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854 6
2009-12-04
李椿萱院士:应立法禁止“双肩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椿萱认为,高校严重“衙门化”,扼杀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现在的大学是‘作坊式’的管理,按部就班完成任务,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以创新为目的!”李椿萱注意到,在高校存在一些普遍现象:专心做学问的青年教师往往职称不能解决、住房困难,而另外一些人通过各种途径走上了行政岗位,便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年轻的教师缺乏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因为资源分配对他们不公平,大学里出现了争相挤进行政部门的怪相。”人事体制上的“双肩挑”在文革结束后人才断层期间确实为我国30年来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上述现象的出现,不但扼杀了“双肩挑”者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机会,也影响到工作在一线的年轻人的积极性。李椿萱认为,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禁止“双肩挑”,“愿意做行政的可走仕途,不要再占学术资源。”
沈德忠院士:
盯论文数量难出杰出人才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德忠看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直接影响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总体科研水平。“评价科研成果过于倚重论文数量和发表论文刊物的影响因子”,沈德忠认为,论文数量大不等于科研成果多,“论文和创新是两回事儿”。不诚信、浮躁的学术风气也深刻影响了杰出人才的成长,“很多科研工作者挂着各种行政头衔,被人们称为‘科技包工头’,他们凭借各种权力资源和关系获得百千万甚至上亿的科研经费,然后将这些经费分发下去找一批人开展工作,很多人的工作成果都会记到他的头上,而实际开展科研工作的人该有如何想法?”沈德忠反思,这种现象背后往往还有部门或单位的支持,因为这些“科技包工头”往往充当了部门“摇钱树”的角色。在这种利益链条中,如何产生真正的杰出人才?
  
张伟平院士:
急功近利阻碍科研创新
对于“钱学森之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伟平总结了两条:“一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太多地关心自己本职之外的事情,外界的吸引力太多,纯粹用于做学问的时间和精力被稀释了。二是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现在,支撑科研和技术发明的资金往往希望短期内见效,而一些科研工作者本人也急于求成。”但是,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往往需要艰辛的、长久的努力,一位大师也往往需要经过艰辛的、长久的磨炼。“我们现在实行的‘千人计划’所吸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很多是出国之后成才的,这值得我们反思。”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4 19:15:51
举双手支持,再支持!双肩挑等事件就是资源浪费,这是教育官僚化的结果。恢复年轻人探索的热情,很重要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4 19:28:37
是啊,你们说的太好了,双肩挑祸国殃民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4 19:41:37
举双手支持,再支持!双肩挑等事件就是资源浪费,这是教育官僚化的结果。恢复年轻人探索的热情,很重要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4 21:17:59
举双手支持,再支持!双肩挑等事件就是资源浪费,这是教育官僚化的结果。恢复年轻人探索的热情,很重要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4 21:42:42
的确如此啊。双肩挑就是自己定规则自己又比赛。那么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如何能出杰出人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