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98 0
2009-11-23
今年,中国的地价和房价一样走出了一条让人眩晕的曲线。2009年初始,曾经炙手可热的土地市场还沉浸在各种流拍的消息里。多好的地块似乎都无法引起房地产商的兴趣。可突然之间,“抢地”时代再次来临。在诸多央企的参与下,“不差钱”行情大大超过了以往。综合和单价“地王”在各大城市频频冒出。
“地王”再现自然喜煞一些卖地的政府。只是这钱有些烫手。人们发现,地价上来了,房价也上来了。于是,批评也随之而来。因为在大家的认知中,现行的土地政策使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不知不觉”地坐到一起,在市场里产生了强势利益同盟,从而决定了房价形成的扭曲和对土地的投机。
因为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日益高涨的土地价格一次性全部摊入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成为我国近年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地价推动高房价,高房价反过来又诱发高地价。
从多年的实践看,我国现行政策土地出让金一次性征收(即住宅用地使用权出让为70年、土地出让金应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60天内一次性支付)的方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导致地价一般占到房地产开发成本的20%至30%;二是房价总数非常庞大,以此作计税基数增大了交易成本;三是造成地方财政对土地收益和高房价下房地产交易税费的过度依赖,刺激政府养成“快卖地、多卖地、卖好地”的利益冲动。
因此,解决居民住房难问题关键要在土地使用税征收、拍卖导向、土地供应量政策方面做出调整。应采用“费随房走”的模式,即开发建设期间土地使用费由开发企业交纳,业主入住以后由房屋的产权人交纳。
这样,城镇政府有了稳定的土地收益,有利于土地的集约使用;庞大的土地出让金从房价中分离出来,有益于调动住房消费;减轻了资金压力,开发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建设投标时,可以把资金集中用于开发项目,楼盘的水平会提升;不同楼盘之间的开发建设成本有了可比性,土地增值税也有了较为清晰的依据;标准的主导权在政府手里,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另外,我国现行土地拍卖“价高者得”的现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因此,应将拍卖导向由“价高者得”变为“方案好者得”。在此基础上,增加房地产开发土地的供应量。同时,城镇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时,应该提出该种土地的控制性规划,面向社会进行开发建设招标。各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控制性规划编制框架性方案,参加土地的开发建设投标。
总之,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居民“安居”,现行土地出让政策应该尽快调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