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478 52
2017-11-25
我说的,正是你借用了马克思的这套概念。
在这套概念体系当中,价值、交换价值、价格,忽而是1+1关系,忽而又是2+2关系。但马克思却又认为它们是等价的。如此混乱的逻辑还叫做融洽?
马克思给出的案例之一是:20码布=1件上衣。请你用马克思的概念回答:这其中有几个价值变量?几个价格变量?几个交换价值变量?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张建平晚上好:
我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分折时借用了马克思的这套概念只是有其概念的合理性故借用之,但并不被局限而是为了与人交流时让人更容易接受理解避免许多口水重新解释新概,但我的理论又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经济学,后人哪种理论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而发展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分折呢?波普称这种突破叫“证伪”,但我认为应叫“吸收发展”。我还不会自大到完全把先人的符合科学性的精华完全抛弃,而自创绝对独立于世界上的一套理论,即使可以,这种只有自己知道的理论的推广也难人以被人理解,当然,另外,我也不会动不动去终结任何学说,好像张先生就喜欢去“终结”,以前可能会,那时年轻不懂事,哈,但现在我认为不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算“终结”吗?我认为只是扩展了范围的应用在一定范围中“牛顿力学”仍然适用。
在我这套概念体系当中,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不是我忽而是1+1关系,忽而又是2+2关系,而是因为我在马克思的基础上也进行突破或自前他未说清的东西被我融合了其它前人包括西方主流的价值论与国学(儒释道兵医基至物理学与生物学、西方心理学)等理论从而以相对性、相似性、全息观等从中求同存异进行整合使之更系统化,每种学说都有自己的符号世界,但我一直在搭桥疏通使之相通,这点我论坛上的许多贴子都可为证。

至于你认为我的逻辑如此混乱也只能说你未突破到那种可以理解的逻辑或说超出了你的逻辑局限,正如你所说价值判断因人而异你认为这是混乱不叫做融洽但我认为是融洽,这就是认知的相对性嘛,其实,你的价值判断因人而异也是我的价值相对性的体现,只是你把它称之为价值判断的主观性,但其实这还是有点不妥,主观是主体的观察,你可没有搞懂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吧?你的2十2原理中两个人谁是主观?主观是“主我”的观察观念,假设以张三为“主我"对交换中的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力与时间总成本)进行比较衡量时,那么他的观察角度或立站出发当然是主观了,但相对于张三对立的李四或旁观者的王五等而言,张三这个主我的观察和判断和观念是在他主我意识中进行,而作为外部的李四对张三(主我)正在进行中的对他准备交换给张三(主我)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劳动力和时间)判断的判断自然就是事实判断了,同样道理,以李四为主体主我,那么,结果会相反。可见,各自并不一定要知道对方对两种商品AB的相对自己的使用价值以及相对价值的衡量,但自己一定做过对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衡量,这应该就是你的逻辑吧!我看到有人拿你说过话:“卖面包的人不吃面包,也不去想你究竟有多么喜欢他这块蛋糕。他考虑使用价值干吗?”对你进行驳斥:“你这种智商去做面包的话得赔死。如果他不考虑面包的使用价值,他怎么不把面包做成狗屎馅儿的?”其实,他是不懂你的逻辑,你的逻辑是:顾客之所以买面包,顾客肯定认为(判断)面包相对于有使用价值才买且认为买的值,这是相对于个人即你所说的因人而异的主观性,别人买回去怎么用是别人自己的事,而卖面包的人也认为不必过问,只要自己不亏有得赚即可。但那位网友的出发点可能是卖面包的应考虑其社会的使用价值,这是相对于社会上所有顾客的感受,口味不大众化让更多人接受或满足更多的人,如何让更多人回头再买呢?所以,你们再如何争论也不会出结果,因为你们都不懂价值的相对性,而我的论过你之所以会认为也是这样的误会吧!
你再看马克思给出的案例之一是:20码布=1件上衣。这正是马克思从社会角度指出当20码布=1件上衣时,两商品等价是相对于社会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是相等的,但马先生有个前提没说,就是信息对称!这个“必要”其实也有暗示,即“必须符合需求”之意吧!他这是有理性社会管理分配的意思,但关键是人有时靠不住,难以分配完全信息,更别说一些持有管理分配权而以公行私的腐败和驻虫了。

但我的价值论则突破马先生的这种完全信息观,劳动力价值(成本V')与商品价值(实际产生的商品使用价值的社会贡献价值L)以及原商品使用价值w与个别使用价值(即你因人而异的价值判断U)以及交换价值,也就是:甲乙两人交换,用搏弈论以社会价值角度必须符合有:甲v'≤v≤甲L∩乙v'≤v≤乙L→甲L/甲v'∩乙L/乙v1,从主观效用或个别使用价值角度有甲w≤甲U∩乙w≤乙U。前者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或利润,而后者是为了
满足需求层次提升或边际效用递增消灭户品剩余,即使原自己产品无用的使用价值换取别人有用的使用价值。
这里从不完全信息的现实中可能有几个交换价值和价格呢?你去算算吧?我也不知如何回答了,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11-25 21:47:58
1,关于事实与价值的问题,我所说基本上是休谟的,有些整合提高,但还算不上“我的”。
2,不是所有前人理论都是正确的,但也不是没有全错的。你提出个1+1=3,别人没必要继承发展。被完全抛弃而南辕北辙另立一套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你不必觉得我声称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多么突兀可笑。一套理论体系的终结,因为它不能做到内部逻辑一致自恰,而不是其中每个具体的概念一定都错。
3,你觉得对原有概念的改变就是“扩展”,也行啊。我对价值、价格、劳动这一系列概念的重新定义使之做到内部逻辑一致,你就看做是对马克思的扩展吧。
4,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西方心理学”。请介绍一二。
5,完全信息的观点我认为不可取。我个人认为宇宙全息论比较科学。宇宙全息论意味着信息量无穷大。所以第一,不可能做到完全信息;第二,私有制下信息也是私有物不能够要求完全公开。第三,信息是人对事物认知的结果,自然也有“事实信息”和“价值信息”两种,前者无穷大后者因人而异,加上信息的私有化,完全公开是空谈。
6,我从来没有说过价值判断因人而异是“混乱”。这种现象是事实存在,存在就是合理,没有什么混乱可言。
7,主,就是观察者判断者。客,就是被观察的对象。2+2当中有两个主,不是一个主。被观察的对象也有两个,而不是一个。我是强调价值的相对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而非你说的不懂价值的相对性。马克思才是把价值客观化绝对化了看作是商品中的凝固不变的某种属性了。你说你引用了马克思的这套概念,怎解?
8,那位网友的出发点可能是卖面包的应考虑其社会的使用价值,这是相对于社会上所有顾客的感受,口味不大众化让更多人接受或满足更多的人,如何让更多人回头再买呢?   这段话你只是猜测他的意思,我就顺着说说——强调商品的个性特点一直都是一种商业技巧。商学当中有“市场细分”之说。大多数产品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而少有“社会需求”这种东西。市场细分的价值论基础就是主观价值论或者说是价值相对性,而非绝对的客观价值论。销售讲究商品的个性,原因是需求的个性而不是需求的大众化。而需求的个性恰恰是价值判断的因人而异的主观性所致。
9,最后结尾一段,你我几乎重合。《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当中,不仅指出交易是无用换有用、小用换大用,而且强调是“两个”这种价值流动的对流,而不是向西方经济那样眼中只有一物而是这只盯着物的眼睛还是经济学家的而不是交易者的。这种理论就完全不是“等价交换”的客观价值论思维了。
        运动学的理论是,运动必然有动力。电位差造成电流;水位差造成水流;气压差造成气流……价值差就是价值流动的动力。等价,意味着无动力。所以等价之下无交换。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2004年付印,以前十年2+2思想已经成形,正是在用2+2思想和视角对已有的西方经济学各种理论的不断审视下才得出西方经济学终结的论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25 22:56:43
4,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西方心理学”。请介绍一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张先生,我对你说第一次听说“西方心理学”有点震惊,恐怕的确有点孤陋寡闻了吧?百度一下吧!我的介绍就无必要了吧!当然,其实,心理学也并没有所谓东方与西方之称,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与西方心理学喑合甚至更先进的核心,我在学习丹道与修真、气功、中医理论以及儒释道家班论等也发现,其实国学中所含的心理学水平一点一差,甚至更实用,以人体做实证,我以前用我的价值论还推演总结了丹道或修道学派的核心原理,不敢在这发,今发来看看。
《从分配与交换的相对性到天人合一的丹道与宗教》
至于为什么要将交换说成是分配,原因:这是价值参照系或视野或角度或立场不同,分配概念与交换概念不过是人为对客观客世界(包括与自身发生联系)进行的名称或符号的界定,并以此人为的比较判断,没有主观界定判断,而客观事实还是客观事定还是客观事实,它不因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改变,只因人为的主观界定区分才有了所谓的分配与交换现象,当然,有人可能要拿量子级的“客观事实”来驳我,但量子的“测不准”也是信息问题,那是人脑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产用的波动能量也是能量信息,它产生的能量波或动能与量子级的能量波或动能同级故发生了“交涉”,从主体主观的角度就是“干涉”,这时主观与客观就发生了纠缠,一方通过相互之间的切入点、奇点、支点、平衡点或倾斜拐点以及差异产生的不平、不正、级差、势能、动能。所以,有了主动或被动,局部观:主动是去交换,被动是分配;整体观:主动是分配,被动是内部交换,你也可称为分布、自律、自组织,就像人体内在各器官、细胞系统的无意识运动,不受或难以被主我显意识支配、分配,但它却具有自我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人类主我显意识如想对内在物质、能量、信息支配、分配,就得自我催眠让主我显意识状态转化为“无我”的潜意识状态,这个过程就是“忘我”的过程,但又非完全无意识的状态,忘我的过程并非完全放弃自我意识、“主我”、“心我”、“识神”,而要“若即若离”,“即”是保留一丝“自(主)我”、“心我”,渐“离”自我意识的“执念”以“客我”、“物我”靠拢,使其向自律、自组织、相互交换营养物质和能量信息发挥身体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使之向人体系统更有序、健康、乐观、光明的方向发展。此时,从“以心观身”过渡到“以身观身”,“主我”、“心我”与身、生理的“本我”融合,只有这样在人体内:“心~身”、“主~客”、“心我~物我”才可能统一,当“心”的正知符合身的生理规运行、“当主我的认知符合客体的信息”、“心我符合物我的规律”时,就得其“正气”,在自我一丝有意识的主导下支配了符合了无意识的身体需求规律的运动,即“正意”动从而“正气”行”,于是“真我”就出现了,这个“真我”就是“大道证身”的状态。
当然,“大道证身”两种,一是从俗世的闹市日常生活中摄入物质、能量、信息,通过闭合的人体系统中以身体为炉鼎,以心肾为离坎(阳阴),使自我与本我、心与身(心我与物我)、主我与身体客我的协调平衡统一,产生真我(结丹)。还有一种是从开放的人体系统角度就必须把本我放入环境系统中,并发生联系协调,从而在坏境系统(混沌)中产生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客我、物我,在社会系统中为超我,在自然系统为“宇我”,中国古代一些道士或修仙学派大多跳过社会的尘世,直接到深山野林风景明媚的风水宝山寻穴结庐,以天地为炉鼎,以身为,以期通过开放生理本我回归自然系统来实现自然宇宙然的那个客我(宇我)与自我意识的统一而达到更高境界的真我(更高质量金丹),从而把握自然大道开发人体潜能以致天人合一。

从社会角度。对外,那就是对人对物的“正”,行为(劳动)的必要性就是一个“正”的行为,但“正”又分对己“正”与对“人”对“外物”的正,(严格上相对于主我无不是“物”),对己的正就是效用、利己、善益于我,对人的正,就是社会使用价值、利人、善人、道德仁义,对物的正就是功用、功能的利用、善待,这个过程是本我与社会与自然的交换和分配的过程,是交换还是分配的界定则视“我”的境界之分,是做社会中“超我”角色的互惠人,还是做自然地球生态“宇我”角色的互惠人,普度众生,使人人皆可为圣贤……,这是建立一个天人合一的进化过程……,所谓的“共产主义”、“世界大同”、“人间天堂”……宗教的天堂也无非是我所说这种状态的翻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25 23:08:52
,完全信息的观点我认为不可取。我个人认为宇宙全息论比较科学。宇宙全息论意味着信息量无穷大。所以第一,不可能做到完全信息;第二,私有制下信息也是私有物不能够要求完全公开。第三,信息是人对事物认知的结果,自然也有“事实信息”和“价值信息”两种,前者无穷大后者因人而异,加上信息的私有化,完全公开是空谈。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是呀,所以,我发现我的价值全息观使我的理论出现了信息爆炸涌现,抑制不住使我有写出来的冲动,好像有一种东西在驱动,我在这发贴回你们写着写着又是一堆,这种感觉给我带来效用,尽管还耗费自己资本积储,难怪有古人说“心即是理”、“心即是宇宙”,逻辑通了对世界的认识也就通了。
再引一个王阳明的故事分享下:
五百年前,王阳明历经生死劫难,在贵州龙场悟道归来,行到洞庭湖时,他的学生冀元亨请教老师,何谓“心即理”。

王阳明笑而不答,唤书童取来一本《战国策》,翻开第一页,是一本战国详细地图。

王阳明把地图扯下来,撕成一张一张的纸片,然后递给冀元亨,让他重新拼接起来。

这是一张战国初年的地图,除了我们熟知的七国之外,还有中山、鲁、邹、外加一些少数民族小国。

冀元亨搜肠刮肚,动用一切知识,也只拼出了山东六国,然后无奈地望着老师。

王阳明微微一笑,把纸片交给了书童。

冀元亨内心不以为然,我都拼不起来,这个书童又如何能拼起来。

谁料,书童全然不看战国地图,而是把纸片翻了过来,那是一幅刘向(《战国策》作者)的画像。

书童笑着对冀元亨说,只要把人(画像)拼起来,这地图自然也就拼好了。

冀元亨顿时领悟,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世间所有事情不必外求,都在自己心里,不是世界如何人便如何,而是人如何,世界便如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25 23:11:44

“全息观”有很多种,主观判断就有“以心观心,以心观身,以心观人,以心观物”之分,古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自我的“以心观心→以心观身→以心观人→以心观物”一步一步扩展到“以身观心→以人观心身→以物观心身”的,这一从心出发的主观(心)扩展到客观(物),以相对客观的身、人、物维度观我心,这正是“万物皆备于我”,当“我心”之“正”能扩充到万物时,正是“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于身(心)”时,“正”的本质是“正确判断并把握价值事实,从而使心去遵守并付诸以行动”,阳明心学的“心即宇宙,宇宙即心”才会出现,这不是“唯心”与“唯物”的争论,而是心物、主客统一的境界。王阳阴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不动”并不是劳动主体绝对的静止不理不察,而是与劳动对象时刻保持动态平衡的紧跟状态不“妄动”,这时要“潜龙勿用”,否则“妄动”就满盘皆输了,“随机而动”的“机”是指要认识把握最佳的切入(支)点,所以,在万事俱备时,不动则己,动则功成。就像亚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说明他的杠杆原理是什么意思说道:“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就是说在有了杠杆和相应的支点再重的东西也可以撬动。

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发展就是这个过程,个人从赤裸裸不带一样东西来到这个大千世界,婴儿在母胎中或刚出生的时候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还不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区分开来,没有任何自我意识。但却是从起初的心(混沌意识)对神经系统的适应与控制学习过程(感知阶段)到全身的适应与控制(支配肢体阶段)再到肢体适应与控制环境(主要是包括学习工具、生产工具等的生产资料)……再适应与控制社会和自然环境过程……,实际是主与客和心与物的融合统一过程,使用人与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诚善待人与待物的双择多择、双适多适的过程,阴符经曰:“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这是从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生态(地)和宇宙宏观天体(天)运行角度。我今推出一个从主(心)与客(社会和自然生态运行)角度的整体观的“三盗既宜,天人合一”的新观念,这是在《阴符经》的“人~地~天”三才基础上在“人”这个主体中的社会矛盾与统一的相对性中又再加以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不仅仅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的矛盾,更直观的是在社会角度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如果说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是人与物的矛盾与统一,那么,社会中不同历史上奴隶主与奴隶、封建地主与农民、资本阶级与雇佣工人……等,则体现为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矛盾与统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1-25 23:25:42
张建平 发表于 2017-11-25 21:47
1,关于事实与价值的问题,我所说基本上是休谟的,有些整合提高,但还算不上“我的”。
2,不是所有前人理 ...
9,最后结尾一段,你我几乎重合。《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当中,不仅指出交易是无用换有用、小用换大用,而且强调是“两个”这种价值流动的对流,而不是向西方经济那样眼中只有一物而是这只盯着物的眼睛还是经济学家的而不是交易者的。这种理论就完全不是“等价交换”的客观价值论思维了。
        运动学的理论是,运动必然有动力。电位差造成电流;水位差造成水流;气压差造成气流……价值差就是价值流动的动力。等价,意味着无动力。所以等价之下无交换。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赞同你这个差异产生使用价值的观点,看来我们也有许多共同部分,我十几年前也写过《需要与价值》丶《价值流》……等之类,当时就从主体与环境平衡或环境与主体供需平衡的差异产生价值(当时是称优化效应、客观效用等),不过等价是从整体的比例分割而言,这个你可用相对观从局部观转换到整体观或会有不同发现,可以更系统更全息看世界与自我,尽管绝对的全息不可能但却可接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