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93 1
2009-11-22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人(又叫理性人)”是经济学必不可少的基本假设。那些表面看起来“不理性”的行为,实际上具有与市场交易同样的理性思考。基本假设不允许例外。如果这里也例外,那里也例外,我们还要经济学干什么?慈善活动是一些人在正常的精神状态下的自愿活动,更不应该列为基本假设的例外。

做慈善的人认为,钱留在手里,不好。看着需要救济的人使用钱,好。这就说明,“把钱捐给需要的人”给他们带来的心理满足、效用,要比“把钱留在自己手里”或者“拿钱去买东西或者投资”要大。慈善者花钱买一个心安,花钱买一个快乐,或者花钱买一个“我是好人”的感觉。这一点,在文后附的张五常文章里面有详细的描述。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互相掠夺、杀戮并不总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合作、共赢才是人类社会的主流。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只有人类才进化出如此精妙的发声器官、表情和语言,而人类的肌肉、奔跑和各项与杀戮和破坏有关的指标却远远不如体重只有我们一半的一些动物。人类的自然习性和社会习性中,包含了与人为善、帮助他人,因为这样做往往是有回报的:那些懂得帮助别人,也得到别人帮助的个体,肯定会赢得一定的生存资源而存活下来。而快乐,是人身体给予自身正确行为的回报。也就是说,我们生下来之前,我们的头脑里面就预装了“帮助他人会快乐”的程序,正如“吃饭会快乐”、“性交会快乐”一样。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看典型的慈善是什么样子。典型的慈善,是一个对资金有明确用途的组织或个人,以帮助某个人或某个特定的群体为目的募集资金。或者一个有大量资金的个人或者组织,对某个或一些特定的群体给予帮助。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慈善,往往都有明确的受捐赠人或群体。如果慈善组织隐瞒或未经捐赠人许可改变了款项的流向,捐赠人往往会有受骗的感觉。这就说明,捐赠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把钱给别人”的行为,而是“把钱给特定的人才好”。

我记得有某位经济学家举过一个极端的例子:其实捐赠人完全可以用把钞票烧掉的办法来做慈善。因为货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货币的价值来源于它代表的资源。把自己的货币烧掉,就等于把自己占有的资源赠与了每一个持有这种钞票的人。但是,为什么没有人出于慈善的目的这么做呢?这就给我们揭露了慈善的本质。

慈善的本质是一种交易,意思是慈善最终还是为了自己,这是有充分理由的判断。因为人追求的不是“我是谁、我有什么”,而是“这些能给我带来什么感觉”。富人出钱帮助穷人,是因为帮助穷人给富人带来了良好的感觉。而慈善促进了社会稳定,只是慈善的一种副作用。

茅于轼:慈善活动不是交易 

邻近年末时,一连有好几个节日,圣诞节,元旦,春节。大家在庆贺的同时也想起还处于困难中的同胞,各种慈善活动也格外活跃。特别是印度尼西亚海啸造成十五万人的死亡,国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赈灾活动。我国百姓的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慈善活动必然会相应快速发展。民间的慈善事业,和政府主导的慈善工作将加速得到发展。为了正确指导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必要对慈善活动的性质分析清楚。最近看到报上有人发表意见,认为慈善活动的本质无非是一种交易。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对今后开展慈善活动非常有害,需要加以澄清。

把慈善看成交易的理由是贫富差距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现在富人出钱帮助穷人,等于是富人花钱购买了社会稳定,从而保证了自身的安全。所以说,慈善是一种交易。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种论调是没有根据的。

道理很简单,出了钱的富人在万一发生社会动乱的时候,他们并不因为做过善事而能幸免于难。做了善事的人并没有买到一张证书,可以避免革命造反对他们的侵犯。所以这种交换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这种交换真的存在,恐怕许多富人都会出钱去买这张证书,远远比现在参与慈善活动的人要多。作者的设想是好的,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设计这样一种交换制度,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就可以避免了,而事实上这种交换制度是无法实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22 10:35:30
也许作者认为慈善活动虽然不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换,是不是可以看成是集体和集体的交换,富人群体向穷人群体用钱购买安全呢?正好像老百姓缴税,购买政府的公共服务?我认为这种看法同样是错误的。交易的特征或者是双方就某个标的物交换所有权,或者用钱交换服务,也可能用钱交换某种权利,比如肖像权,或著作的出版权。如果慈善是像该文作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交换的话,那么请问富人是交换穷人的什么权利?是造反闹革命的权利吗?我认为并不存在穷人因为穷而被赋予了革命造反的权利。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革命造反的权利。革命造反只发生在穷人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压迫,因而铤而走险,或者受到特权势力的欺压又投诉无门,政府不能保证社会正义,社会法治完全失控的情况。到这种时候,完蛋的也不光是富人,穷人也一块儿玩完。要知道,每次革命死人,穷人总比富人死得多。可是革命发生的时候,人们不是基于理性计算而作出的选择,那时社会已经处于失控的状态。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交换的规则可以实施。所以说,把慈善看成集体之间的交换,同样是讲不通的,因为无法介定富人交换穷人的是哪一样权利。穷人并没有任何法律上可供出卖的权利,这完全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并不存在的权利。

慈善是不是富人用钱换取社会声誉的交换呢?一方面富人获取社会声誉的方法很多。他们可以求助于广告,甚至于制造新闻炒作,这样的效果恐怕更大一些,不一定要做慈善。另一方面如果做慈善确实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声誉,那么正好说明慈善并不是什么交换,而是一种崇高的同情心的表现。富人做慈善事业获得社会声誉,是社会公众给予的无形奖励,与交换无关。同样的道理,我们给马路边的乞丐帮助,难道希望有什么回报吗?是拿钱去做交换吗?许多人捐钱给希望工程,救助灾区人民,他们交换了什么?

交易的特点是有一个双方同意的价格。作慈善并不存在什么价格。我们能说捐的款愈多获得的声誉愈大吗?不然。报上经常报导小学生捐几毛钱的事,他们获得的赞扬并不比企业捐款几百万少。可见慈善事业重在内心的真诚,它是不可以用钱的多少表示的。

社会表扬做慈善的人,这是一个正常社会所应有的习惯。过去有些人强调做好事要不留名,留了名就不是真正的好事。这种理论非常有害,为什么我们对待做好事的人如此苛刻呢?正因为做好事的人不够多,需要社会的表扬,鼓励大家多做好事。哪怕人们做好事是为了得到表扬,只要是真正的好事又有何妨?我们不否认有些企业作慈善有广告宣传的动机。但是只要他们做的事是真正帮助了有困难的人,得到表扬是很公平的。而且这对全社会有益,有什么理由反对呢?如果我们真正对贫苦人充满着同情心,我们一定会欢迎一切对穷人有益的活动。至于出钱做慈善出于什么动机,根本不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穷人能否得到改善才是我们关心的事。有些人自己不参加慈善活动,还要对别人的参与吹毛求疵,这种心理是很不健康的,对社会是不利的。

企业除了做慈善,还出钱做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如体育,文化,艺术,科研,教育等。这些事在计划经济时代都由政府拿百姓纳税的钱来做。现在除了政府做,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也出钱参与。首先因为光由政府出钱往往不够,其次直接由老百姓自己做效率比较高,没有那些官样文章和衙门习气。一个健康的社会必定是多元化的,能够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去满足社会的多方面的需要。谁也没有理由垄断这种事业。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时往往冠上企业的名字。这没有什么不妥。有时候这种活动和广告很难区别。比如我们常常在足球比赛时看到可口可乐等企业的广告。有些画展,交响乐团,环境保护等,也是由企业出钱资助,冠上企业的名字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资助这些活动才有可能进行,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但是资助或者赞助,和投资完全不同。资助或赞助是企业出钱不求回报的,而投资则能够从中得到回报,其目的是营利性的。资助活动应该得到免税待遇(企业的这部分开支可以算做成本,从而企业的利润减少,他们的所得税相应减下来)。而投资是不能免税的。

交易的目的是自利,但交易是在自利的同时也利他,因为交易的对象同样是一个自利的人。所以交易的结果是双赢。这比起搞阶级斗争来,大大地前进了一步。阶级斗争是双输。对己无利,对人有损。但是一个社会光有自利是不够的。慈善恰好就是利他。它和以自利为目的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认为慈善是一种交易,意思是慈善最终还是为了自己。把一切都归结为自利,或者用自利的眼光来解释社会,不但扭曲了事物的本质,而且对社会的良好发展是不利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