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0日 16:56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外国人谈过,中国人也谈过,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但将风视为社会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却是中国特有的习惯。
据说中国最早写风的诗,作者是原始社会的一位领导人,此人叫舜,即后来人们恭称的“舜帝爷”。这首诗的名字叫《南风》,全诗只有两句:南风之熏兮,可以解我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我民之财兮!诗虽然很短,但已经将自然界的风和“民”的关系连在一起,可敬。
另一篇很有名的写风之文,作者是战国时期屈原的弟子宋玉。他写过一篇《风赋》,将风分成大王的风和平民的风。认为大王的风是有福气的清风、顺风,平民的风是贫贱的浊风、逆风。虽然宋玉崇拜的是大王之风,但文章中也暗示了对不平等现象的讥讽,有值得尊重之处。
另一首有名的诗,是汉朝的文盲皇帝刘邦哼唱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借风喻威,借风喻政,后者也有一定的思想品位,不可小看。
宋朝大政治家王安石的《春日》: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没有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此诗中已经包含了一点事物的辩证法,不容易。
中国对风的解读,很多时候是对社会的解读,对政治的解读,对文化的解读。伟大领袖兼诗人毛泽东在写诗作词的时候,对一般性的风花雪月、细碎景观不感兴趣,连写风也写的是壮观的风。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如“狂飙为我从天落”,如“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等等,大都与党风、政风、世风有关。再后来,索性将“风”上升到国事、政事、文事。
查查汉语大词典就不难发现:与“风”相连的词太多太多了,如风骨、风格、风采、风韵、风气、风俗、风尚等等。单是喻之为好人好事的,就不胜枚举。说某人有君子之风、国士之风、正义之风、清正之风,以及说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形成了淳厚之风、诚信之风、朴素之风、自强之风,都指的是好人好事。相反的例子也不乏,如浮夸风、吃喝风、奢侈风、腐化风、追名逐利风、权钱交易风,都是带有恶性的风。
什么是风?就是已经习惯、已经流行、已经普遍的事物和现象,就是已经造成的形势和趋势。当然,上述的一切都有性质上的差异,有好事与坏事之别。
有两个词也是中国独创的,一个叫“风派”,指的是随风倒、见风使舵的人;一个叫“追风”,指的是赶时髦、追流行的事。当年中国当“风派”的人很多,当“风派”的现象也颇久。比如无论在多么错误的事实、现实面前,天天喊“形势一片大好”的人很多,时时去干的违心之事也不少。不过,“风派”虽然注定是贬义词,但“追风”却有可能成为褒义词。如追求真理成风,追求美德成风,追求善良、仁爱、公正成风,都是社会日趋美好的标志。
风也是一种能量,包括良性能量和恶性能量。好事成风与坏事成风,对社会的建设力和破坏力都是巨大的。不过风具有天然的惰性,做坏事、做坏人不用学,任其自由发展即可。而做好事、做好人则必须战胜坏现象、坏风气才成,尤其是战胜自己才成。总之我们希望的是好事成风,包括强化风骨,提高风格,修炼风采。(毛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