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王 发表于 2018-3-21 20:10 
再如,如果不考虑劳动之间质的差异,仅以工作时间为标准进行量的估算,明显地也会造成很大的偏差,而且无法引导劳动者积极高效地工作。
1,个别劳动量=个别产品量。个别劳动之间,充满了各种差异。
上述的个别劳动量,是个别生产单位的劳动者(1人或者多人)的具体劳动过程,包含所有形态。
上述的个别产品量,是个别生产单位所生产的具体产品,包含所有的状态。
上述核算,很准确,无所不包,不会有偏差。
打比方来说,
例如物理学上的功的公式,等等,
W=FS
W是功,就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F是力的大小
S是距离,就是力移动的距离。
那么,
上述的功,力,等等,并不细说物体是木头还是铁锤还是卡车还是小球,也不细说它们的具体运动情况,
而是一言以蔽之,就用这么一个公式来涵盖、来包容了一切。
那么,上班工作时间,不等同于具体的劳动时间,但,非常接近于具体的劳动时间。
因此,可以取上班工作时间,为具体劳动时间。这样很便利。
或许说了,一个人张三,在上班工作时间,又喝茶,又上厕所,又说话,又接电话,又走神,。。。。。。
那么这些,并不影响核算的进行,也不影响核算的准确性。
这是因为,第一,劳动量=产品量,第二,例如,早餐午餐晚餐的三个小时的三顿饭吃了1斤,这也是1天吃了1斤。
再例如,说学生上学期在上学,下学期在上学,这是对的。说他上学一年,也是对的。
这只是时间单位的取值问题。
如果在宏观经济当中,那么时间单位可以取值为1年,可以不考虑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等等。
如果在微观领域,那么,时间单位可以取1分钟,1小时,1个班次,1个月,1季度,等等等。
都是根据研究需要、课题需要而已。
2,上述差异,不影响加总,计算。
行业劳动量=行业内个别劳动之和=行业内个别产品之和=行业产品量。
社会劳动量=各行业劳动量之和=各行业产品量之和=社会产品量=社会通货量
3,无论统计学上,经济学上,如何取值,如何核算,如何统计,这不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态度。
因为,老板该怎样,还是怎样,职工该怎样,还是怎样。
譬如说,我们按年,来核算人的年龄、生命,那么,人会懒惰吗?
再譬如,我们按秒,来核算人的年龄、生命,那么,人就会争分夺秒?
其实,都是无所谓的,该怎样就会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