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18 5
2009-11-04

我们应该观察到这样一条规则,即增加国民财富的通常手段是对外贸易,我们销往国外的商品的价值应远超过我们消耗对方商品的价值。我们的商品存货如果未能返回仓库就必然给国内带来财富。”


                                                  ————————托马斯·



前几天,读到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促出口,损害全球经济复苏的文章,后又读到国内媒体的猛烈反击,我心中想:重商主义来了。在这几个世纪里,有一个幽灵,一直在全世界上空徘徊,这个幽灵,就是重商主义。在近几百年间,重商主义曾先后为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家所奉行。它曾经是大英帝国等殖民国家制霸全球的利器,后又被发展中国家视为谋求迅速发展的途径,如今,当金融危机肆虐之际,中美两国似乎都要把之当作救命的稻草了。


重商主义思想的定义及其政策表现,往往有多个版本,但公认比较标准的是以下三个信条:第一、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第二、认为国家财富来源于国际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第三、为获取财富,应倾国家之力干预外贸.控制市场活动。这三个信条,保护的是商人,特别是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利益,因此称之为重商主义。


1517世纪西欧殖民主义国家崛起之初,重商主义思想在刺激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促进贸易和经济增长方面起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作用。如外贸强国西班牙.把美洲作为销售商品的市场.同时又从美洲运回大量金银。据估计。到16世纪末,世界上贵金属开采量中将近83%归西班牙所有。西班牙成为欧洲的“藏金之窟”,也成为当时握有贵金属最多的国家。又如重商强国荷兰.在17世纪就垄断了海上交通线。其造船技术最先进,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仅首都就有上百家造船厂.船的造价比英国低l3l2,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获得了“全世界的海上马车夫”的美誉。再如众所周知的大英帝国,通过其早期的重商主义政策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同时也为其生产的工业品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一举赢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


然而,由于重商主义的种种局限性,死守重商传统的西班牙、荷兰等国逐渐衰落。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针锋相对的从理论上驳倒了重商主义思想,并且指出:财富是各种物质商品而非货币;财富不是来自流通领域而是由生产领域所制造;国家干预不是最有效率的经济运作模式。随后,英国也主动放弃了重商主义的政策。重商主义思想因此逐渐沉寂。但在20世纪,重商主义却突然复苏,首先是二战后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国家,通过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用行政手段鼓励出口,抑制进口,实现了经济崛起。然后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奉行的是“出口刨汇”为基本原则的传统贸易战略。为了扩大出口创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贷款、出口补贴、退税等。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高于GDP增速一倍的速度增长,并实现了当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巨额双顺差,这种贸易增长方式具有强烈“重商主义”色彩,迅猛增长的对外贸易和大量流入的外资在支撑我国经济调整发展的同时,也使其呈现出重商主义的种种局限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惊讶的发现,在主张自由贸易的大本营——美国,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呼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在对外贸易中持续出现逆差,而且逆差额不断扩大。于是,美国国内一些人把经济衰退,就业下降等敏感问题都归咎于贸易逆差,鼓动政府干预贸易,减少进口,并利用贸易逆差迫使对方国家货币升值,从而实现扩大出口,减少逆差的目的。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种被称为“新重商主义”的呼声显得愈来愈响,愈来愈迫切了。


对于美国国内的这种呼声,我的回答是:要正确看待贸易逆差。首先,从贸易逆差的效果来看:一方面,贸易逆差使美国获得了从东亚,特别是从中国进口的大量的价廉物美的产品,这些低廉的产品满足了美国人民的消费需求,降低了美国的生活成本。如果通过行政和外交干预减少这种产品的进口,必然会降低美国人民的消费者福利,拉高美国的物价,甚至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贸易逆差使得美国的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从而使原本在这些产业中就业的美国工人失去了工作,但应看到,这些产业都是美国需要淘汰和调整的行业。与其维持这些产业,美国更应大力发展其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新兴服务产品的产业,并通过教育培训,把结构性失业的人口投入到这些新兴行业中去。这样,美国才能继续发挥其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引领全球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其次,从贸易逆差的构成来看,美国对东亚国家的逆差,仅占其全部逆差不到一半,而超过一半的是美国对欧洲国家和中东产油国的逆差。因此,美国尤其不应该责怪和干预中国的对美出口,因为美国对中国逆差虽占其全部逆差的25%,但对其他东亚国家却从九十年代的51%下降到17%,因此中国只是抢了别的东亚国家的饭碗而已,而中国与东亚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这种竞争,对美国是完全有利的。美国若想恢复贸易平衡,与其用行政和外交干预来限制中国的对美出口,还不如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等产业,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4 13:17:22

谈完了美国,接着谈谈中国。中国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表现为:第一、美元崇拜(现在是信用货币时代,贵金属不再成为货币,美元代替了金银)。中国通过国际收支顺差和强制结汇制度累积大量的美元储备,并因此被动发行人民币,使美元事实上成为人民币发行的基础。第二、以出口带动经济,外贸依存度接近70%。第三、为促出口,限进口,使用出口退税和强制结汇等干预手段。这样的贸易政策,基本符合重商主义的特征。平心而论,在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发达,国家急需外汇的时期,重商主义政策确实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极大的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解决了庞大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使中国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钱。

但是,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累积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的今天,我国的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却遭到欧美等国家的指责甚至报复。固然,别人的批评更多是从其自己的利益出发,但我们也多少应该反思一下,作为一个大国,长期实行重商主义的政策,对自己而言,是否真正有好处,又或者,重商主义固有的缺陷已经在影响我们的国民经济,甚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蚕食我们的肌体。

首先,重商主义不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荷兰由于在造船业和运输业中一直保持低成本优势,所以忽视了其他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在以制造业为增长动力的新的竞争阶段.日渐落后于英国.强国地位被英国取代。反观如今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主要依赖于低汇率和低劳动力成本所带来的价格优势,这就使得低端制造业企业养成了一种惰性,以为靠价格战可以包打天下,而无心于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而当低端产业一枝独秀,在国际市场上无往不胜的时候,各种社会和经济资源都会涌向这些产业,而产生了对新兴高新产业的“挤出效应”。同时,重商主义政策下的外贸顺差所带来的资本流入,会导致国内的各种要素价格上升,更不利于创业和创新。

其次,重商主义政策会扭曲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法国原是重农主义的代表,转向重商主义后盲目发展对外贸易,面向欧洲提供“皇家手工产品”以赚取金银,由于扭曲生产关系,用压低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等方式发展制造业,过度压制农民和农业发展,造成农业的衰落和农民的破产,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重商主义者为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往往需要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的价格优势,那么,这就需要人为压低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资源成本,无视或忽视环境成本。正常来说,贸易顺差会引起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但由于我国的劳动力几乎处于无限供给状态,所以工资水平一直没有大的提高。另外,贸易顺差会引起本币升值,从而提高国内各种经济资源的国际价格,但我国却把人民币汇率强行锁在低估的水平上,以此来维持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增加了紧张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也增大了环境负担,更挥霍了无数劳动力的繁重工作和宝贵青春,却没有带来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与其劳动价值相符的报酬,长此以往,必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重商主义政策会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和冲突,恶化贸易环境,影响国际形象。最极端的例子是,英国在殖民扩张初期实行严厉的重商主义政策,为保持本土对殖民地的贸易顺差,通过《制帽条例》、《制铁条例》等一系列措施限制北美殖民地的生产和贸易。英国对北美的贸易顺差使得殖民地人民几乎无金属货币可用,不得已使用各种代币商品进行交易,甚至进行易货贸易。这种政策引起殖民地商人的极大不满,终于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中国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虽然对于这些国家的全体人民来讲,不见得有什么坏处,但对于那些蓝领工人而言,中国的廉价产品,确实挤垮或搬走了他们的工厂,夺走了他们的工作。而且,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部分确实是由于我们的汇率政策所造成的,这无疑又授人口实。张五常教授在新千禧年后曾说过:一个小国或小地区实行钉住汇率制(如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但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实行钉住汇率制,五年后必然引起政治争端。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对中国的产品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限制,我们指责他们是贸易保护主义,殊不知在别人眼里,我们是“以邻为壑”。

又次,重商主义政策追逐货币,认为货币(以前是贵金属,现在是美元)是真正的财富,这是重商主义政策的致命缺陷,会引发经济和金融危机。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聚天下之金银,以为有了贵金属国家就会富强,但反而造成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上,真正促进欧洲发展的,是后来从美洲进口的蔗糖、棉花、烟草等实物。这不正说明了多金非富,财富是各种物质商品而非货币吗?中国秉承“出口创汇”的一贯思路,通过贸易顺差获取大量的美元外汇,但只要贸易顺差存在,对人民币的需求必然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因此为压低人民币汇率,中国必须买入美元,同时发行抛售人民币。这种强制结汇制度在人为贬低人民币汇率的同时,把大量的美元储备集中到了政府手上,使得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中国仿佛一夜间成了“世界首富”。

其实包括日本,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只要像中国一样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把民间的外汇集中到政府手里,他们的外汇储备就会马上超过中国,但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因为这么做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恐怕得不偿失:

第一、强制结售汇制度下被动发行大量人民币,造成通货膨胀风险。为压低人民币汇率,央行必须购入美元,同时发行人民币,无形中增加了基础货币供给。但为什么我国一直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这首先是因为央行发行了大量的央行票据以回收流动性,其次是我国人民有高储蓄低消费的习惯。但中国人虽然喜欢存钱,但更喜欢投资,人人都想做巴菲特,不肯放过一个投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今年CPI指数一直为负,而房价却大涨的原因了。只要这种结汇制度继续存在,今后投资品的价格恐怕是降不下来了。

第二、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形成的大量外汇储备面临保值增值的巨大压力。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根据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必然会面临贬值压力。于是为了美元储备的保值增值,中国只能向美国大量投资,特别是购买美国国债,以平衡美国的贸易逆差,阻止美元的贬值。但美国为经济复苏大印货币,美元贬值不可避免。于是政府呼吁美国保证中国在美资产的安全,美国人莫名其妙:你借给我美元,我还给你美元,有错吗?至于汇率风险,那是你换汇时就应考虑到的。

第三、一旦外汇储备贬值,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便会失衡。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方以外汇资产为主,对应的是为购买这些外汇所发行的人民币,即负债方的货币发行和金融性公司存款等科目。一旦外汇储备贬值,而发行的人民币却不会因之而减少,那么央行就会亏损。其实前段时间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央行就已经有潜亏,之所以在账面上看不出来,是会计方法采用历史成本法,而非公允价值。人民币升值乃大势所趋,一旦这种潜亏转为明亏,财政部就必须补贴央行,造成财政损失。

克鲁格曼说过一句话,可能大家不爱听,大意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恰恰反映了这个国家的脆弱。不管他是否出于好意,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什么内需不振,需要死抱着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不放呢?我们确实需要反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3:26:48
,不错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4:08:32
出口,制造工厂,赚的都是辛苦钱,血汗钱,一旦发现无利可图,全都去挖矿炒房炒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4:10:31
想当年,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知不觉几十年间,中国人已经完全惟商都尊,一切向钱看,要不是因为这个,经济学也不会被抬高到这样一个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4 19:31:34
经济学好像不是研究如何经商赚钱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