涉及到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种问题。如果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来自地方的阻力也就无法真正消除。
因此,还是应更多地以市场化手段来调节,并理顺资源价格等体系。要在产业导向、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方面,协调各级决策机构,形成调控过剩产能的政策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