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量的具体设定 黄焕金 一
对于价值这个概念,人们一直指责它的一个难题就是价值量的具体设定。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也只是含糊地说:价值等于“劳动的量”。他说:“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创造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为尺度”。这只是提供了一个如何计量价值量的设想,而没有科学性质的具体的价值量的设定。 根据著者对价值本质:“价值表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介定,与对价值的定义:“价值是效用及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更加具体的价值量。我们设定:能够维持一个人一天正常生理生命所需最少量谷物的效用,就是一个单位的效用意义上的价值量(在此我们将人体摄入谷物所需要的水与火等因素忽略不计)。比如,能够维持一个人一天正常生理生命所需最少谷物量是500克,那么,这500克谷物就等于1价值量;这是从效用(即使用价值)方面所设定的价值量。如果一个人一天的劳动能够提供5000克谷物,那么我们即说他创造了10价值量。单位名称是什么呢?在此我们可用“效用”来称它。如1价值量称为“1效用价值量”(简称“1效用”),10价值量称为“10效用价值量”(简称“10效用”)。 另外,价值量还有另一个意义,即“代价耗费”方面的意义,它是指:在某种社会生产率水平条件下,为获得1效用价值量所需要耗费的代价(劳动代价)。我们设定:在当前社会生产率水平条件下,为获得1效用价值量所需耗费的代价是一天的正常劳动时间,即为1单位的代价耗费方面的价值量,称为“1代价价值量”,它用“代价”这个词来指称。如1代价价值量我们简称为“1代价”,10代价价值量我们简称“10代价”。如果你的生产率水平比社会生产率水平高,因此为获得1效用所需耗费的正常劳动时间只是半天,那么你的这1效用只等于0.5个代价,相反,如果你的生产率水平比社会生产率水平低,使为获得1效用所需耗费的正常劳动时间是两天,那么这1效用即需要2个代价。 这里的这个“社会生产率水平条件”的限定是非常重要的,它使我们能够设定多少耗费才算是1个代价。这里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无论耗费多少,只要是获得1效用所耗费的代价,它都是1代价;但这样,这个耗费就是一种变动不居的数值,比如我耗费1天劳动获得1效用算是1代价,耗费2天劳动才获得1效用也算是1代价,那怕耗费一年劳动才获得1效用,这个耗费也只算是1代价。这不符合耗费越大代价越高的基本原则。因此再有第二个意义,即我们只限定在某种社会生产率水平条件下,为获得1效用所耗费的代价,才是1代价。比如我们假设1900年时社会生产率水平是:为获取500克谷物(即1效用)所耗费的代价是1天的正常劳动;那么我们就以此这标准设定1代价量,即在1900年时的社会生产率水平下,为获取1效用所耗费的代价是1代价。这样,到了2000年,为获取1效用只需耗费0.01个代价了,意思是说,耗费1个代价可以使我们获得100个效用。 我们再以货币量来衡量价值量。货币实际上是代价价值量的货币体现形式,因此它的本源在于这个代价价值量,而不是摇动不定的货币。以某个时期的货币发行量为条件,能够等于1代价价值量的任何一个货币量,即能够购买到1效用物品的货币量,它的价值量就是1个货币价值量,简称“1货币”。比如我们假设在1980年时,购买到500克谷物需要花费1元货币,那么就以这个时期的1元货币为“1货币”,如果2000年时500克同样的谷物需要花费1.5元,那么这这个时期的1.5元的价值就是“1货币”,当然,如果购买到相同的谷物只需花费0.7元,那么之0.7元也等于“1货币”。 所以在此我们要特别强调:无论名义货币量是多少,只要它等于1个代价价值量,那么它的价值量就是“1货币”。这就排除了因滥发货币造成物品实际价值的变化。 这样我们就设定了三个价值量意义:1效用(效用价值量),1代价(代价价值量),1货币(货币价值量)。其中1效用是基准,1代价与1货币以此为基准而标定自己。在这里,代价与货币都已包含着“1效用”在里面,比如,0.5代价价值量的含意是:获得1效用只需耗费0.5代价。货币的含意也是这样:0.5货币价值量的含意是:获得1效用只需耗费0.5货币;但,0.1货币有可能体现为货币面值上的1元,也有可能体现为其面值上的10元。
二
以上的价值量设定有什么意义呢?它不过是以更数字化的方式体现了价值“表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质属性。代价价值量越小,说明人类得到的生存发展条件就越优越,如果代价价值量等于零,那么就相当于获得相应的效用不再需要付任何费用,是无偿获得。货币价值量只不过是代价价值量的货币形态上的反映,所以它也具有类似的意义。货币价值总是与物品的代价价值互相对应的,物品越廉价,货币也就越廉价。由于物品廉价所以人们越来越易于得到自己所需的物品,而这种“容易得到”是以容易得到货币为条件的,因为人们只有得到货币才能以此购买到物品。所以物品的代价价值与货币的价值平行相应的。如果货币价值大于代价价值,那么货币就是升值,如果货币价值小于代价价值,那么货币就是贬值。 具体地说,任何一个物品,如果它的生产与经营耗费了多少个代价,那么它的代价价值量就是多少。比如生产一台电脑需要耗费10000个代价,那么这台电脑的代价价值量就是10000代价。如按以上的设定,1代价等于维持一个人1天的正常生存所耗费的代价,那么,一台电脑的代价价值量则相当于维持10000个人1天的正常生存所耗费的代价。或者,等于获得(10000个人所耗费的一天500×10000=)5000000克谷物所耗费的代价。 关于货币因素对物品价值量的影响,我们可作如下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著者在以前所作的价值论中有这样一个定理:物品的价值包括生产这个物品所需的所有要素的价格,这称为物品的“成本价格”;这个成本价格越大,则物品的相应价值也就随着增大。这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成本价格因货币发行量过大而出现通货膨胀,则物品的相应价值就会随着货币发行量过大而胀大。这是与著者本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趋向于零”的核心论断相违背的。因此,这个定理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保持货币价值量稳定。这样,如果遇到因这种货币发行量过大而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那么我们应该将这种通货膨胀的因素清除去。如何清除呢?
第二,用“两条线”的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 1、首先肯定:用货币来衡量的成本价格越高,则相应产品的价值就越大。 2、货币因发行过量而贬值,因此单位面值的货币所含价值减小。 3、1-2=产品实际价值。 即产品的通货膨胀程度减去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货币贬值程度,就是产品的真实价值。 在这里我一直用“过量”来说明货币发行增多的情况。什么是过量呢?什么是正常量呢?首先我们要确立一个概念:“货币效率”的概念。什么是货币效率?货币效率即是一定量货币在一定时间里所能推动的流通商品量的多少。如果一定量货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推动的流通商品量越大,那么货币效率就越高,相反,如果一定量货币能够推动的流通商品量越小,那么货币效率就越低。货币效率越高,则所需货币量就越少;货币效率越低,则所需货币量也就越大。这种情况就象:人的劳动效率越(高)低,所需要的人手就越(少)多一样,因此并不难理解。那么,这种货币效率与货币流通速度有什么异同呢?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定量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循环周转次数,它并没有涉及到货币所推动的商品流通量的多少。而货币效率既包括了货币流通速度,也包括了货币所实际推动的商品的流通量,因为货币的基本作用无非就是推动商品流通起来。 而所谓货币发行的正常量,是指保持货币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所增发的货币量。比如商品量增多,为保持货币效率不变,自然需要增发相应量的货币。当然如果货币效率提高,那么商品量增多也并非一定要增发货币量不可。相反,如果货币效率下降,那么就算商品量没有增大,甚至还有所减少,也会导致货币发行量增大(就象一个单位由于人员懒惰,使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完成,于是必须增加人手来完成人员懒惰所产生出来的额外工作)。这种货币增发量大于商品增量,就是货币增发“过量”,它反映了货币效率的下降。货币增发过量,会造成商品价格的虚高上涨,即通货膨胀(实际上,货币增发过量与商品价格上涨之间,仍然存在某些中间环节,因此前者还不能直接导致后者的出现)。它是由于货币效率下降----推动商品流通能力降低,而不得已的措施。比如现在的市场中,由于商品滞销,就需要政府增大货币发行量,以更多的货币量来推动一定量商品的流通。 实际上以商品量来衡量货币发行量是不确切不科学的,确切而科学的应该是:以商品所含的价值量来衡量货币发行量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因为商品量增多并不表明商品所含的价值量增大。比如由于生产率提高,单位成本耗费所生产出来的商品量增多,但这批商品所含的价值并没有相应增大。而在生产率固定的情况下,产量增大,那么所包含的价值量也会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应增发货币以供其流通需要,这是正常的货币发行。相反,如果产量所包含的价值量没有增大,但你增大了货币的发行,那么这就是“过量”发行。 再进一步探讨生产率提高下更多商品量的流通情况。按我们的经验,如果市场中的商品量增多,那么它的流通速度就会减慢下来。但如果是因为生产率提高下的商品量增多,它们所凝结着的价值并没有相应增大,所以其价格可以相应降低,价格降低的商品市场需求量就会增大;这样,商品流通速度会提高。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因商品量增多而流通减缓,另一方面则是价格下降而使商品流通速度提高;两者相抵,就看谁更占优势了。比如,高速公路上行车增多使车速减慢,但这些车的车型更小了,占用的道路位置更小,这又使行车的速度提高;你看,在这种情况下到底公路上的车流量是更大了还是更小了?这里所说的“生产率提高情况下更多商品量的流通情况”正是这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品流通速度更快或者保持不变,由于商品总价值量保持不变,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增发货币。如果商品流通速度减慢,那么,在商品总价值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当局也会增发货币以促进商品的流通。这就引起相应程度的通货膨胀。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解释:从长期来看,虽然社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提高的现象。因为商品增多,人们的边际需求减弱(商品对人们的边际效用减弱),使商品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仍然产生滞销现象;而滞销(----反映出货币效率下降)的结果,迫使货币当局增发货币以对抗市场疲软的商品滞销。比如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尽管生产效率非常低,但几乎所有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价格都是相当低的,比如当时的鸡蛋只有5分钱左右(现在的鸡蛋则是4角钱左右)。为什么?就是因为货币发行量比现在小得多,这样小的货币总量对物价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但当时鸡蛋的绝对价值是非常大的,因为鸡蛋的生产率低。而现在呢?鸡蛋的生产率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鸡蛋的价格却比过去高多了。因为整个社会在20多年间因货币发行量的不断增加而呈现出时大时小的通货膨胀状态,使物价水平抬高了。但虽然鸡蛋的价格比过去高多了,可人们仍然感到通过购买而获得相同量的鸡蛋比过去容易多了,这反映了鸡蛋的绝对价值是下降的。过去,5分钱一个的鸡蛋人们都舍不得买,现在,4解角钱一个的鸡蛋人们想买就买,不再存在是否舍得的问题。这反映了价值论中人们获得一个物品的“难易程度”,----获得一个物品的“难易程度”越高,体现出这个物品的价值就越大,获得一个物品的“难易程度”越低,体现出这个物品的价值越小。 那么货币当局是如何增加货币发行量的呢?通常的做法就是通过利率的变动。比如利率上升,则会使货币产生收缩,而利率下降,就会使货币产生扩张。这符合对货币的供求关系。我们看到,当市场疲软时、商品滞销时,货币当局就倾向于降低利率,相反,当市场旺盛时,为了防止通货膨胀,货币当局就倾向于提高利率。这些,都是因货币效率的变化(通过利率因素)而引起的货币量的变化。 以上是关于货币因素对物品价值量的影响的思考。总的来说,如果要用货币来衡量物品的价值,那么就要保持货币价值的恒定。如果没有这种恒定,我们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物品的价值量,我们不可能用一个随时变化着长度的尺来衡量任何一个物件的长度。怎样才算恒定的货币价值呢?按前面所述,即能够换取1效用的货币量,即是货币价值恒定;它实际上是在动态之中保持的恒定,因为我们假设能够换取1效用的货币量随时变动着,但我们只牢牢抓住“能够换取1效用”的量,这个量就是我们借以观察货币价值量恒定的标准。 对于货币面值与货币价值的关系,有这种情况出现:如果获得1效用所需货币量增大,那么一定面值的货币(比如10张20元的货币,其面值即是10×20=200)其价值就会贬值,虽然伴随的是1效用的价格在增大;反之,如果获得1效用所需货币量减小,那么相应面值的货币其价值就会升值,虽然伴随的是1效用的价格在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