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975 3
2009-11-21

关于利他性研究与神经元研究的零散思絮

邹铁钉

20091120的思考):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慈善救助活动呈现为两个个性鲜明的层次,一是利己性慈善,一是利他性慈善。比如面对震灾产生的众多孤儿收养问题时,绝大多数民间慈善救助者明确表示只愿领养没有残疾的孤儿,而只有极少数慈善救助者愿意领养残疾孤儿。只愿领养没有残疾孤儿的慈善救助属于利他性慈善活动,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道德义举停留在利己需要的自私性层面,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需要,比如他们不仅要求孤儿无残疾,而且年龄要尽可能少,以便培养成健康的能孝顺自己的人,这种慈善不是纯粹的利他性行为。乐意领养残疾孤儿的慈善救助者大都是当今社会中那些极少数道德水准已经达到纯粹利他境界的人,他们是处于求助者的需要去乐善好施,而很少考虑自己的得失,也许他们所追求的就是叶航老师所提出的广义效用和台湾盛庆琳教授所倡导的统合效用吧,那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心灵的慰籍和道德感的满足,这似乎又回到了耶稣基督的赎罪时代,耶稣为了化解人类祖先犯下的原罪而自愿替人类赎罪。
20091121的思考):基督教世界的耶稣,犹太民族的达摩,阿拉伯世界的穆罕默德,印度极乐世界的释迦牟尼等众多传奇人物在世人的脑海里塑造了一个灵魂不灭的世界。连哲学界的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以及叔本华等哲学巨星也痴迷于灵魂不灭的信仰。甚至是生理医学界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里爵士”也认为众生灵识不灭,并且通过毕生的实验和观察证明人身上有一种超越肉体和大脑的“识我”,“识我”是一种非物质存在,它是活跃在大脑细胞间或者是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灵识,这种灵识能在大脑死亡后继续存在,并且是永恒不灭的。艾克里正是因为研究“众生灵识不灭”而获得了196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那么这种不灭的灵识能否通过现今的仿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观察得到呢?



20091121日中午的思考):普朗克认为“磁场的产生和转换”是物质之间一种非连续的转换,即是以“量子的方式”进行,量子能量的大小与物质微粒辐射频率的大小成正比,这种比值则是普朗克常数h=6.6……。爱因斯则认为光的能量、动量与光的频率和波长相关,从而有效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得到新的量子方程式E=hv,E=mc2。波普尔则从原子层面分析量子现象,认为只有原子在不同定态下才会吸收或辐射能量。天才科学家冯纽曼则从数学层面为量子理论夯实了逻辑基础,并提炼了量子理论的内核理念便是微粒变化和运动等量子现象后面有一种超越了物质自身却又控制着物质变化的力量,那便是心力,心力是一种非物质自我。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能在众多的困惑面前迅速作出理性决策的原因。其实,人们在作出某一决策的背后是已经在自己的脑海里或心里经过系统而复查的计算而得出的均衡结果,只是这种计算的速度太快了,在人们自己都无法意识到的瞬间内就已经完成,所以人们只能说这是一种本能,或称作为一种偶然的随即决策。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分析计算的过程和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美洲豹XT超级计算机差不多,我们在超级计算机上所看到的一个结果是经过计算机背后快速计算后得到的,只是计算机计算的过程我们无从察觉和得知。科学家发现,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处理速度理论上应该是非常非常惊人的,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和反应速度比光速还要快。比如狄布赫格质疑爱因斯坦、普多斯基以及鲁珊提出的“EPR”理论——光速最快理论,狄布赫格指出只有当物质可接触时光速最快才成立,而当两物质或两微粒处于遥远无极限空间内时发生反映的速度比光速要快得多。具备这种超越光速的反应速度的一个特例便是大脑内的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和处理速度,而遥控神经元运转和控制神经元内一切物理化学反应的力量便是超越物质自身的“识我”,即心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21 14:40:19
没看懂,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1 14:45:22
对于所谓“心力”表示怀疑。何谓心力,又如何与量子力学搭接,并联系到灵魂,这段楼主应该再好好想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4 00:12:16
利他行为的确有神经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