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昆宏观四版之货币与通胀一章中见如此案例,大约如下:根据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预期通货膨胀率。但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数据显示,高名义利率和高通货膨胀并不是同时发生的。曼昆认为,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是难以预期的,这与金本位制度 在这一时期未实行有关。他认为,在实行金本位制度时,通货膨胀很少持续,因而难以预期。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在金本位制度下,通货膨胀很少持续呢?
我的理解是:金本位制度下,货币是可以兑现货币商品--黄金的,于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可以自发的根据经济状况进行调节,而经济状况比政策通常更难预期,于是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是难以预期的。各位以为如何?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楼主的理解基本正确。
在金本位的制度下,如果发生通货膨胀,货币有可能贬值,那大家都会去购买金子,那样,货币的流通量就立刻减少,币值就恢复了。
不妨做一个简化的理解:金本位下货币即黄金实物(当然实际的货币机制要复杂得多,但本质并不变)。当黄金供大于求时,将出现通货膨胀(黄金相对于其他商品更便宜了),于是黄金自动退出流通(由于供大于求,供给相对需求减少)。
金本位制下,可能更难应付的问题是由于黄金供给不足而出现清偿能力不足,发生通货紧缩。
黄金的生产能力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可能落后太多,因此,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金本位更容易造成通货紧缩。
金属本位币和信用本位币的发行逻辑基础不一样,严格意义上讲,金属本位币由于提供了固定的名义锚,及由于金属本身的商品属性,其币值稳定性强于信用币。
我也是这么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