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之家App
让优质教育人人可得
立即打开
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
论坛
›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从中国造不出自己的发动机来看钱学森之问
楼主
deyitest
4171
9
收藏
2010-08-19
我是学发动机专业的,也在发动机厂(潍柴)呆过一段时间,我想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中国的发动机技术在工厂,工厂的技术在维修。中国的发动机技术全是引进的现在能自己设计制造一般都是单缸,4缸及摩托车发动机。而重型柴油机汽车发动机我们完全靠引进流水线。
问题:
A,我们发动机技术人员存在很大的缺陷:一个大的发动机厂技术部门的有学历的技术人员,研发部门的研发人员包括他们的经理,总工程师中很难找出一个人能完整的组装起一台发动机并正常运行的。他们的所谓研发,所谓技术知识在现有发动机的基础上增减些部件而已。也就是图纸技术,如果你的发动机出现曲轴抱死了,身边恰好有个该厂的高级工程师,正常情况下。他肯定不会修的,只能告诉你是什么问题,怎么修。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发动机技术。
而且整个工厂能把发动机完整装起来的不太多,大部分都是维修人员和维修人员出身的技术人员,这些人的地位一般都不高,都受有学历的人管理。
B,中国从来就不缺有能力的技术人员,但这些人都很横,不好管理,领导不喜欢。我的一个同学在上大学的时候为了赚钱去学校发动机喷油泵,由于是发动机专业的,学的快。三年就成为我们当时所在的城市的大拿了,没有校不了的泵。毕业去了龙口最大的油泵厂,三个月内就把过去参数不是很准确的进口泵的参数准确录了下来,可惜不听话,总让他干的他不乐意干,后来发配他搞维修去了,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C,高端的都在搞理论分析:我们的发动机教授,总工都在搞有限元分析,也就是研究活塞的燃烧室在什么情况下燃烧最充分,所以一谈到发动机技术言比有限元分析,其实我们并不缺这个,但这些人都是站在老大的位置上,他们更重视懂这些的人.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根本就没有多少在实践中的技术精英在搞研发,我们的研发都是搞图纸的,虽然每个部件的原理都能说的很清楚,但一台能用的发动机他们也装不起来,你说他们能设计发动机吗,如果他们设计出的发动机装起来不能用是他们装的问题还是设计的不好呢.根本就找不出来.最终只能不了了之,所以一台发动机在中国从设计到投产需要十几二十年,投产了还有大量的问题.因为设计人员是通过设计来实践的,等实践完成有了经验,也快退休了。
在看我们整个中国的研发人员他们在汽车,精密机械,仪表方面的所谓研发人员,他们之中有几个能把产品装起来能用的.绝对是少之又少.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沙发
yanqing0922
2010-8-19 08:40:21
每个行业都一样,可对比计算机专业,教授专家博导都在研究前沿理论;而其认为实际的工作都是低贱的,不值得去做的,看看我们的行业,那个不是拿来的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藤椅
珂南
2010-8-19 08:41:53
解放之初,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氛围,吸引了数万名知识分子从海外归来——这些人的回国,不仅仅是因为向往新中国,也是被当时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所吸引。
而且,除了周恩来、聂荣臻、陈毅等领导人真心实意地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外,中国政府还对核武器研制进行了战略部署。
1958年开始的“反右”和“大跃进”等运动,完全破坏了科学研究的秩序和应该遵循的规律,使得整个社会丧失了科学精神……解放初期形成的良好科学研究的氛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被破坏殆尽。
直到1961年,这种情况才得以纠正。
鲲鹏点评:前面说“破坏殆尽”,后面就说3年之后就“得以纠正”。这速度真是“大跃进”啊。改革开放不久的科技民主氛围也“破坏殆尽”,已经过了30年,是大跃进的十倍,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得以任何纠正?是那个时候的人太厉害了,还是现在某些人太无能了?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可以说“都是在物质条件相当差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世界范围也是这样,上世纪科学界最重要的三个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DNA的双螺旋结构,都是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产生的”。
“回顾‘两弹一星’的研究,那时候团队精神和学术民主的氛围都很好。拿今天的话来说,是软环境很好。当时,我们完全是针对问题本身展开各种讨论甚至争论,根本没有等级和身份方面的顾虑和限制。大家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大家讨论,早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年我们没有上下级之分,也没有说谁是教授谁是刚毕业的学生,大家都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争论”。
“现在,这种情况很难看到了,反倒经常出现两种不开放的情况:一是缺乏学术民主的氛围,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就再没有人敢讲话了;二是实行不必要的封锁,大家都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了。”
在很长时间内,我们的很多奖励都给了集体,但强调集体过头了,就扼杀了个人的积极性;后来我们又只奖励个人,只突出个人的成就,这就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影响:在需要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时,不利于凝聚一大批人,去解决复杂的科研难题,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考虑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能不能得奖。如果不在得奖之列,就很可能失去参与这件事的积极性。
我们有没有建立能够激发所有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创新环境?有没有一个目标能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周光召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板凳
sakuraki
2010-8-19 09:25:03
想问 有能力的技术人员 为何不能成为领导?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报纸
sunjinshuai
2010-8-19 09:37:09
值得我们深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地板
dawn2002313
2010-8-19 13:03:12
中国的基础研究还欠妥。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7楼
aoloa
2010-8-19 13:15:37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上的强大远非真正的强大。看一个社会是否进步,有赖于其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的有机整合,至少是三方面的。而思想领域的控制必将成为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瓶颈,不能从根本上唤醒民众对于自由与民主公意之追求,类似反右与文革一样的红色恐怖便不能够消除。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8楼
andrew0508
2010-8-19 15:32:42
这才是真正的汽车行业的技术现状。。。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9楼
子智
2010-8-19 16:22:05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上的强大远非真正的强大。看一个社会是否进步,有赖于其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的有机整合,至少是三方面的。而思想领域的控制必将成为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瓶颈,不能从根本上唤醒民众对于自由与民主公意之追求,类似反右与文革一样的红色恐怖便不能够消除。”
非常赞成!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0楼
deyitest
2010-8-23 17:14:52
4#
sakuraki
不是所有的做技术的都成不了领导
但大部分技术上很强的人都很死板,不懂得变通。而在中国能做领导的人大部分都很懂得变通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公开信引发全国讨论
现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兼答“钱学森之问”(上)
三院士解“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引发时代之问:如何才能出大师?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什么时候会有答案呢?
谢泳: 试答钱学森之问
求:“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做梦,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的“三重问”之对当代教育的反思
栏目导航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文献求助专区
金融学(理论版)
求助成功区
环境经济学
藏经阁
热门文章
AOM:The Boundaries of Trust in a New Era
understanding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s ...
【全美经典】离散数学
【同程商旅】中国企业出海差旅研究报告
“十四五”能源发展成就报告
2000离散数学习题精解
Gain or pain The double‐edged sword eff ...
陪伴,是最长情的温柔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数据、报告(2005-2023年) ...
智算无界AIDC的超越和重构2025
推荐文章
AI狂潮席卷学术圈,不会编程也能打造专属智 ...
10月重磅来袭|《打造Coze/Dify专属学术智能 ...
最快1年拿证,学费不足5W!热门美国人工智能 ...
关于如何利用文献的若干建议
关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一些建议
关于科研中如何学习基础知识的一些建议 (一 ...
一个自编的经济学建模小案例 --写给授课本科 ...
AI智能体赋能教学改革: 全国AI教育教学应用 ...
2025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406页
关于文献求助的一些建议
说点什么
分享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