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既然咱们学习研究的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是制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那么咱们不妨试一试,假设建立一个制度,然后大家一起来推演在这种新制度下的经济运行。这样既可以可以检验一下咱们的理论掌握程度,又可以测试一下各自的推演能力,还可以彼此互相印证各自的观点,总之好处多多,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为了便于推演和论证,我先为大家介绍三点与本次推演中相关的知识点背景,以便于后面的探讨:
一、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本质意义。
假设1:ZF规定以1单位纸币锚定1克黄金,且无论是持有黄金还是纸币都可以向ZF自由兑换。因为商品价格是该商品的所有生产层级的利润集合体,那么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每生产1克黄金,黄金的所有生产层级就得到1单位纸币的纯利润,且这一利润是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黄金的所有生产层级不单单是指淘金者,还包括为生产出这1克黄金作出贡献的所有生产者层级。举例来说,淘金者的生产活动是有成本的,他需要木材、工具等等,他的成本就是他前级生产者的利润与成本之和。而如果再进一步将这个“成本”向上无限传递,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个生产层级为这1克黄金的生产作出了贡献,并从这1单位纸币中分得了利润,而这么多个生产层级因为生产出1克黄金而分得的利润总和又恰恰刚好等于1单位纸币。
由于ZF为1单位纸币和1克黄金之间建立了这种锚定关系,这就相当于使这么多个生产层级每生产1克黄金的利润总和始终恒等于1单位纸币,所以为纸币与黄金之间建立这种锚定关系就等同于为黄金的所有生产层级建立了一个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纸币利润基准。
上面这个假设中是以黄金这种单一商品作为纸币的锚,由于金本位货币制度在人类的历史中已经出现过,所以上面这个例子大家一定都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在单一商品作为纸币的锚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以铜、铝、铁三种商品的组合作为纸币的锚建立一种货币制度并进行再次推理,是否还可以得出上述结论呢?
假设2:ZF规定以1单位纸币锚定铜、铝、铁三种商品组合成的1单位锚(规定1克铜和10克铝,再加100克铁组合为1单位锚。请注意:是三种商品以规定的数量比例构成的整体才是1单位锚,不能拆分),且无论是持有锚还是纸币都可以向ZF自由兑换。
那么在假设2这种货币制度下,进入ZF仓库的每1个单位锚,锚的所有生产层级将同样得到总共1单位纸币的纯利润,且这一利润也同样是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这与金本位制度下的情况完全相同。当然也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锚的所有生产层级也同样是包括了为生产出这1单位锚作出贡献的所有生产者层级。
通过假设1中对单一商品作为锚和假设2中对三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这两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即便是以几百种、几千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的货币制度,都是在为锚的所有生产层级建立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纸币利润基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重要的结论:任何一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本质都是在为纸币的锚的所有生产层级建立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纸币利润基准。
二、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组成锚的各种商品之间的市场价格关系
在金本位下任何1克黄金都被赋予了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法定纸币价格,而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只对任何1单位锚赋予了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法定纸币价格,却没有对组成锚的铜、铝、铁三种商品之中的任何一种商品赋予不变的法定纸币价格。但自由市场会以非常巧妙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使铜、铝、铁这三种商品都分别在市场中产生各自的纸币价格,从而使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实现与金本位完全相同的货币功能,并且还能实现更多难以想象的优越之处。
在金本位货币制度下,如果在市场中的1克黄金价格低于它作为锚可以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黄金拥有者就会用黄金直接与ZF兑换纸币,所以市场中的黄金价格就会上升;反过来,如果在市场中的1克黄金价格高于它作为锚可以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人们就会用纸币向ZF兑换黄金,将换出的黄金卖到市场中,市场中的黄金价格又会下降。由此可见,在金本位制度下市场总是会将市场中的黄金价格自动控制在始终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的位置,即P1克黄金≈1单位纸币。
而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如果初始时在市场中的1克铜的纸币价格、10克铝的纸币价格、100克铁的纸币价格之和低于它们组合成锚可以向ZF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人们就会把三种商品按照ZF的规定组合成锚,然后向ZF兑换纸币。即便大多数人手中都不可能同时具有铜、铝、铁三种商品,也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市场中自然会产生掮客,掮客会从市场中同时购买这三种商品,然后再用这三种商品组合成锚与ZF兑换纸币,从而获取差价利润,这就会使得1克铜的价格、10克铝的价格、100克铁的价格之和不断上升;反过来,如果在市场中的1克铜的价格、10克铝的价格、100克铁的价格之和高于它们作为锚可以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掮客就会用纸币向ZF兑换锚,然后再将兑换到的锚拆分成铜、铝、铁三种商品分别卖给市场中的需求者,从而获取差价利润。由此可见,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市场总是会将1克铜、10克铝、100克铁三者的市场价格自动控制在始终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的位置,即P1克铜+P10克铝+P100克铁≈1单位纸币。
通过假设1中对单一商品作为锚和假设2中对三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这两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以几百种、几千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的货币制度,其组成锚的所有商品在市场中的纸币价格之和也总是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重要的结论:在任何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市场中组成1单位锚的n种商品的纸币价格之和总是被市场自动控制在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的价格位置,即P1+P2+P3+……+Pn≈1单位纸币。
三、假设2下的社会生产结构
我们所能够接触到的大多数工业物品的生产,都存在如下图1-1所示这样一个生产阶梯图:

从1-1这个图中,可以非常直观的反映出物品的生产层级。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电视机、手机、冰箱、汽车等等的物品,都是通过很多个生产层级,然后才得以产生。从煤、铁矿石、石油等等原始材料到成为最终商品,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条环环相扣的生产链条。
在假设2的货币制度下,当市场对生产链条最顶端物品(消费品)需求减少时,那么社会的产出就会转移到链条的中下端去,于是他们的产出就以中间物质形态铜、铝、铁的形式被ZF的仓库保存了起来,而生产者得到了纸币;当市场对链条最顶端物品的需要增加时,那么社会产出就会转移到链条的中上端去,这样就只需要从之前存储的铜、铝、铁、铅这些物品开始向链条的最顶端生产,生产过程变短,很快就可以满足市场对链条最顶端物品的需要。于是生产者得到了最终商品,而ZF收回了纸币,并将仓库中存放的铜、铝、铁这些物品再次释放到了生产体系。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假设2中的ZF仓库实质上已经成为了生产体系的一个中继站,这个中继站的作用就是以实物的形态容纳和保存生产者贡献中目前不愿消费的那部分产出。这个中继站中的物品种类越多,受它“中继”调控的生产者数量、链条数量和最终商品的种类就越庞大,生产体系应对需求变动的能力将越强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重要的结论: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真正优越之处是为生产体系建立了中继站功能——既可以在市场需要的时候储存生产者产出,增加市场中的货币;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之前存储的生产者产出,减少市场中的货币。于是整个生产体系能够自如的随市场需求的变动而灵活调整每一个生产者产出的去向。
各位朋友!如果你对上述的三个基本原理没有异议,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进行论证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我们将假设2中用于组合成锚的商品种类数量扩大到几百种,甚至上千种,那么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推演!!!!! 当然,选择作为组合成锚的商品需要满足以下九项条件:
一、它必须是其它很多种物品生产的原材料,而不能是最终产品;
二、易于在长期中保存而不变质,且保存成本低;
三、易于区别等级和实现标准化分类;
四、在目前的预期中,它在未来较长时期的生产中都是必需使用的材料;
五、在目前大多生产者的预期中,它在未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产出速度会越来越高,而不会因为资源的匮乏而越来越少;
六、与之相链接的生产链条越多越好
七、本身非垄断生产性产品;
八、该商品所处生产链条的前端不能有垄断性原材料,至少在前端的近端不能有;
九、根据现在和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确立组合成锚的各种商品之间的数量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