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完了美国,接着谈谈中国。中国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表现为:第一、美元崇拜(现在是信用货币时代,贵金属不再成为货币,美元代替了金银)。中国通过国际收支顺差和强制结汇制度累积大量的美元储备,并因此被动发行人民币,使美元事实上成为人民币发行的基础。第二、以出口带动经济,外贸依存度接近70%。第三、为促出口,限进口,使用出口退税和强制结汇等干预手段。这样的贸易政策,基本符合重商主义的特征。平心而论,在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发达,国家急需外汇的时期,重商主义政策确实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极大的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解决了庞大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使中国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钱。
但是,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累积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的今天,我国的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却遭到欧美等国家的指责甚至报复。固然,别人的批评更多是从其自己的利益出发,但我们也多少应该反思一下,作为一个大国,长期实行重商主义的政策,对自己而言,是否真正有好处,又或者,重商主义固有的缺陷已经在影响我们的国民经济,甚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蚕食我们的肌体。
首先,重商主义不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荷兰由于在造船业和运输业中一直保持低成本优势,所以忽视了其他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在以制造业为增长动力的新的竞争阶段.日渐落后于英国.强国地位被英国取代。反观如今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主要依赖于低汇率和低劳动力成本所带来的价格优势,这就使得低端制造业企业养成了一种惰性,以为靠价格战可以包打天下,而无心于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而当低端产业一枝独秀,在国际市场上无往不胜的时候,各种社会和经济资源都会涌向这些产业,而产生了对新兴高新产业的“挤出效应”。同时,重商主义政策下的外贸顺差所带来的资本流入,会导致国内的各种要素价格上升,更不利于创业和创新。
其次,重商主义政策会扭曲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法国原是重农主义的代表,转向重商主义后盲目发展对外贸易,面向欧洲提供“皇家手工产品”以赚取金银,由于扭曲生产关系,用压低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等方式发展制造业,过度压制农民和农业发展,造成农业的衰落和农民的破产,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重商主义者为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往往需要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的价格优势,那么,这就需要人为压低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资源成本,无视或忽视环境成本。正常来说,贸易顺差会引起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但由于我国的劳动力几乎处于无限供给状态,所以工资水平一直没有大的提高。另外,贸易顺差会引起本币升值,从而提高国内各种经济资源的国际价格,但我国却把人民币汇率强行锁在低估的水平上,以此来维持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增加了紧张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也增大了环境负担,更挥霍了无数劳动力的繁重工作和宝贵青春,却没有带来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与其劳动价值相符的报酬,长此以往,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重商主义政策会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和冲突,恶化贸易环境,影响国际形象。最极端的例子是,英国在殖民扩张初期实行严厉的重商主义政策,为保持本土对殖民地的贸易顺差,通过《制帽条例》、《制铁条例》等一系列措施限制北美殖民地的生产和贸易。英国对北美的贸易顺差使得殖民地人民几乎无金属货币可用,不得已使用各种代币商品进行交易,甚至进行易货贸易。这种政策引起殖民地商人的极大不满,终于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中国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虽然对于这些国家的全体人民来讲,不见得有什么坏处,但对于那些蓝领工人而言,中国的廉价产品,确实挤垮或搬走了他们的工厂,夺走了他们的工作。而且,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部分确实是由于我们的汇率政策所造成的,这无疑又授人口实。张五常教授在新千禧年后曾说过:一个小国或小地区实行钉住汇率制(如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但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实行钉住汇率制,五年后必然引起政治争端。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对中国的产品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限制,我们指责他们是贸易保护主义,殊不知在别人眼里,我们是“以邻为壑”。
又次,重商主义政策追逐货币,认为货币(以前是贵金属,现在是美元)是真正的财富,这是重商主义政策的致命缺陷,会引发经济和金融危机。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聚天下之金银,以为有了贵金属国家就会富强,但反而造成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上,真正促进欧洲发展的,是后来从美洲进口的蔗糖、棉花、烟草等实物。这不正说明了多金非富,财富是各种物质商品而非货币吗?中国秉承“出口创汇”的一贯思路,通过贸易顺差获取大量的美元外汇,但只要贸易顺差存在,对人民币的需求必然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因此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中国必须买入美元,同时发行抛售人民币。这种强制结汇制度在人为贬低人民币汇率的同时,把大量的美元储备集中到了政府手上,使得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中国仿佛一夜间成了“世界首富”。
其实包括日本,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只要像中国一样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把民间的外汇集中到政府手里,他们的外汇储备就会马上超过中国,但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因为这么做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恐怕得不偿失:
第一、强制结售汇制度下被动发行大量人民币,造成通货膨胀风险。为压低人民币汇率,央行必须购入美元,同时发行人民币,无形中增加了基础货币供给。但为什么我国一直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这首先是因为央行发行了大量的央行票据以回收流动性,其次是我国人民有高储蓄低消费的习惯。但中国人虽然喜欢存钱,但更喜欢投资,人人都想做巴菲特,不肯放过一个投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今年CPI指数一直为负,而房价却大涨的原因了。只要这种结汇制度继续存在,今后投资品的价格恐怕是降不下来了。
第二、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形成的大量外汇储备面临保值增值的巨大压力。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根据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必然会面临贬值压力。于是为了美元储备的保值增值,中国只能向美国大量投资,特别是购买美国国债,以平衡美国的贸易逆差,阻止美元的贬值。但美国为经济复苏大印货币,美元贬值不可避免。于是政府呼吁美国保证中国在美资产的安全,美国人莫名其妙:你借给我美元,我还给你美元,有错吗?至于汇率风险,那是你换汇时就应考虑到的。
第三、一旦外汇储备贬值,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便会失衡。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方以外汇资产为主,对应的是为购买这些外汇所发行的人民币,即负债方的货币发行和金融性公司存款等科目。一旦外汇储备贬值,而发行的人民币却不会因之而减少,那么央行就会亏损。其实前段时间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央行就已经有潜亏,之所以在账面上看不出来,是会计方法采用历史成本法,而非公允价值。人民币升值乃大势所趋,一旦这种潜亏转为明亏,财政部就必须补贴央行,造成财政损失。
克鲁格曼说过一句话,可能大家不爱听,大意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恰恰反映了这个国家的脆弱。不管他是否出于好意,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什么内需不振,需要死抱着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不放呢?我们确实需要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