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吕炜教授的新著《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经济科学出版社),感觉受益匪浅,特此推荐给大家以共享。<a href="http://academy.dufe.edu.cn/xstj/xstj.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academy.dufe.edu.cn/xstj/xstj.htm</FONT></A>
<P>转轨背景下的公共财政定位 </P>
<P>
第一章 下一阶段应重点研究如何驾驭好市场经济体制</P>
<P>随着转轨进入由市场机制主导运行的中后期,虽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仍然是既定的国策,但如何驾驭好新建立的体制,体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于一般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进性,可能是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任务。我们不能笼统地将目前经济运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改革不彻底,我们选择了从计划到市场的体制转轨,但并非就注定“市场=效率”、“市场化程度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有些问题可能正是新体制运行产生的负效率,需要通过我们很好地驾驭来解决。</P>
<P>第二章 探索中国的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定位</P>
<P>公共经济与政策在西方发展、在中国的兴起,既反映了一般规律性,更内含着历史性。对于中国公共经济与政策的研究,至少应从转轨、发展、制度三个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和把握,再综合起来形成基本的框架。而这一层次的研究显然具有战略和总揽的意义,是基础性的建设。只有完成了全局意义上的定位,对西方较为成熟的部门政策分析和技术内容的借鉴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着眼于回答中国现实经济中的问题。</P>
<P>第三章 建设公共财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P>
<P>公共财政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是由经济体制转轨与发展模式转型所决定的。当转轨进入中后期、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财政需要为这种和谐发展配置资源、参与调控。而对这种需求的适应本身又意味着财政职能向公共化、服务化的进一步演化和成熟。本章从体制市场化与财政公共化的历史发展线索入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推演了下一步政策制定的基本取向。</P>
<P>第四章 现代公共财政的定位:一种分析框架</P>
<P>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制度,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而成熟,这反映了公共财政的特殊性。同时,与其它经济制度下的财政一样,公共财政的主体始终是国家(政府),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调整,这反映了公共财政的一般性。因此,仅从市场失灵的角度解释公共财政的职能与定位是不全面的。本文将现代公共财政定义为市场与政府妥协的产物,在“市场-财政-政府”三位一体的框架中考察现代公共财政的内涵,并将这种分析框架应用于转轨经济国家。希望这种框架对认识和建设公共财政更具建设意义。</P>
<P>财政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财政的发展</P>
<P>第五章 市场化进程与公共财政的范围</P>
<P>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一项制度,二者在实践中呈动态演进的关系。本章考察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发展过程中公共财政范围的变动,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公共财政范围的差异性;转轨国家体制转换过程中财政公共化取向的进展与作用;并对中国转轨过程中经济市场化与财政公共化的演进作了分析。这种研究对全面认识公共财政的范围及其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
<P>第六章 市场化进程与税制结构变动</P>
<P>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税制结构直接影响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定的税制结构安排也体现着政府对上述关系的价值判断与政策取向。本章试图通过市场体制演进过程与税制结构变动的对应分析,归纳税制结构安排的一般规律,通过转轨国家市场化过程中税制结构改革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性。这样研究的目的旨在为税制结构政策提供方法论上的参考。</P>
<P>第七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中的支出问题</P>
<P>从支出角度研究政府间财政关系,其实质是政府间事权的确定与划分问题。这一问题因经济体制、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异而具有内涵上的复杂性,并通过支出总量与结构的多样化表现出来。本章尝试从多样化的比较中归纳与上述因素相关联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深化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解。</P>
<P>第八章 公平增长与公共支出的政策安排</P>
<P>社会公平问题是与一定的发展阶段、社会制度和发展战略相联系的,但总体的趋势体现为越来越以公平的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为目标。公共支出作为政策手段的意义在于既直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又对公平的结果进行主动的调控和影响。本章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试图对不同发展背景和体制背景下公平与公共支出的关系进行归纳,并对发展与转轨过程中中国公共支出的公平性进行评价。</P>
<P>第九章 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制度与实践</P>
<P>在公共管理领域实行绩效考评制度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有效性、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增强管理的责任性和透明性的重要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之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对此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本章对发达国家的绩效考评制度实践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绩效考评试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P>
<P>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与财政体制的公共化进程</P>
<P>第十章 经济转轨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创新逻辑</P>
<P>本章以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为背景考察财政制度创新的逻辑,在对财政体制变迁进行阶段划分与描述的基础上,对体制变迁符合于经济转轨特殊目标与路径的内在原理进行了归纳与评价,认为中国的财政制度创新逻辑始终包含着两项内容:一是作为推动经济转轨、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不断根据体制演进和经济运行的变化进行创新,二是本身作为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时进行改革,保持与整个体制的同步性和一定的运转效率。这一观点也是分析战略机遇期财政形势与创新策略的基本思想。</P>
<P>第十一章 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体制性约束</P>
<P>凯恩斯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是以发达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与运行效率为隐含前提的。在短期内,以财政政策为核心的政府干预被认为可以解决经济运行的非均衡问题,使市场机制重新恢复自主运行的能力。但是我国的转轨进程决定了目前运行中的市场机制还只是框架性的,并不具备这样的隐含前提,导致经济失速和失业问题的原因也就不是一般性的市场失灵。因此以启动经济自主增长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缺乏体制上的内在机理。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其实质是转轨过程中传统体制性约束导致的市场机制运行障碍,是市场机制不成熟、不完善的结果。由于问题产生的体制背景不同,实践中的财政政策既无力像西方那样用以启动市场机制的恢复,也不可能解决转轨中的体制性约束问题,只能通过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相对平稳的宏观环境。转轨中的体制性矛盾最终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消除。</P>
<P>第十二章 面向战略机遇期的财政改革与发展</P>
<P>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战略构想,未来二十年里我们将完成经济体制转轨的任务,实现全面小康。这样的构想意味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已从政策设计的角度锁定在1978-2020年的时段内,我们正处在承前启后的转折点上。在政府主导的渐进路径上,政府既推进着市场机制的建立,也同时推动着计划手段的创新,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又始终承担着计划体制下的诸多任务与责任。财政作为政府政策实施的财力保障,以自身的变动见证了这一过程,与体制转轨进程和经济运行状况有着深刻的互动关系。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对财政改革中的一些关系全局的问题进行思考、解释,不仅关系到财政自身的运行,无疑也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的绩效。</P>
<P>战略机遇期的财政改革与发展是一个极大的课题,本文这样立意并非要提出一个完善的应对方案,而是想从总揽全局的高度探讨一些有时空跨度的重大问题。这些内容包括近10年来财政运行中的问题与矛盾分析、财政矛盾产生的体制性分析、战略机遇期财政在改革发展中需要承担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财政自身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四个方面。围绕这些内容形成的基本观点有:经济中的诸多矛盾正呈现向财政集中的趋势;财政矛盾成为考察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窗口,其解决也必须着眼于体制;未来财政运行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战略机遇期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财政职能总体上将进一步扩展。这些内容构成了本文的四个部分。</P>
<P>第十三章 进入新时期的财政发展观创新</P>
<P>本章以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背景,提出财政发展观应与时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涉及如何看待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如何理解财政的积极性、如何认识在发展中解决财政问题的重要性、如何完成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的转型等方面。财政发展观的创新对于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关财政工作的要求,具有总揽的意义。</P>
<P>第十四章 财政职能的体制实现能力评价与优化</P>
<P>本章提出了在转轨背景下研究财政体制对财政职能实现的重要性和基本思路,对当前制约财政职能实现的体制性矛盾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未来发展战略对财政职能的要求,与既有财政体制预期可达到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比较的结果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与思路。</P>
<P>第十五章 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框架确定与实践进展</P>
<P>政府公共支出管理体系的建设,本质上是探讨市场与政府关系、政府与市场如何配合的问题,是财政的一般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的运行机制建设问题,因此它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框架的构建问题。我国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框架包括职能、体制、管理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涵盖了公共资源的界定、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共资源的绩效三个方面,回答了政府“该不该管”、“怎样去管”、“管得好不好”的问题,并在管理思想上形成了“职能合理→体制规范→管理科学”的递进关系。由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尚在过程中,这三个层次的建设必须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在公共支出管理体系建设的次序上,应大致遵循“职能→体制→管理”的顺序,注重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前者的进展情况,相应推进后者的建设。二是在公共支出管理体系建设的方向上,应始终把握支出公共化、覆盖广泛化的基本导向。</P>
<P>全球视野中的公共财政实践</P>
<P>
第十六章 数字财政的国际比较</P>
<P>简单地把各国的数据放在一起,显然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能读出数字背后的时空条件,即把数字作为一种结果而从中读出原因和过程,那么数字的比较就有存在的价值。本章主要是一种资料的收集与归纳,即以主要国家的公共财政实践为线索,将数据按总量、结构等方式罗列出来,对数据的前后变化作一些简单地交待,剩下的就交由读者去认识。我相信,读过前面章节后,至此已能理解很多数字背后的内容。而熟悉这一历史演进过程的人,更能直接从中获得启悟。真实的东西往往是简单的,也是深刻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9 11:40:1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