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9-12-5 11:44:16
效用的单位可以用时间来表示,也可以用货币来表示,还可以用苹果或大米表示。
在我的例子里,存在以下等式:5个苹果的效用=3斤大米的效用=任意1小时自主活动的效用=1小时(如果用时间表示的话)=我1小时的工资(如果用货币表示的话)
效用的单位到底是什么呢?可以参看马克思从具体劳动里抽象出抽象劳动的办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1:59:48
86# pengleigz
1、差别的大小且不论,关键是有差别。在有差别的情况下,究竟以谁的为准呢?
2、理论研究应允许抽象,允许假设,允许在假设的情况下进行推导论证。即使假设脱离实际,这种脱离和论证本身也是无关的。比如说,我们假设人的身高为15米,那么,他就完全能够摘取15米高的树上的果子。这种假设无疑是虚假的,但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它的结论是成立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5159&page=9

1 在有差别的情况下,按“众数”原则确定标准(这是我从天涯诗客那里学来的知识)。
2 在经济学的范畴内,虽然你的假设是成立的,但却是无意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2:00:27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5 11:44
效用的单位可以用时间来表示,也可以用货币来表示,还可以用苹果或大米表示。
在我的例子里,存在以下等式:5个苹果的效用=3斤大米的效用=任意1小时自主活动的效用=1小时(如果用时间表示的话)=我1小时的工资(如果用货币表示的话)
效用的单位到底是什么呢?可以参看马克思从具体劳动里抽象出抽象劳动的办法。
要是这样,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等式表示:5个苹果=3斤大米=1小时抽象劳动。这不是更清楚,为什么还要引入说不清道不明的效用的概念?

就算按你的方法表示,5个苹果的效用和3斤大米的效用指的又是什么,要是解释不清还不是有硬性规定之嫌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2:01:37
87# pengleigz

        在你的这篇论文中,考虑到了有关需求的一些问题,也注意到了分析效用问题“一定要加上时间的限制”,“即效用最大化原理应该是单位时间取得的效用最大化原理”。
        这种思考方向是对的,也比你之前的研究深多了。在本论坛,很多网友都没有定量化地去思考有关需求的问题(包括铭儿兄),而用边际效用论一概否定之。

        不过,在接着的推理中,因为一开始就没有把有关效用以及边际效用的问题理清了,所以后面的推理就缺乏依据了。

        根据我的研究,要想彻底解决有关价值问题,必须从需求和生产两方面入手,只有这样得出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事实观并有严格的理论依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2:04:28
以下是我的研究结果,供参考:

    价值计算公式的推导

    设有N个人,他们的需求和劳动能力(即生产任意一物品的生产能力)相同。再假设共有n种物品,对其需求分别为:U1 = D1/T0、U2 = D2/T0、…… 、Un = Dn/T0;生产能力分别为:M1 = Q1/T1、M2 = Q2/T2、…… 、Mn = Qn/Tn;对应的生产者分别为:N1、N2、…… 、Nn。(其中T0 = 24小时,为一个人的生命常数,其意义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按一天24小时来计算并度过的,这也是需求量最基本的计时单位或周期。Dn为每一个人在一天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量,Un = Dn/T0就是各种物品的效用。Mn = Qn/Tn表示一个人的全要素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是生产某种物品的相关的各种直接生产时间之和。)
    设满足需求时生产物品A1、A2、…… 、An的劳动时间分别为T1′、T2′、…… 、Tn′,A1、A2、…… 、An分别是D1、D2、…… 、Dn的倍数,则N个人每天对各种物品的总需求分别为:N×D1 = N1×M1×T1′,N×D2 = N2×M2×T2′,…… ,N×Dn = Nn×Mn×Tn′。

    基于公平的原则,应该每个人生产每一种物品的劳动时间都相等,这样就应该T1′ = T2′ = …… = Tn′,由此可以得到:
    N1 = N×U1×24小时/T1′×M1,
    N2 = N×U2×24小时/T2′×M2,
    …… ,
    Nn = N×Un×24小时/Tn′×Mn。
    各式相比就可以得到:
    N1:N2:……:Nn = U1/M1:U2/M2:……:Un/Mn。

    基于公平的原则,生产者得到的每一种物品的数量都应该相同,因此A1×D1 = M1×T1′、A2×D2 = M2×T2′、…… 、An×Dn = Mn×Tn′,所以可以得到:
    A1 = M1×T1′/D1 = T1′/24(U1/M1),
    A2 = M2×T2′/D2 = T2′/24(U2/M2),
    …… ,
    An = Mn×Tn′/Dn = Tn′/24(Un/Mn)。

    A1:A2:……:An就是以使用价值为基准单位的各种物品的数量交换比,进而我们可以得到:
    A1:A2:……:An = 1/(U1/M1):1/(U2/M2):……:1/(Un/Mn)。

    如果以使用价值中的物品数量作为基本交换单位,当交换对等时,因为A1×D1 = A2×D2 = …… = An×Dn,所以可以得到:
    D1:D2:……:Dn = (U1/M1):(U2/M2):……:(Un/Mn)。

    从以上式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生产者人数比还是以使用价值作为交换单位的数量比,都与U/M这一比值有关。这一比值反映出的就是物品在生活中与人有关的一种固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定义为物品的价值实际上正是反映了一种自然情况,完全可以认为价值是一种自然存在的作用原理。我们把U/M用V表示,即令V = U/M,于是就得到了计算价值的公式;同时也可以得出:
    N1:N2:……:Nn = V1:V2:……:Vn,
    A1:A2:……:An = 1/V1:1/V2:……:1/Vn,
    D1:D2:……:Dn = V1:V2:……:Vn。

    依据价值的计算公式,我们就能理解并证明劳动时间在什么特殊情况下才能用来直接衡量价值。
    因为V = U/M = (D/T0)/(Q/T),当Q = D时,即把生产能力中的产量Q约成与使用价值中的需求量D相同或者是按正好满足需求生产,则可以得到:V = T/T0。由于T0是常数,所以价值的大小只与这一特殊的生产时间T有关并成正比。不过因为这种时间一般不会自动显露出来,所以用劳动时间衡量价值做法总是行不通。另外要注意的是,即便如此也只能算出各种物品的价值比例数值。因为所谓的绝对价值还与T0有关,这实在是太普通了,从而使得价值的确定很不容易被察觉。

    从上面的分析和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价值确实与社会形态无关而具有普遍性,也可以认为在经济领域是存在着基本的或者说是普遍的原理的,这就是价值的自然作用;即价值等于使用价值比生产能力,这将决定不同物品间的生产人数和交换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2:20:32
价值计算公式的数学证明

    我们可以把有关边际效用的问题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依此就能严格地证明价值计算公式的一般形式。
    设一常数数列为C,即数列是C,C,C,C,C,…… ,则其和为∑Cn = n×C。所谓边际是C,整体应是总数∑Cn,边际效用就是C与∑Cn的比值即:
    C/∑Cn =1/n。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意思是指随着n的增加边际C对整体∑Cn的影响程度(占比)会越来越小。这就像宋承先在其著作《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中认为的那样:“由此可见,经济分析中使用的‘边际’这个概念,无非是用来表达有函数关系的诸变量中,自变量的微量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相应变化的程度的大小。”[2]但是我们应该注意这么一个问题,这并不意味着C也非得跟着变化不可;要是也跟着变小只能说明其影响程度会递减得更快,即∑Cn发散的速度将降低。也可以这么认为,所谓的边际效用是边际C对整体∑Cn的影响问题,随着n的增加C与∑Cn的比值必然会减小,再用边际C的逐渐减小就把结果重复了。正是这种重复很容易混淆边际与整体的问题,不自觉地把各种条件以及结论张冠李戴了。

    把常数C理解成是某一固定的效用,则n个C的总效用就是其数列之和即:∑Cn = n×C。这与有多少个C有关,而与C所处的位置即边际效用并非无关但不直接相关。因为这是两方面的问题,所代表或反映的意义是不同的。假设不是这样,认为总效用由边际效用1/n决定,则会得到总效用为n×1/n = 1,这就与什么都无关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的问题正是出在了这里,看似可以用边际效用直接确定价值,实际上除了人为任意规定的“递减”的边际价值(认为等于边际效用)之外根本就无法计算任何与事实有关的真正的价值而只能成为一种主观价值论。或者说,这只是通过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把价值变化的现象反映出来了,但不可能由此算出正确而又准确的价值数值。

    在C后面缀上物品的名称,并把数量用一个人在一天(24小时)的需求作为其常数的固定意义,则此时的C就是一种可度量或可量化的效用即C/24小时(不等于价值)。∑Cn不能凭空而来,这显然与具体的生产有关,我们把C用一个人在单位小时(T)内的产量来表示就能得到∑Cn所代表的生产意义即:(∑Cn /24) = C/T。于是可以得到:
    C/∑Cn = (C/24)/(∑Cn/24) = T/24。
    或者说,把C和∑Cn都用一个统一的时间24小时衡量就可以得到:C/∑Cn = (C/24)/(∑Cn/24)。令时间T的意义为生产C 的时间含量即(∑Cn/24) = C/T,于是可以得到:
    C/∑Cn = (C/24)/(∑Cn/24) = T/24。

    这说明当生产C的用时T越小(对应着n越大)其对于以一个人在24小时(一天)为基本标准的获得的影响程度就越小,这种影响程度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的意思。如果不进行量化,即不确定一个比较的共同基准,则总价值就是n×1/n = 1,这同样与什么都无关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之,n个C的总价值应该是n×T/24。这不等于边际效用的倍数,也不是简单的所谓“边际价值”的倍数。对此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例如把C都减少1/4、1/3、1/2等,只要其“个数”相等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即增量比都是一样的,那就自然失去了实际意义。例如,把“一张饼”分成七份,不论怎么规定效用数值所得到的“价值”都没法反映出这张饼到底有多大。为此必须首先制定经济学中的数量量度标准,这就是对物品的效用进行量化;而这种量化或量度标准显然没有离开人以及时间的道理,进而就构成了使用价值。

    把量化后的C用使用价值U表示,把∑Cn用生产能力M表示,并用V代表价值的符号,就可以得到:
    V = U/M。

--------------------------------------------------------------------------------
[1] 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第三章“价值的理论”的一个注释中分析了他同时代或之前的一些学者有关价值概念定义的问题,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尼斯与其他多数前辈学者相同,他认为价值是财货对于人类目的所具有的有用性的程度。对于这个见解,我却不能承服。”尼斯虽然对这一定义没有定量论述,但是其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参见《国民经济学原理》,刘絜敖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53页。
[2] 《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45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3:49:34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5 11:59
86# pengleigz
1、差别的大小且不论,关键是有差别。在有差别的情况下,究竟以谁的为准呢?
2、理论研究应允许抽象,允许假设,允许在假设的情况下进行推导论证。即使假设脱离实际,这种脱离和论证本身也是无关的。比如说,我们假设人的身高为15米,那么,他就完全能够摘取15米高的树上的果子。这种假设无疑是虚假的,但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它的结论是成立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5159&page=9

1 在有差别的情况下,按“众数”原则确定标准(这是我从天涯诗客那里学来的知识)。
2 在经济学的范畴内,虽然你的假设是成立的,但却是无意义的。
1、倘按众数(平均数的一种方式),就不能说是按最差,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这一条可能还是要展开一下。这里隐含一个判断,即一个人多高,就可以摘多高的树的果子。那么,假设人15米是不能驳到这个判断的。而在你的判断里,你似乎很在意人家的不符实际的假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3:53:55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2-5 12:00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5 11:44
效用的单位可以用时间来表示,也可以用货币来表示,还可以用苹果或大米表示。
在我的例子里,存在以下等式:5个苹果的效用=3斤大米的效用=任意1小时自主活动的效用=1小时(如果用时间表示的话)=我1小时的工资(如果用货币表示的话)
效用的单位到底是什么呢?可以参看马克思从具体劳动里抽象出抽象劳动的办法。
要是这样,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等式表示:5个苹果=3斤大米=1小时抽象劳动。这不是更清楚,为什么还要引入说不清道不明的效用的概念?

就算按你的方法表示,5个苹果的效用和3斤大米的效用指的又是什么,要是解释不清还不是有硬性规定之嫌嘛。
你要用这样的等式也可以。即效用和劳动是等价的,这也正好说明效用论和劳动论是可以统一的。为什么要用到效用的概念呢?是因为效用在边际上下降的原理比劳动论的使用价值更有说服力。
假设你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请问你怎么分配你的时间呢?我想,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用到效用这个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4:01:3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2-5 12:01
87# pengleigz

        在你的这篇论文中,考虑到了有关需求的一些问题,也注意到了分析效用问题“一定要加上时间的限制”,“即效用最大化原理应该是单位时间取得的效用最大化原理”。
        这种思考方向是对的,也比你之前的研究深多了。在本论坛,很多网友都没有定量化地去思考有关需求的问题(包括铭儿兄),而用边际效用论一概否定之。

        不过,在接着的推理中,因为一开始就没有把有关效用以及边际效用的问题理清了,所以后面的推理就缺乏依据了。

        根据我的研究,要想彻底解决有关价值问题,必须从需求和生产两方面入手,只有这样得出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事实观并有严格的理论依据。
完全同意你从需求和生产两方面入手。我的观点也正是这样。从需求方面来说,边际下降原理和等边际决定了需求曲线,供给方面,比较优势决定了供给曲线,一定的价格决定一定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供求量的不平衡又反作用于价格。
至于你对我没把效用和边际效用的问题理清,我不知你指的是什么问题,如果仅限于前面所讨论的问题,我是不同意你的批评的。因为,我觉得你并没有完全理解我所说的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4:17:22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5 13:53
你要用这样的等式也可以。即效用和劳动是等价的,这也正好说明效用论和劳动论是可以统一的。为什么要用到效用的概念呢?是因为效用在边际上下降的原理比劳动论的使用价值更有说服力。
假设你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请问你怎么分配你的时间呢?我想,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用到效用这个概念。
       转了一圈,这其实又回到了劳动价值论。

    假设一个人在荒岛上,显然他要为基本生存考虑,此时的“效用”不正是实际的需求嘛。或者说,把需求量化后,就是所谓物品效用的意思。当需求一定后,生产率也是已知的,劳动的时间分配自然就确定了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什么追求效用最大化或边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只要满足了自己的所需,一切问题就都解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4:22:5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2-5 12:04
以下是我的研究结果,供参考:

    价值计算公式的推导

    设有N个人,他们的需求和劳动能力(即生产任意一物品的生产能力)相同。再假设共有n种物品,对其需求分别为:U1 = D1/T0、U2 = D2/T0、…… 、Un = Dn/T0;生产能力分别为:M1 = Q1/T1、M2 = Q2/T2、…… 、Mn = Qn/Tn;对应的生产者分别为:N1、N2、…… 、Nn。(其中T0 = 24小时,为一个人的生命常数,其意义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按一天24小时来计算并度过的,这也是需求量最基本的计时单位或周期。Dn为每一个人在一天中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量,Un = Dn/T0就是各种物品的效用。Mn = Qn/Tn表示一个人的全要素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是生产某种物品的相关的各种直接生产时间之和。)
    设满足需求时生产物品A1、A2、…… 、An的劳动时间分别为T1′、T2′、…… 、Tn′,A1、A2、…… 、An分别是D1、D2、…… 、Dn的倍数,则N个人每天对各种物品的总需求分别为:N×D1 = N1×M1×T1′,N×D2 = N2×M2×T2′,…… ,N×Dn = Nn×Mn×Tn′。

    基于公平的原则,应该每个人生产每一种物品的劳动时间都相等,这样就应该T1′ = T2′ = …… = Tn′,由此可以得到:
    N1 = N×U1×24小时/T1′×M1,
    N2 = N×U2×24小时/T2′×M2,
    …… ,
    Nn = N×Un×24小时/Tn′×Mn。
    各式相比就可以得到:
    N1:N2:……:Nn = U1/M1:U2/M2:……:Un/Mn。

    基于公平的原则,生产者得到的每一种物品的数量都应该相同,因此A1×D1 = M1×T1′、A2×D2 = M2×T2′、…… 、An×Dn = Mn×Tn′,所以可以得到:
    A1 = M1×T1′/D1 = T1′/24(U1/M1),
    A2 = M2×T2′/D2 = T2′/24(U2/M2),
    …… ,
    An = Mn×Tn′/Dn = Tn′/24(Un/Mn)。

    A1:A2:……:An就是以使用价值为基准单位的各种物品的数量交换比,进而我们可以得到:
    A1:A2:……:An = 1/(U1/M1):1/(U2/M2):……:1/(Un/Mn)。

    如果以使用价值中的物品数量作为基本交换单位,当交换对等时,因为A1×D1 = A2×D2 = …… = An×Dn,所以可以得到:
    D1:D2:……:Dn = (U1/M1):(U2/M2):……:(Un/Mn)。

    从以上式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生产者人数比还是以使用价值作为交换单位的数量比,都与U/M这一比值有关。这一比值反映出的就是物品在生活中与人有关的一种固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定义为物品的价值实际上正是反映了一种自然情况,完全可以认为价值是一种自然存在的作用原理。我们把U/M用V表示,即令V = U/M,于是就得到了计算价值的公式;同时也可以得出:
    N1:N2:……:Nn = V1:V2:……:Vn,
    A1:A2:……:An = 1/V1:1/V2:……:1/Vn,
    D1:D2:……:Dn = V1:V2:……:Vn。

    依据价值的计算公式,我们就能理解并证明劳动时间在什么特殊情况下才能用来直接衡量价值。
    因为V = U/M = (D/T0)/(Q/T),当Q = D时,即把生产能力中的产量Q约成与使用价值中的需求量D相同或者是按正好满足需求生产,则可以得到:V = T/T0。由于T0是常数,所以价值的大小只与这一特殊的生产时间T有关并成正比。不过因为这种时间一般不会自动显露出来,所以用劳动时间衡量价值做法总是行不通。另外要注意的是,即便如此也只能算出各种物品的价值比例数值。因为所谓的绝对价值还与T0有关,这实在是太普通了,从而使得价值的确定很不容易被察觉。

    从上面的分析和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价值确实与社会形态无关而具有普遍性,也可以认为在经济领域是存在着基本的或者说是普遍的原理的,这就是价值的自然作用;即价值等于使用价值比生产能力,这将决定不同物品间的生产人数和交换比。
你这里似乎有一些新的概念,红字部分及以后我就糊涂了。
可否请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只有两个人和两种需求下的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4:24:53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2-5 14:17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5 13:53
你要用这样的等式也可以。即效用和劳动是等价的,这也正好说明效用论和劳动论是可以统一的。为什么要用到效用的概念呢?是因为效用在边际上下降的原理比劳动论的使用价值更有说服力。
假设你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请问你怎么分配你的时间呢?我想,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用到效用这个概念。
       转了一圈,这其实又回到了劳动价值论。

    假设一个人在荒岛上,显然他要为基本生存考虑,此时的“效用”不正是实际的需求嘛。或者说,把需求量化后,就是所谓物品效用的意思。当需求一定后,生产率也是已知的,劳动的时间分配自然就确定了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什么追求效用最大化或边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只要满足了自己的所需,一切问题就都解决。
追问一下,如何确定需求?需求是一成不变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5:49:08
就以你举的例子为参考,只是展开一下。

    假设有N个人,只生产苹果和大米,需求的也只有这两样东西。其苹果和大米的生产能力分别为:5个苹果/1小时,3斤大米/1小时。对苹果和大米的需求为每人每天需要5个苹果和1斤大米,即对苹果和大米的需求可表示为:5个苹果/1天(24小时),1斤大米/1天(24小时)。(每个苹果的重量为定数。)

    计算过程如下:

    根据计算价值的公式,可以得到苹果和菜的价值分别为:

    V苹果 = “需求”/生产能力 = (5个苹果/24小时)/(5个苹果/1小时)= 1/24,
    V大米 = “需求”/生产能力 = (1斤大米/24小时)/(3斤大米/1小时)= (1/3)/24。

    因为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由此可以得到:V苹果:V大米 = 1:(1/3),即5个苹果与3斤大米交换。

    设生产苹果的人数为N苹果,生产大米的人数为N大米,因为N苹果:N大米 = 1:(1/3),所以可以算得生产苹果和大米的人数分别为:
     
    N苹果 = 3N/4,
    N大米 = 1N/4。

    根据上面计算出的数据安排生产和进行交换,则每人的劳动时间相同,所得也相同,这就达到了一般均衡;即这样安排生产和进行交换是可行的,也是稳定的。


    “全要素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是指在计算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时把所需的生产资料也用相应的生产时间计算进去;后一句是指计算方法,在这里可以不用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5:57:52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5 14:24
追问一下,如何确定需求?需求是一成不变的吗?
        按照合理的、正常的情况确定需求,也可以称为标准生活的需求。

    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只不过因变化一般不会很突然,有些基本不变(比如每人每天所需的食物),所以可以认作是当下的一系列常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8:16:20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2-5 15:49
就以你举的例子为参考,只是展开一下。

    假设有N个人,只生产苹果和大米,需求的也只有这两样东西。其苹果和大米的生产能力分别为:5个苹果/1小时,3斤大米/1小时。对苹果和大米的需求为每人每天需要5个苹果和1斤大米,即对苹果和大米的需求可表示为:5个苹果/1天(24小时),1斤大米/1天(24小时)。(每个苹果的重量为定数。)

    计算过程如下:

    根据计算价值的公式,可以得到苹果和菜的价值分别为:

    V苹果 = “需求”/生产能力 = (5个苹果/24小时)/(5个苹果/1小时)= 1/24,
    V大米 = “需求”/生产能力 = (1斤大米/24小时)/(3斤大米/1小时)= (1/3)/24。

    因为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由此可以得到:V苹果:V大米 = 1:(1/3),即5个苹果与3斤大米交换。

    设生产苹果的人数为N苹果,生产大米的人数为N大米,因为N苹果:N大米 = 1:(1/3),所以可以算得生产苹果和大米的人数分别为:
     
    N苹果 = 3N/4,
    N大米 = 1N/4。

    根据上面计算出的数据安排生产和进行交换,则每人的劳动时间相同,所得也相同,这就达到了一般均衡;即这样安排生产和进行交换是可行的,也是稳定的。


    “全要素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是指在计算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时把所需的生产资料也用相应的生产时间计算进去;后一句是指计算方法,在这里可以不用考虑。)
你的计算结果和马克思的结论是一致的,是巧合呢还是必然?没明白你的等价的意思,请问:假设需求为大米2斤/天,其他情况不变,此时v苹果:v大米为多少?
另外,在生产率和需求都不一致时,应该如何计算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8:18:22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2-5 15:57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5 14:24
追问一下,如何确定需求?需求是一成不变的吗?
        按照合理的、正常的情况确定需求,也可以称为标准生活的需求。

    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只不过因变化一般不会很突然,有些基本不变(比如每人每天所需的食物),所以可以认作是当下的一系列常数。
也就是说,你不同意需求量会随价格变化而变化了?也就是说,你认为需求没有弹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19:55:48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5 18:16
你的计算结果和马克思的结论是一致的,是巧合呢还是必然?没明白你的等价的意思,请问:假设需求为大米2斤/天,其他情况不变,此时v苹果:v大米为多少?
另外,在生产率和需求都不一致时,应该如何计算呢?
        如果把生产两种产品的人数调节到正好与其价值比相同,此时也正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每个人的劳动时间也相同,那单位产品的价值正好与时间量一致。
    但要明确,价值一般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去量度。

    当大米的需求变为2斤/天时,其价值变为(2/3)/24,其交换比变为V苹果:V大米 = 1:(2/3),即5个苹果与3/2斤大米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20:18:35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5 18:16
另外,在生产率和需求都不一致时,应该如何计算呢?
应该是每个人对某种产品的生产率都不一致吧?

    对这种情况也可以计算,只是计算过程要更复杂一些。(可看我的有关论文,这里就不多叙述了。)

    需求应该都一致,不一致一定是被迫的。也就是说,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谁都知道该获得什么样的东西才算是过上了好的、正常的生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5 20:37:29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5 18:18
也就是说,你不同意需求量会随价格变化而变化了?也就是说,你认为需求没有弹性?
        就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品来讲,需求量显然不会随价格变化而变化。如果变化了,特别是减少,那就会影响到生活品质甚至生命。
    只是在有可替代品的情况下,如果收入低,那就只能用“次”的去替代“好”的。反之,生产能力提高了,人们就会用“好”的去替代“次”的——“次”的就讲被淘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1:18:29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2-5 19:55
pengleigz 发表于 2009-12-5 18:16
你的计算结果和马克思的结论是一致的,是巧合呢还是必然?没明白你的等价的意思,请问:假设需求为大米2斤/天,其他情况不变,此时v苹果:v大米为多少?
另外,在生产率和需求都不一致时,应该如何计算呢?
        如果把生产两种产品的人数调节到正好与其价值比相同,此时也正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每个人的劳动时间也相同,那单位产品的价值正好与时间量一致。
    但要明确,价值一般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去量度。

    当大米的需求变为2斤/天时,其价值变为(2/3)/24,其交换比变为V苹果:V大米 = 1:(2/3),即5个苹果与3/2斤大米交换。
ok,请问,在此种情况下,谁愿意生产苹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1:21:33
108、109楼:
这里的问题我预备放一放,先集中讨论110楼的问题,这样可能容易达成一致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5:22:05
在前一个例子中,已算得如下的结果:

    V苹果 = “需求”/生产能力 = (5个苹果/24小时)/(5个苹果/1小时)= 1/24,
    V大米 = “需求”/生产能力 = (1斤大米/24小时)/(3斤大米/1小时)= (1/3)/24。

    因为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由此可以得到:V苹果:V大米 = 1:(1/3),即5个苹果与3斤大米交换。

    设生产苹果的人数为N苹果,生产大米的人数为N大米,因为N苹果:N大米 = 1:(1/3),所以可以算得生产苹果和大米的人数分别为:
     
    N苹果 = 3N/4,
    N大米 = 1N/4。

    进一步,可算出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和所得:

    因为是N个人,所以每天对苹果和大米的总需求分别为:5N个苹果,1N斤大米。

    由此可以得到,每人每天生产苹果和大米的时间分别为:

    生产苹果时间:[5N个苹果/(5个苹果/1小时)]/(3N/4)= 4/3小时,
    生产大米时间:[1N斤大米/(3斤大米/1小时)]/(1N/4)= 4/3小时。

    则:
   
        生产苹果所得:(5个苹果/1小时)×(4/3小时)= 20/3个苹果,
    生产大米所得:(3斤大米/1小时)×(4/3小时)= 4斤大米。

    生产苹果的人留下5个,还剩5/3个,正好能换得1斤大米。
    同理,生产大米的人留下1斤大米,还剩3斤大米,正好能换得5个苹果。

    劳动时间相同,同时也都满足了需求。或可概括为,市场是出清的,实现了一般均衡。

————————————————————————————————————

    在后面的例子中,可算得如下的结果:

    V苹果 = “需求”/生产能力 = (5个苹果/24小时)/(5个苹果/1小时)= 1/24,
    V大米 = “需求”/生产能力 = (2斤大米/24小时)/(3斤大米/1小时)= (2/3)/24。

    因为交换必须按等价的原则进行,由此可以得到:V苹果:V大米 = 1:(2/3),但此时的数量比应为5个苹果:2斤大米,即还是5个苹果与3斤大米交换。

    设生产苹果的人数为N苹果,生产大米的人数为N大米,因为N苹果:N大米 = 1:(2/3),所以可以算得生产苹果和大米的人数分别为:
     
    N苹果 = 3N/5,
    N大米 = 2N/5。

    进一步,可算出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和所得:

    因为是N个人,所以每天对苹果和大米的总需求分别为:5N个苹果,2N斤大米。

    由此可以得到,每人每天生产苹果和大米的时间分别为:

    生产苹果时间:[5N个苹果/(5个苹果/1小时)]/(3N/5)= 5/3小时,
    生产大米时间:[1N斤大米/(3斤大米/1小时)]/(3N/5)= 5/3小时。

    则:
   
    生产苹果所得:(5个苹果/1小时)×(5/3小时)= 25/3个苹果,
    生产大米所得:(3斤大米/1小时)×(5/3小时)= 5斤大米。

    生产苹果的人留下5个,还剩10/3个,正好能换得2斤大米。
    同理,生产大米的人流下2斤大米,还剩3斤大米,正好能换得5个苹果。

    劳动时间相同,同时也都满足了需求。或可概括为,市场是出清的,实现了一般均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5:27:03
对比上面两个例子,看似交换比没变,但劳动时间不同了,所得也不同了,其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种区别的重要性在于,必须同时调整生产两种产品的人数比和劳动时间。如果不做人数调整,仅仅因为对大米的需求增加了就增加原有生产大米的人的劳动时间,那是不行的;此时按劳动时间确定的“价值”似乎没变,但不可行。
    也就是说,当价值相当于劳动时间时,必须符合一个先决条件:产量正好满足需求。


    由此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变化后,不论生产哪种产品的利益都是一样的。因此,在理论上不存在不愿意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0:44:03
112、113楼:
王兄早啊,辛苦了,注意休息。
请教几个问题:
1、从你的结论看,无论需求如何,交换比例都是生产率决定的。也即,无论对大米和苹果的需求如何变,都是5个苹果换3斤大米。对吧?
2、如果1成立,那么,只需用马克思的劳动论就可以解释了,根本不需要考虑需求的作用,对吧?
3、如果1成立,用我的理论也是可以解释的。是吧?
4、在你举的例子里,其实根本不需要安排谁生产什么,也不需要假设谁谁谁需要多少,只要自给自足,不要交换,也是可以达到平衡的。对吧?也就是说,你得到的生产组合只不过是无数种可能性的一种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0:50:51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09-12-5 11:59
86# pengleigz
1、差别的大小且不论,关键是有差别。在有差别的情况下,究竟以谁的为准呢?
2、理论研究应允许抽象,允许假设,允许在假设的情况下进行推导论证。即使假设脱离实际,这种脱离和论证本身也是无关的。比如说,我们假设人的身高为15米,那么,他就完全能够摘取15米高的树上的果子。这种假设无疑是虚假的,但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它的结论是成立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35159&page=9

1 在有差别的情况下,按“众数”原则确定标准(这是我从天涯诗客那里学来的知识)。
2 在经济学的范畴内,虽然你的假设是成立的,但却是无意义的。
这里其实还隐含一个问题,如果是众数,那么,比众数高的个体是不会愿意参加集中劳动的。因为集中劳动得到的比个体劳动的要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1:27:29
114# pengleigz

        概括地说,要想实现“5个苹果换3斤大米”的等价交换,根据需求的变化(生产的变化也是如此),必须作出相应的生产安排而不是任意的。
    前面的两个例子也可以看做是两种事实,只是为了对比分别计算出了结果,显然不是“任意”的意思。
    或者说,只有在某一惟一的生产安排下,你说的1、2、3才成立——任意安排生产就不行。

    如果资源足够丰富,当然可以达到平衡。但是,同样的道理在于,要是劳动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很有可能不是多干了就是少干了——不能不考虑具体的需求问题。

    至于为什么要分工,应该假定某些人生产苹果要比另一些人强,而此时生产大米的人的比生产苹果的人来生产要强,于是自然形成了分工。

    在一般的劳动价值论中,可以说都是局部分析,因此在基础上就没有考虑需求问题。因此,经不起具有市场性质的一般均衡的考验。

    你研究得很多,但你试试,仅考虑价格问题,依据你的公式计算,这种价格能否维持稳定?
    如能,只要举出一个例子什么都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1:46:11
"由此可以得到,每人每天生产苹果和大米的时间分别为:

    生产苹果时间:[5N个苹果/(5个苹果/1小时)]/(3N/5)= 5/3小时,
    生产大米时间:[1N斤大米/(3斤大米/1小时)]/(3N/5)= 5/3小时。

    则:
   
    生产苹果所得:(5个苹果/1小时)×(5/3小时)= 25/3个苹果,
    生产大米所得:(3斤大米/1小时)×(5/3小时)= 5斤大米。

    生产苹果的人留下5个,还剩10/3个,正好能换得2斤大米。
    同理,生产大米的人流下2斤大米,还剩3斤大米,正好能换得5个苹果。

    劳动时间相同,同时也都满足了需求。或可概括为,市场是出清的,实现了一般均衡。"
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如此满足生产。每个人都生产1小时苹果得到5个,生产2/3小时大米得到2斤大米。根本不需要交换。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在你的生产组合和我的组合之间还存在无数种组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1:50:34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09-12-6 11:27
114# pengleigz

        概括地说,要想实现“5个苹果换3斤大米”的等价交换,根据需求的变化(生产的变化也是如此),必须作出相应的生产安排而不是任意的。
    前面的两个例子也可以看做是两种事实,只是为了对比分别计算出了结果,显然不是“任意”的意思。
    或者说,只有在某一惟一的生产安排下,你说的1、2、3才成立——任意安排生产就不行。

    如果资源足够丰富,当然可以达到平衡。但是,同样的道理在于,要是劳动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很有可能不是多干了就是少干了——不能不考虑具体的需求问题。

    至于为什么要分工,应该假定某些人生产苹果要比另一些人强,而此时生产大米的人的比生产苹果的人来生产要强,于是自然形成了分工。

    在一般的劳动价值论中,可以说都是局部分析,因此在基础上就没有考虑需求问题。因此,经不起具有市场性质的一般均衡的考验。

    你研究得很多,但你试试,仅考虑价格问题,依据你的公式计算,这种价格能否维持稳定?
    如能,只要举出一个例子什么都解了!
1、不会存在多干少干,谁要多少就自己生产多少。
2、你的例子里不存在必然的分工,因为大家的生产情况完全一样。(注意其他条件不变原则)
3、如果按我的研究,此种情况对任何人来说,发不发生交换都是无所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2:04:44
在我的例子中,相当于有这么一种假设:
有些人生产苹果的能力比较强,有些人生产大米的能力比较强,只是其具体的人数可以任意变动。
这正是分工的意思,只是比较理想化——即具有模型的性质。

如果把产品货币化,直接就可以用价格的买卖表示。或者说这样表示更清楚,更能看出一些本质的问题。

你可以把你的每人的“劳动生产率”再简化一下,成为两拨人的两种,你看看你怎么“形成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2:09:31
n种物品的生产与交换的基本关系(用价格表示)

    假设有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个社会共有N个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相同,生产能力相同,消费需求也相同,都从事生产。再假设共有n种物品,相对应的每个人对各种物品的需求分别为:U1 = D1/T0,U2 = D2/T0,…… ,Un = Dn/T0,各种物品的生产能力分别为:M1 = Q1/T1,M2 = Q2/T2,…… ,M n = Qn/Tn。

    (一)产量
    根据上面的假设,我们可以得到每天对各种物品的总需求分别为:N?D1、N?D2、…… 、N?Dn。假设按正好满足需求生产,则各种物品的总产量分别为:
    Y1 = N×D1,Y2 = N×D2,…… ,Yn = N×Dn。

    (二)价值和价格
    根据价值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各种物品的价值分别为:
    V1 = U1/M1,V2 = U2/M2,…… ,Vn = Un/Mn。
    取Dn或Vn为货币基准,用符号[¥]来表示,单位为1(货币单位),即Dn = 1[¥],或Vn = 1[¥],则Dn的价格为:Pn = 1[¥]/Dn。因为D1:D2:……:Dn = V1:V2:……:Vn,而D1/[¥]:D2/[¥]:……:Dn/[¥]    就是价格比的意思,所以可以得到各种物品的价格比为P1(D1/[¥]):P2(D2/[¥]): …… : Pn(Dn/[¥]) = V1:V2:……:Vn,且价格的表示方式应该分别是[¥]/D1、[¥]/D2、…… 、[¥]/Dn,所以得到各种物品的价格分别为:
    P1 = V1/Vn[¥/D1],
    P2 = V2/Vn[¥/D2],
    …… ,
    Pn = Vn/Vn[¥/Dn]。

    (三)工资
    根据计算工资的公式Wn = M n?Pn,可以得到生产各种物品的工资分别为:
    W1 = M1×P1 = D1/T0×Vn[¥/D1],
    W2 = M2×P2 = D2/T0×Vn[¥/D2],
    …… ,
    Wn = Mn×Pn = Dn/T0×Vn[¥/Dn]。
    其中T0常数,Vn为定值,Dn?[¥/Dn]是等价的,都等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工资都相等:为1/T0×Vn[¥/小时]。这说明工资就是国民平均劳动时间所得的计算标准,再乘上劳动时间就能得到每个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工资的多少与基准价值的大小成反比,其数量与基准价值的货币化有关。

    (四)生产安排、劳动时间和收入
    因为生产人数之比与价值成正比,所以生产人数比为:
    N1:N2:……:Nn = V1:V2:……:Vn。
    设Vs = V1+V2+……+Vn,则生产各种物品的生产人数分别为:
    N1 = N×V1/Vs,N2 = N×V2/Vs,…… ,Nn = N×Vn/Vs。
    生产各种物品的生产人数与其价值有关,与各种物品的价值和有关。
    根据计算总劳动时间的公式TNn = Yn/Mn,可以得到生产各种物品的总劳动时间分别为:
    TN1 = Y1/M1,TN2 = Y2/M2,…… ,TNn = Yn/Mn。
    根据计算每人劳动时间的公式tn = TNn/Nn,可以得到生产各种物品的每人劳动时间分别为:
    t1 = TN1/N1 = Vs×T0,
    t2 = TN2/N2 = Vs×T0,
    …… ,
    tn = TNn/Nn = Vs×T0。
    因为Vs为固定数,所以生产各种物品的每人劳动时间都是相等的。
    根据计算收入的公式En = Wn×tn可以得到生产各种物品的每人收入分别是:
    E1 = W1×t1 = Vs/Vn[¥],
    E2 = W2×t2 = Vs/Vn[¥],
    …… ,
    En = Wn×tn = Vs/Vn[¥]。
    因为Vs 和Vn都是定数,所以生产各种物品的收入都是相等的;其数值为各种物品的价值和与货币化的基础交换物品的价值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