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里今天最热的帖子是一篇朗咸平的演讲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629096-1-1.html。多数跟贴叫好佩服,称之“敢言”、“深刻”、“厉害”、“有道理”等,并因之批评“御用经济学家”的无能;少数跟贴称其“忽悠”并劝大家独立思考别受误导。
朗的这篇演讲,敢言是肯定的,有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可深刻就谈不上了。经济学博大精深,经济现象涉及很多因素,经过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后通常就不太敢言,经常会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了。
朗的演讲算是经济学的单口相声,听起来很爽,但不能当真。可经济学应该媚俗吗?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下面举郎演讲中媚俗的一个例子:
朗说:“各位来宾注意,美国对付伊拉克和阿富汗,是直接用军事武力来干涉;对付亚洲各国,通常都是以汇率战为前导,几乎毫无例外。比如说1985年有个小国家,很嚣张,叫做小日本。自己出口家电产品到美国,开始跟美国对抗,开始跟美国说“不”了,1985年,美国就用汇率战首先狙击日本,造成日币大幅升值,让日本进入了冬天,20多年后的今天还在冬天,好惨,这个教训非常深刻。”
对于日元升值问题,御用经济学家可能会说:“由于日本的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日元当时已经严重低估了,而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却没有及时跟进,造成了资产泡沫,而后来又让日元升值太快太猛,造成泡沫爆破,加上其银企结构的问题和本身文化因素,一直没能调整好,低迷了好久。”这种说法的问题是不卖座,因为很多人不一定能听得懂,也记不住。
而朗上来用政治经济学将这个事件精炼为“美国用汇率战阻击日本,造成日元大幅升值,让日本进入冬天”。所有人都能听懂,因历史问题也喜欢听,还记得住,于是拍掌叫好,自以为长了经济学知识,不一定能用来炒股赚钱,可至少能在饭桌上拿来显摆。
类似的例子演讲里还有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谢谢众多网友的意见,下面简单回复一下:
这里媚俗就是指说老百姓爱听的话,与媚上(即说领导爱听的话)相对。我觉得朗的演讲中有夸张(如美国政府操纵汇率战、贸易战等),我原先觉得他自己也知道在跑火车,而大家喜欢听,所以渲染以下也无妨,这就是我所说的“媚俗”。没有太大的贬义,逗大家开心有什么不好?看了很多网友说他是个讲心里话的实诚人,觉得可能错判了:他可能真的相信他所说的,那就不能叫“媚俗”,“通俗”更为确切。
有网友问如果经济学博大精深,那数学物理算什么?我觉得数学物理是研究神定的规律,大道至简;而经济学研究人定的规律,会更为复杂。物理学家可能会说量子力学也同样地博大精深,我同意。这里没有拔高经济学的意思,只是想说明经济现象背后的因素非常复杂,对经济的个别现象很难简单地说明白。
我不认为广场协议是美国政府操纵的汇率战,也不认为美国政府近年屡次逼人民币升值想通过汇率战来搞垮中国经济。因为我看到的是美国财政部长Snow被议员们骂得狗血淋头也没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而学界除了一些智库为那些想人民币升值的制造商说话外,大部分都认为汇率操纵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大对。当然,不是说美国人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中国着想,而是说美国的行为也是其内部各种不同力量博弈的结果。请记住,在美国这个国家,某位总统曾因一个小错被记者抓住而辞职;一位年轻的非太子党曾让老布什的连任梦碎,而他后来也因误认为oral sx不是sx而差点遭弹劾。奥巴马是有魅力,可谁曾料到他那么快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这背后是谁的阴谋?说奥政府跟中国打贸易战,又是谁主导的阴谋,为谁的利益呢?
朗深得大众喜爱自有其可爱的地方,可爱屋及乌不一定是好事,突然想起那位“台湾之子”...
哄孩子说其是“从母亲胳肢窝里掉出来”是个好的科普方法,孩子们听得懂,被误导了也无所谓,长大后还能有温馨的回忆。可《货币战争》之类的科普的结果可能正是类似朗演讲中所嘲笑的那位“徐女士”的大无畏行为。我年轻时也很勇敢,读了些书后说话声音小了很多,现在和朋友聊天时我是对经济最没发言权的一个,每个人似乎都比我懂得多,而有网友看了我的帖子就直接认定我为“张维迎的学生或高官的二奶”,这正是我为什么会有“经济学应该媚俗吗”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