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xyxyxy333
重工业与农业的交换,农业产品大幅度增加,社会出现绝对剩余产品,这种交换就不能继续下去了。重工业为了维持生存必须改变产品的使用价值。使劳动工具能够加工剩余产品,改变人的消费方式,提高人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样就出现了轻工业。历史的发展是这样的。粮食有了剩余,人们就用来酿造、养猪、加工食品等。这样就使人对粮食的消费数量大大提高,粮食不再剩余了,就可以维持农业与重工业的交换,粮食剩余也可以改变农业本身的发展方向,缩小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棉花、油料或其它的种植。促进纺织工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源于农业,农业产品不能维持社会现有的生活水平时,各行各业都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农业产品有了剩余产品时,就可为各行各业创造发展的条件。轻工业使农业产品始终保持不饱和状态。重工业为农业和轻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手段。
第三产业的行为,一方面为了完成产业间的价值转换。另一方面,为了完成产业内部的价值转换,金融业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方便的条件。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造就了人才。这样,第三产业尽管不创造价值,它却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因此它具有占有价值的条件。
由于劳动工具不断进入生产过程,劳动效率不断提高。这样不但生产过程不断产生过剩劳动力 ,而且产品需要交换,需要不断增加劳动力去完成这些社会任务。第三产业就必然地产生了。首先是商业,其次是金融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及其它各种服务行业就依次产生了。
马克思发现了等价交换原则,各产业之间的价值转换,必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即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分别付出的产品价值(实际上是以价格计算的)与收入的产品价值是相等的。这样各产业之间的价值转换总是保持着一个方式,即:
重工业的交换价值=农业交换价值+轻工业交换价值
如果按照社会财富归社会成员共有的原则,计算各产业的交换价值,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即
交换价值=产品总价值/社会总人口×(社会总人口-本行业人口)
虽然在实际交换中,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交换,使生产过程始终保持矛盾。但是由于价格的作用,这个等式始终是成立的。价格的总和等于价值的总和。矛盾存在于占有者之间,产业间是没有矛盾的。问题说到这里,似乎第三产业与整个价值转换过程无关。不是这样的。第三产业的交换依符于其它产业,由它的服务性质决定,在价值转换中起中介作用,其本身不创造价值,其行为是为了占有价值。一方面为了完成产业间的价值转换。另一方面,为了完成产业内部的价值转换。金融业为商品交换创造了方便的条件,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造就了人才,这样,第三产业尽管不创造价值,它却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具有占有价值的条件。同时受其它产业的发展所限制,所以必须把使用价值分配给其它行业。首先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否为劳动者脱离生产过程创造了条件。其次,生产过程是否为第三产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再则第三产业本身的发展是否具备了条件。都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从历史的发展看,封建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劳动者没有脱离生产过程的机会,他们必然充当生产力。否则,生产无法进行。资本主义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者能够脱离生产过程。可是资金集中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放弃了管理生产的职能,使产业结构极度不平衡。劳动者脱离生产过程后,形成了庞大的失业队伍。社会没有能力使劳动者重返生产过程。国家缺乏平衡产业结构的作用。从第三产业的性质来看,它只是一个服务性质的行业。从社会价值产生的方式看,可以划分出第三产业的界线,但它不能独立发展,它必须依赖其它产业。因此,第三产业的经济行为不影响总体平衡。可是,当把社会规定在一定的范围时,第三产业的行为可以改变社会生产的平衡度。就是说,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使经济实现平衡,也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使经济实现平衡。第三产业的服务性质还在于它是从消费过程产生的。一方面是生产过程出现的剩余劳动力,为了维持生活,寻找占有价值的机会,决定了他们必须转向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另一方面,人们占有了价值,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服务行业介入,促进价值转换。
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由剩余产品的价值决定的,当劳动者被劳动工具排挤出生产过程之后。他们原来在生产过程占有的价值部分。是他们要求占有的价值量。留在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占有的价值量,与其适应的消费量之差,等于剩余产品的价值量。当剩余产品的价值量不足以支付剩余劳动力需占价值量时,第三产业没有发展的条件。就是说,此时重工业的产值,不足以补偿生产的消耗及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要求,没有能力为第三产业提供发展的。重工业必须首先满足生产过程的需求,才能创造第三产业发展的条件。就是说,生产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承受第三产业的适度发展。
人类发展生产,是每一个人以占有为目的,参与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要从每个人的活动中找到共同的规律,保护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平等地位,从而找到以经济交往的方法代替政治斗争的方法。从这一点看,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以政治手段的强制为前提,扼杀了经济过程的自由性,当人们取缔私有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时,就意味着是对人类进化的原始动力的否定。国家的职能把社会的权力放在阶级的地位上,干予个人占有的方式和目的,以对经济过程进行干预,未能触动经济本身的规律性。
生产是每个人达到目的的正当的方法,消费就是占有的目的,怎么样才能在促进生产的前提下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即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使每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享有平等的占有条件,才是政治经济学目的。
从生产过程出来的人们并非都是被迫排挤出来的,还有自愿让位出来的。
供需矛盾与利润的形成
由于劳动工具进入生产过程创造了使用价值。当人们还按照原来的价值观念计算劳动价值时,发现了剩余价值这种假象。马克思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引用了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说明是由劳动者直接创造的价值,却没有把劳动效率这一客观事实历史地联系到人类的生产实践中。这是马克思不能排除剩余价值这种假象的关键原因。尽管马克思未能理解这种假象的原因,但是他关于利润的形成原因仍然是正确的。这个问题在亚当•斯密那里还有概念上的混淆。马克思把这种混淆彻底澄清了。如果以使用价值这个概念代替剩余价值概念,生产过程的各种疑难就可以解决了。
使用价值需要承担的价值分配范围,首先是脱离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其次才是利润。第三产业虽然不创造价值,但是有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他们脱离生产过程,把劳动条件过渡于别人,开辟了促进生产的劳动条件。这样,劳动工具替代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必须创造应当属于他们占有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观察社会。很多后来被人们深恶痛绝的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比如:利息、地租等。只是这些价值现象,在历史的一定条件下,超出了它们应当占有的价值范围,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引起人们的厌恶。
人类占有使用价值的方法,必须有一定的劳动形态,商业、金融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各种服务于生活的行业,以及各种社会职能的管理,等等,都是以一定的劳动形态占有使用价值的。从价值的本来意义讲,只有能够被人类消费的物质形态才具有价值。就是说,只有生活资料产品才是价值。或者说,只有农业和轻工业才创造了价值。似乎重农学派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他们没有理解价值的来源。如此说来,重工业不是没有用处了吗?不是的,这正是使用使用价值这个概念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就是说,重工业产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发展前途。正是因为它具有使用价值才具有其本身的价值。使用价值的发展,劳动价值逐步与劳动者分离形成社会价值,转化为衡量使用价值的职能,形成物质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对流形态,形成了价值转换的过程。
利润概念的形成,在人类发现了剩余价值这个假象后,即认为利润是超出自己劳动的价值以外的收入。到资本主义时期,这个概念才与资本联系起来脱离了劳动本身的直接关系。经济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不能把资本与劳动历史地、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人类至今不能以较为理想的方法消除由交换引起的弊端。
在理论上总是以一种自然的、合理的方式,解释这种社会现象,而在实践中却总是以斗争的方式,形成了各种社会现象。经济活动的竞争就是一种最普通的斗争方式。因为供需矛盾的存在,人们不得不凭借自己的智慧,利用这种矛盾去占有价值。任何一种产品都因为存在着供给和需求的差别,规定了该产品的产生到发展到消灭的过程。同时也规定了劳动者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转移到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必然之路。由此而说,供需矛盾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基本因素。然而,这并不是说,供需矛盾可以无限地推动经济发展,人类对经济过程的认识,是要把供需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程度上,使之能够持续地发挥推动经济的作用,消除酿成经济危机的隐患。然而在实践中,总是不能如愿地达到这样的目标。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局部的供需失衡影响了总量的平衡而引起的。就是说,部分产品的供给过剩,迫使货币流通集中到了生产领域,使消费领域因缺乏货币流通阻碍了供需的中和。凯恩斯主义解决这一矛盾采取了货币主义方式,扩大需求使供需中和,这就需要向流通领域注入过量的货币。因此引起的负作用是物价无限制地上涨,这就是赤字预算法的结果。
把供需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要把价格的浮动控制在产品的更新换代过程,形成新产品取代旧产品的条件。把供需矛盾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要生产过程始终保持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这就要求生产过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足够的经济条件。从历史经验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防止供需矛盾产生负作用的条件。可是人们往往发现 ,这个条件保持不变时,有时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当科学技术提供了发展的依据时,生产过程却反应迟缓。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取货币主义的方法刺激生产过程。人们虽然意识到了这种刺激是有害的,但是在权衡利弊时还是要牺牲部分人的利益的。人类尚且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缺乏计划的连续性。比如:我们要建设一个工厂,需要钢材五佰吨,可是钢材市场供需处于平衡状态。当以货币计划投放市场时,供需则产生矛盾。如果在计划建设这个工厂时,同时扩大钢材生产能力,那么就可避免供需矛盾产生。这种计划的连续性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条件下,利润分配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投入的劳动量。另一个是具体产品的实际需求量。就是说,总需求是根据生产实际控制的有效需求,是以货币表示的购买力为依据的。可是,对于个别产品来说,实际需求不受货币量的控制,因为人们完成可以把购买衣服的钱用于购买食品。这样每一种产品从奢侈品向必须品转化时,得到了其实际需求量。人们不可能预测这种转化的细节,局部供需矛盾总是要发生的。因为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可能节衣缩食,追求高级的住宅或其它高档次的消费品,所以利润分配的结果是不相等的。
追逐利润是生产者的基本目标,生产者必须在获得利润的情况下,才能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获得利润的多少,是生产者决策的基础,因此,研究利润的形式对生产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个别产品的生产过程看,利润是劳动者占有使用价值的形式。比如,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之前,每天收入为⒌元,使用劳动工具之后,每天收入为⒑元。如果劳动工具每天消耗价值为⒉元。那么他获得的利润为⒊元,其利润率为⒛%,这样得到一个公式即:
利润率=总成本(工资+固定资产消耗)/总收入。
从整个社会的生产过程看,流动资金是在过去的各个环节上付出的工资。这样,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和工资实际上合并表示为工资总额。工资总额的实际价值应当等于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的总值。重工业产品的用途,首先是补偿固定资产在生产中的消耗,其余用作扩大再生产。因此,这部分价值实际上表示社会的总利润。因此,计算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公式即:
平均利润率=总利润(重工业产品总值-固定资产消耗) /工农业总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