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p>
考研要想成功,关键取决于三个方面:“态度”、“方法”、“身体”。<p></p><p></p>
<p> </p><p></p>
学习方法:<p></p><p></p>
战略上,扬短避长,你学得相对不好得科目要多分配时间和精力。争取短时间内突破你学得最不好的科目。原因:<p></p><p></p>
首先,考研有单科的最低分限制。无论数学英语还是政治专业课,你首先要保证过线。从03年开始,全国有34所高校有自主划线的权利。03年34所普遍划的单科分数线要比国家线低。国家线是52、52、78、78(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南开的经济类是英语和政治都是45。这样是为了录取那些专业有优势但有一门分数低的“特长生”。但04年国家线没变,南开的分数线反而提高到管理类55、55、80、90经济类50、50、80、90。34所分数线大都有提高,但是川大的分数奇低。所以,不一定考34所就一定可以取巧,无论哪一门低都有危险。不要心存侥幸,因为大家输不起。就像那个“木桶理论”,你能否考上研究生是你最低的那块板决定的。<p></p><p></p>
其次,学过西方经济学的同学都知道,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经济人考虑边际量。投入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你学得相对较差的学科边际收益是最大的。你学得好的科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特别难。所以,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我们应该使得每门学科再付出相同的时间精力而取得的收益相等。即我们确定一个时间精力分配比例,使得每个学科的边际收益都相等。<p></p><p></p>
<p> </p><p></p>
战术上,总的原则是:少而精,举一反三,复杂的问题简单化。<p></p><p></p>
少而精<p></p><p></p>
无论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专注”。只有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情,才能做到极致,才能做好。而且大家时间有限。少而精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考研的辅导书又多又杂,你不可能每一本都看。每一科,选择一两本参考书就足够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好的参考书,但是有绝对差的。大家可以就公认的比较好的买一本反复看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的是,只要你做了决定,无论谁、无论有多少人说它不好,你也要坚持看下去。千万不要中途换书。那样不仅前功尽弃,而且每本书不同的逻辑框架结构会令你无所适从。建立不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只有一遍一遍反复的看,这本书的逻辑框架才会慢慢的渗入你的大脑里。可能会有不完善的地方,可能会有小考点的遗漏。但是没有关系,无碍大局。总比你一点框架没有,到考场上乱抓一通要好得多。“把一本书看三遍要好过把三本书看一遍。”这是考研人应该知道的最基本的道理。把三本书看一遍,你可能会记住很多零散的知识点。但把一本书看三遍,你得到的是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p></p><p></p>
举一反三<p></p><p></p>
只有在少而精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毕竟作者的水平要比你高,你看一遍是不会领会到多少的。第一遍看不到第二遍看,第二遍看不到第三遍看。很多东西是需要在一遍遍的重复中才能慢慢领悟出来的。我看每本书的时候都会把每一遍开始时的日期写在最前面。而且每遍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注。这样会发现,有些东西是第一遍看出来的。有些是第二第三遍才领会到的。除了对每个考点每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外,还会自己发现难点或是自己思维的弱点。那些有五颜六色的标注的地方证明你每次都在这里流连忘返,自然是难点。而且你的思维弱点在这里慢慢深化,变得有层次性。(像专业课我反复看了有四五遍。)<p></p><p></p>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p></p><p></p>
当你把一本书看了三遍以上并能举一反三后,你会发现这本书已经不能看了。因为上面全都是字,这一本书都被你读成三本书了。不可能把这么多东西全部背下来。最后要进行归纳总结。你都考研了,很多东西不能再像高考时死记硬背了。要学会归纳总结!按章节、按专题、按时间,或按你自己发现的线索。<p></p><p></p>
其实这就是把书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的过程。即把一本书读成三本书,再把三本书读成一本书。最后要读成一页纸!这样到最后上考场的时候,所有的知识都在你的脑子里了。它无论出什么样的题,无论考什么,都无所谓。 <p></p><p></p>
只要做到这三点,什么考试你都不怕。只是这个战术不具有太强的直接可复制性,需要在备考的过程中自己慢慢体会领悟。<p></p><p></p>
<p> </p><p></p>
其实归结到底就是两个字“思考”。无论是学哪一科,都要主动的去思考。学参考书的时候要思考,举一反三的时候要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要思考。无论是对待哪一科,无论学什么,都要主动的去思考。不要被动的跟着参考书的思路走,要自己占据主动位置,分析、比较、归纳、总结。<p></p><p></p>
<p> </p><p></p>
<p> </p><p></p>
计划<p></p><p></p>
我在考研时做得比较多比较好的是制订计划,首先,必须制定生个宏观的计划。当然是遵循三三制、扬短避长的原则。什么时间开始(例如3月、5月、7月、9月)不要紧,总体上都要分三个阶段,“学习”,“强化”,“冲刺”。时间大体应该按2:3:1的比例分配。关键是学习时做笔记,理清脉络;强化时举一反三,分析比较;冲刺时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归纳总结。其次,在每个阶段也必须制定一个阶段计划。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过几遍,要达到什么水平等等。最后,细化至每周也得制定一个周计划,每天得有一个日计划。<p></p><p></p>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能够让你总体上规划好学习进度,做到心中有数,不会因一时的状态起伏而影响情绪。在你思绪比较乱无从下手时帮你理清思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p></p><p></p>
计划关键在于必须具有直接可操作性能够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而重要的是你要持之以恒的把它完成。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是那么的难,有其是对那些准备复习六、七个月以上的同学,到了最后实在是有些吃不消了,谁能坚持下去谁就能考上。<p></p><p></p>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检讨。记住,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检讨才是成功之母。安东尼罗宾说过,如果你每个月检讨一次,你一年就有12次修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你每天检讨一次,你一年就会有365次修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你每天早晚各检讨一次,你一年就有730次修正错误的机会,你成功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多百分之七百以上。检讨才是成功之母!<p></p><p></p>
例如我们可以每天晚上把当天的得失总结一下,是否把计划表上的任务全都保质保量的完成了。绝对不要给自己找理由说发生了什么不可抗力。不过也不要太迂腐。每周都把上一周的情况作一个总结,看看自己的计划完成的怎么样,有什么地方要调整。在调整的时候尤其要回顾过去的经验,如果太紧张了,每天都不能完成任务,就要大大的放松一些,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没有任何效果,而且会给第二天留下很重的包袱;要是订的宽松了,可以根据你的情况加紧或者不变,要是不变的话,就利用每天多出来的时间看看哪些次重要的书,反正这时任务已经完成,能看多少就看多少,你会觉得这样很有成就感(呵呵,每天都超额完成任务)。<p></p><p></p>
<p> </p><p></p>
每天晚上脑中回放。<p></p><p></p>
到了十二月份,每门课的复习已经进入总结阶段。每天晚上睡觉前,应该习惯性的把每门课(特别是专业课)在脑中回放一遍。比如:这门课,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几个章节,每个章节有几个问题,那个是重点,那个是难点,它们是怎样一步步引出来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等等。一本经典的参考书的章节体系都是有道理的,尽量用你的方式把道理想清楚,尽量理解。这样对这门课的知识会有一个好的体系。把零散的知识装入这个体系,其他书的补充知识也可以对号入座。但千万试着理解领悟一个体系。切忌贪多!当你回放了几天之后,这门课你才会掌握的比较好。争取到考试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p></p><p></p>
<p> </p><p></p>
<p> </p><p></p>
应试技巧<p></p><p></p>
调状态<p></p><p></p>
考试时状态的调整当然非常重要。如果考试时正好在智力体力周期的高峰自然最好,可是往往不会这么凑巧。那就需要自己调整了。我个人感觉最好提前3到4个月就开始调整。在距离考试整数月的时候,自我暗示“我现在状态很好”,“我经历充沛”等等。加快看书做题的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时间。在距离考试半个月的时候,把状态调的低一点。暗示自己“我现在状态有点低”,“我有点累了”等等。看书做题的时候主动降低速度,慢一点,减少学习时间。这样经过几次来回交替,到考试的时候自然状态会达到一个高潮。而且你也会比较有信心。自我暗示在考试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每门考试结束之后,尽量不去想它,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如果别人问起,就告诉他们“考得好”,“非常好”,“爽死了”。这样会让你下一门考试不至于受影响。而且会提升兴奋度,下一门只会超水平发挥。<p></p><p></p>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小瞧的,虽然人体固有的生物钟很难调整,但只要你认为自己状态很好,并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相信比吃安神补脑之类的要管用,到时候可能连你都不相信你能考的这么好! <p></p><p></p>
<p> </p><p></p>
意志力<p></p><p></p>
考研考到最后,考的不是智力水平,也不是理解力,而是考意志力。真正拼到最后,大家的智力理解力都不是关键因素。关键是心理承受能力和生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只忍受这种孤独寂寞痛苦绝望折磨的能力。生理承受能力,是你身体能不能支撑每日十几个小时的学习。疲惫是心理和生理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单调重复而疲惫,然后出现生理反应,头疼、乏力等等。在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最难的事情。最简单,是因为你自己可以把握控制(那些你自己根本无法把握控制的事情才真正难)。说它难,是因为很难做到。只要坚持,你至少还有希望。如果放弃的话,就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了。<p></p><p></p>
<p> </p><p></p>
考前的最后几天<p></p><p></p>
考前的最后几天过得怎样,可以说是考研成败的关键。记住,考研不是高考。你当初应付高考的方法,考研是不适用的。考研要大量,要快速。备考时如此,最后几天也如此。最后几天,绝对不能放松。要保持好平常学习的状态和时间。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你的状态正在上升,应该保证平时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使得考试时状态顺利达到高峰。一旦松懈下来,首先状态的调整会受影响。其次,你会在进入考场时紧张不起来。这是致命的。因为你已经习惯了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猛然一松下来你会不习惯。而且重要的是此时你的体力已经透支,纯粹是靠意志坚持着硬挺着。意志一松下来,你的身体就差不多垮了。短时间内是很难复原的。还有就是这段时间是政治准备大题的绝佳时期,可以提高分数的。<p></p><p></p>
我在临考前没有休息过一天,甚至比平常学习的时间还长。10号第一天考试。我复习的10号凌晨的1点半。早上6点起来去考场。上午考完3个小时政治,中午接着看了1个小时书。下午考完3个小时英语,我又从7点半看到第二天1点半。早上考完数学中午又看了1个小时专业课。因为每天的六个小时考试精力绝对高度集中,加上紧张,每天的精力投入要比备考时大,睡觉时间也少。但没关系,在你高度紧张的时候,内分泌比较旺盛,少睡几个小时没关系的。不会影响你的临场发挥。反而如果在考试前一天不把知识从头到尾熟悉一遍,考试时会有个反应时滞。(因为你毕竟是高度疲劳了)我有几个朋友考前就放松了一下,导致考试时状态全无,没考完就内心放弃了。<p></p><p></p>
<p> </p><p></p>
距离考试越近,学习的效率越高。<p></p><p></p>
呵呵,这是每个考研人都知道的,就不多说了。安排时间的时候注意一下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乱了阵脚而浪费这个黄金时间。沉着,冷静,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准备。不要因为心情的急躁波动而影响备考。<p></p><p></p>
<p> </p><p></p>
规律的作息 <p></p><p></p>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你保持长久的充沛的精力,所以规律的作息对自己非常有用。那种一曝十寒的学习方法往往还是难见成效的。其实早6晚11,往往都是很多考研者的作息时间。有条不紊的作息,往往能够让自己在白天的学习中保持高效率<p></p><p></p>
<p> </p><p></p>
<p> </p><p></p>
身体<p></p><p></p>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所以强健的体魄非常的重要。为了保持自己能够长久精力充沛,并且坚持到最后,建议大家坚持锻炼身体。有人说没时间,但是每天半小时的锻炼,比如跑步、跳绳、踢毽子等活动往往能够让人提高学习效率。即使是复习到关键的时刻,每天也要抽出半小时锻炼一下。最不济也要每天散散步。记住,最后大家拼的是身体。你能不能坚持到最后,甚至能否考上,就是看你能不能扛得住。 <p></p><p></p>
<p> </p><p></p>
<p> </p><p></p>
答题技巧:<p></p><p></p>
考研每门课的考试时间是3个小时(到时你绝对不会觉得时间长),这就要求大家必须有个好身体了(首先得挺住啊)。<p></p><p></p>
数学,真正考试时你会觉得题目比你复习时简单。大家都觉得简单,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完做对。如果你平时练习不够或基础不牢,你的速度很难上去,且也做不对。时间有限,一定要拣会做的做,特别是最后4线代概率,细心点认真做,应该可以拿到3道题左右的分数。比硬啃微积分的最后几道大题合算的多。<p></p><p></p>
英语,做题顺序很重要。完形填空放在前面绝对是个陷阱。你应该先做阅读,这时你的精力最充沛,注意力最集中。一道题两分呢,值。然后写作文,因为作文考虑必须是周密的,内容必须是完整的,字迹必须是清晰的。如果按顺序最后写,一定会很赶。容易遗漏要点,写不完,龙飞凤舞。接着做翻译,完形一定最后做。因为完形你30分钟能做完,3分钟也能做完。而且每个才0.5分,对此时已头昏脑的你来说,不可于作文同日而语。<p></p><p></p>
政治,选择题一定要仔细,得选择者得政治。大题无论是否压中,大家的分数一般不会相差太大。关键是选择必须保证一定的分数。多选要慎之又慎。单选比的是仔细认真,多选比的是知识的“微操作”。做大题时一定在保证字迹工整的基础上多写。因为政治是踩点给分的,老师只看你的关键词句,而不是结构。<p></p><p></p>
专业课就大不一样了。关键是逻辑性!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大家考的是研究生。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培养前途,关键一个问题是看他的“悟性”。即对问题的理解领悟能力,自然也要有很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果你还像政治那样求全,知道什么相关的都往上写,你就离死不远了。试问那个老师希望带一个还要先教语言表达和逻辑写作的学生。只要你的分析有条理有依据有想法,那怕遗漏了某个要点也无碍大局。研究生不是要背书机器,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济类问题谁说能面面俱道而无遗漏。而且老师也喜欢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有逻辑性的学生。因为只需稍加点拨就可以啦,而不是将来要一点点的帮你分析问题,逐字逐句修改你的论文。<p></p><p></p>
<p> </p><p></p>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共勉:If we believe, there is nothing we can not achieve; and if we dream, all things are possible!<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