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3544 154
2018-03-07

深度剖析供求理论——研究对象(一)


在经管之家这个论坛呆了一段时间了,看到很多坛友对供求规律讨论,为了促进交流,互相印证,现在我将我的研究心得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多多指点。

我主要研究了关于供求理论的研究对象、证明、价格变动原因、同无差异曲线之间的联系等等方面,我会将其分别发一张帖子,希望能有助于大家对供求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探讨。

     在初学马歇尔供求规律的时候,感觉是特别的简单啊!但随着学习,却越来越感觉难以驾驭这个供求规律。直到感觉必须要彻底弄清楚这个规律,才能在经济学研究中更进一步的时候,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全面深入剖析这个规律。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感觉挺难。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翻了至少四五十遍,张五常的《科学说需求》也看了几十篇,前前后后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还好!总算皇天不负苦心人,让我找到了令我十分满意的答案!

在此顺便遥谢张五常教授,您文章中的‘“意图”之量’四个字,成为了我解开所有问题的钥匙。本人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一、研究对象

我们要研究或者使用供求理论,那么首先必须要弄明白一个问题——马歇尔的供求理论研究的对象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估计知道真正答案的朋友很少很少,甚至可能屈指可数。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任何一个理论如果你不清楚它的研究对象,也就不可能清楚它的适用范围,那么你根本没法正确使用它。

为了弄清楚供求定律的研究对象问题,先给大家上一盘棋局。这棋局可不简单,据说有残棋王中王之称啊!!


图片1.png

哈哈!难解吧!不过我在这里为大家奉上一盘残棋,肯定不会是想邀请大家来解这个棋局,而是要借下象棋这种活动来告诉大家一个存在的事实:人在理性意识支配下做任何一件事情前,他都会在心里盘算出多种行动方案,然后选择其中一种在实际中实施。

虽然人心里盘算的多个行动方案我们从外部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但这确实是事实上存在的意识活动。就像下象棋的人一样,虽然双方都还没有去移动任何一个棋子,但实际上双方心里都在盘算各种应对方案,这是事实上存在的意识活动,我相信任何人都无法否认。

那么,一个交易者者在参与交易活动的时候,其实他也会在心里盘算出多种行动方案,这是必然的事情。而马歇尔供求定律所研究的对象——恰恰就是人们在交易时心里盘算出的各种行动方案,而这些行动方案之间具有的规律就是马歇尔推导出的供求定律。

简单地说,就是交易者在心里进行盘算各种行动方案的时候,并不是胡乱盘算的,而是有规律的。这些个行动方案之间的规律就是马歇尔的供求定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买入对方物品的价格越低,心里对应盘算的购买量越多,卖给对方物品的价格越高,心里对应盘算的卖出量越多

马歇尔本人一直以为自己在研究价格和供求均衡等规律,但实际上他研究出的是买者内心盘算出的行动方案之间的规律。这就像我国古代的炼丹士一样,以为自己在炼制长生不老丹,但实际上炼出的却是火药。所以呢!马歇尔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研究出了买者内心盘算的行动方案之间的规律。对于这一点,我相信大家绝对难以认同。不过没关系,空口说白话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用证据来说话。

下面这个图2是马歇尔著作中文译本中的原文:


图片2.png

我们知道交易者在实际交易中,只可能有一个确切的交易价格。那么马歇尔为什么要列出可能被供应的每一价格”和每一价格上“愿意购买多少”呢?实际上马歇尔这样做就是在模拟交易者心里盘算出的各种行动方案的列表。


图片3.png

3中的文字内容,是在分析交易者如何在内心权衡某一价格对应的购买数量。这就是对交易者对其中一个行动方案的盘算方式,是一种心里活动。

他对这些模拟出的行动方案列表进行研究,并论证得出表中这些行动方案之间遵循着一种规律,那么这个规律自然就是交易者心里盘算出的行动方案之间存在的规律。所以供求定律反映的是交易者心里盘算出的行动方案之间的规律。简单地说,反映的是交易者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在心里安排行动方案。

张五常教授说的‘“意图”之量’,其实指的就是交易者心里盘算出的各种行动方案。从文字上来看,张教授的用词显然更加言简意赅,所以在后面的所有论述中,我都将一直沿用张教授提出的‘“意图”之量’来表示。

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晰本文的观点,我再次归纳重复一遍:1、供求定律研究的对象是交易者心中盘算的“意图”之量列表;2、供求定律反映的是交易者在心中安排“意图”之量的规律。

只有弄清楚了供求定律的研究对象,你才可以说运用这个规律去解决问题。否则的话,你的论证将会经常性的出现自我冲突的情况,而你自己却怎么也找不到错误究竟出在哪里。就像“吉芬难题”,如果马歇尔本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研究的是交易者内心盘算“意图”之量的规律,那么“吉芬难题”就不会成为一个难题,也根本不可能难倒他。

总的来说,需求定律之所以难以真正弄懂,学者之间纷争不断,或许完全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弄清楚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那么其运用范围自然也难免会错误,这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千奇百怪又自相矛盾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理性经济人假设阐明了经济人作出经济行动的目的,这就解决了经济人为什么要行动的问题。而供求规律阐明了交易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作出的行动抉择的规律,所以这就解决了经济人会怎么样行动的问题,我想这应该就是马歇尔教授的真正伟大之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3-7 14:07:04
为了弄清楚供求定律的研究对象问题,先给大家上一盘棋局。这棋局可不简单,据说有残棋王中王之称啊!!


上述残局,好像是红方获胜吧?大哥是说反话吗?

按红先黑后,红方先走,

红炮平移将军,黑卒拱红炮,红车沉底将军,黑方落象,红车又沉底吃黑象将军,黑方无解,红方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7 14:15:52
    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本就是从买卖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量问题的。然后借用价量坐标系来分析价格和商品产出的变动及变动的关系及变动的原因。
    虽然可能当下的经济学理论还有不足,但基本上已经可以解释当下经济中的所有的事情了。之所以还会有金融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受利益的这种人性中的贪婪所驱动,人们始终不能做到完全理性这一条,所以这是无解的。
    金融危机永远会不断重复出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7 14:42:56
关于供求,只研究一个单位的买与卖,结果将与宏观供求大相径庭。
宏观是整体的供与求,请您先给出宏观上将有多少供给,又有多少需求,然后再比较大小。您所举的例子并不好,比如,50磅价格时买6磅,40磅价格则买7磅。这对于单一个体是成立的,但对于宏观就不成立了。前者指总供给为50磅乘6为300磅,后者为280磅。如果事先对宏观总量不加以限定,那么研究的结论将没有意义,而只是个案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7 16:08:18
zsl0815 发表于 2018-3-7 14:15
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本就是从买卖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量问题的。然后借用价量坐标系来分析价格和 ...
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本就是从买卖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量问题的。
在交换当中,所谓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卖方尽可能多卖钱、少卖货,买方尽可能少花钱、多买货。
这个均衡点,在于供求决定所有可能可行的价格,其中决定出唯一的均衡价位,此均衡价位下货物出清。
而上述货物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它们的决定,等价于卖主之间的任何竞争、买主之间的任何竞争、买卖双方之间的任何竞争之他们的博弈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7 16:10:15
zsl0815 发表于 2018-3-7 14:15
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本就是从买卖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量问题的。然后借用价量坐标系来分析价格和 ...
之所以还会有金融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受利益的这种人性中的贪婪所驱动,人们始终不能做到完全理性这一条,所以这是无解的。
    金融危机永远会不断重复出现的。
在没有任何ZF干预,在充分信息,在完全竞争之前提下,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仍旧天然背离市场出清,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效率和福利的最大化。

换言之,必然有社会经济危机之趋势,随时随地都有。其中,包括金融危机的趋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