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人对价值本质:“价值表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介定,与对价值的定义:“价值是效用及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更加具体的价值量。我们设定:能够维持一个人一天正常生理生命所需最少量谷物的效用,就是一个单位的效用意义上的价值量(在此我们将人体摄入谷物所需要的水与火等因素忽略不计)。比如,能够维持一个人一天正常生理生命所需最少谷物量是500克,那么,这500克谷物就等于1价值量;这是从效用(即使用价值)方面所设定的价值量。如果一个人一天的劳动能够提供5000克谷物,那么我们即说他创造了10价值量。单位名称是什么呢?在此我们可用“效用”来称它。如1价值量称为“1效用价值量”(简称“1效用”),10价值量称为“10效用价值量”(简称“10效用”)。
★★★★★★★★★★★★★★★★★★★★★★★★★★★★★★★★★★★★★★★★★★★★★★
黄先生:这里可有考虑到这个人一天的劳动能够提供5000克谷物是用来自己消费还是交换以及、交易费用和谷物的保质期等?如果没有假定不把这些因素也忽略不计,你凭什么说5000克谷物就是己实现他正常生理生命所需500克量谷物的效用的10倍?分折一下:第一,如果是用来自己消费,谷物的保质期又只能保存一天,由于这个人一天正常生理生命所需只要500克量谷物就可以,其它多余部分产品就腐坏发莓甚至成了负担,因此,除非用来自己消费时谷物的保质期又只能保存10天才是10倍的效用量;第二,是用来交换,除了必须在保质期内交换出去以外还的考虑交易费用(可以折为失去的效用量)以及交换获得的效用量之差加上交换期内自己消费的谷物量(可以折为己得到的效用量)。这个总和就可能有时多于有时少于而不一定等于是10倍的效用量嘛!
以上个人见解,望赐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5 16:17:46编辑过]
另外,价值量还有另一个意义,即“代价耗费”方面的意义,它是指:在某种社会生产率水平条件下,为获得1效用价值量所需要耗费的代价(劳动代价)。我们设定:在当前社会生产率水平条件下,为获得1效用价值量所需耗费的代价是一天的正常劳动时间,即为1单位的代价耗费方面的价值量,称为“1代价价值量”,它用“代价”这个词来指称。如1代价价值量我们简称为“1代价”,10代价价值量我们简称“10代价”。如果你的生产率水平比社会生产率水平高,因此为获得1效用所需耗费的正常劳动时间只是半天,那么你的这1效用只等于0.5个代价,相反,如果你的生产率水平比社会生产率水平低,使为获得1效用所需耗费的正常劳动时间是两天,那么这1效用即需要2个代价。
★★★★★★★★★★★★★★★★★★★★★★★★★★★★★★★★★★★★★★★★★★★★
嗯!这是个别生产率折算当前社会生产率的方法。不过我认为:如果你这里只从交换的角度把产品都看作为商品以及认为每个人的需求率都是绝对相同的话的确应该是对的,但这是否现实?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只从交换的角度把产品把所有都看作为商品。因为,有些劳动者也存在消费他们生产的产品,他们之所以与人交换是有多余的产品或可以换到自以为更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或节约劳动时间等,因此,如果是劳动者也消费该产品,就要考虑“你”的需求率(需求量/时间)了。还是以上面的生产谷物为例:在当前社会生产率为1天生产500克量谷物水平条件下,甲1天生产1000克量谷物,但他的需求率是:1000克量谷物/1天,这样,生产率-需求率=1000克量谷物/1天-1000克量谷物/1天=0;请问这个折算出来的代价没有加上他比社会平均多出来的需求率,这就是说,他与个别需求率和个别生产率比他少一半的人一样的效率!即做得多吃得也多!
如果货币价值大于代价价值,那么货币就是升值,如果货币价值小于代价价值,那么货币就是贬值。
★★★★★★★★★★★★★★★★★★★★★★★★★★★★★★★★★
什么是“货币价值”与“代价价值”?应该是:货币面值与原来代价的货币表现面值吧?但这样应该是:货币面值大于原来代价的货币表现面值,那么货币就是贬值;货币面值小于原来代价的货币表现面值,那么货币就是升值呀!
(注明:以上是不考虑上面提到的那些因素时,后面暂不重复)[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5 18:28:01编辑过]
根据本人对价值本质:“价值表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介定,与对价值的定义:“价值是效用及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更加具体的价值量。我们设定:能够维持一个人一天正常生理生命所需最少量谷物的效用,就是一个单位的效用意义上的价值量(在此我们将人体摄入谷物所需要的水与火等因素忽略不计)。比如,能够维持一个人一天正常生理生命所需最少谷物量是500克,那么,这500克谷物就等于1价值量;这是从效用(即使用价值)方面所设定的价值量。如果一个人一天的劳动能够提供5000克谷物,那么我们即说他创造了10价值量。单位名称是什么呢?在此我们可用“效用”来称它。如1价值量称为“1效用价值量”(简称“1效用”),10价值量称为“10效用价值量”(简称“10效用”)。
★★★★★★★★★★★★★★★★★★★★★★★★★★★★★★★★★★★★★★★★★★★★★★
黄先生:这里可有考虑到这个人一天的劳动能够提供5000克谷物是用来自己消费还是交换以及、交易费用和谷物的保质期等?如果没有假定不把这些因素也忽略不计,你凭什么说5000克谷物就是己实现他正常生理生命所需500克量谷物的效用的10倍?分折一下:第一,如果是用来自己消费,谷物的保质期又只能保存一天,由于这个人一天正常生理生命所需只要500克量谷物就可以,其它多余部分产品就腐坏发莓甚至成了负担,因此,除非用来自己消费时谷物的保质期又只能保存10天才是10倍的效用量;第二,是用来交换,除了必须在保质期内交换出去以外还的考虑交易费用(可以折为失去的效用量)以及交换获得的效用量之差加上交换期内自己消费的谷物量(可以折为己得到的效用量)。这个总和就可能有时多于有时少于而不一定等于是10倍的效用量嘛!
以上个人见解,望赐教!
我所设定的事例中并不需要考虑你所说的这些情况。我知道谷物除了用于人的效用外,还有许多用途,包括发莓掉了。但我需要设定谷物对人的效用程度,以说明价值的效用意义上的量。
如果货币价值大于代价价值,那么货币就是升值,如果货币价值小于代价价值,那么货币就是贬值。
★★★★★★★★★★★★★★★★★★★★★★★★★★★★★★★★★
什么是“货币价值”与“代价价值”?应该是:货币面值与原来代价的货币表现面值吧?但这样应该是:货币面值大于原来代价的货币表现面值,那么货币就是贬值;货币面值小于原来代价的货币表现面值,那么货币就是升值呀!
(注明:以上是不考虑上面提到的那些因素时,后面暂不重复)货币价值并不等于货币面值。前者是指货币的购买力,它特别体体现在一定面值的货币的购买力的变化之中。
我所设定的事例中并不需要考虑你所说的这些情况。我知道谷物除了用于人的效用外,还有许多用途,包括发莓掉了。但我需要设定谷物对人的效用程度,以说明价值的效用意义上的量。
也就是说,你是从完全信息的角度来论述,暂不区分产量与效用量(产量等同于效用量)的吧?
隔了这么多天上来看看,黄先生还在这条思路思路上打转啊。
简单说说。
1.你用谷物作价值基准。
所谓人的最低标准是不同的。不过没关系,可以人为制定一个标准,如:1价值=500克。注意这就是标准价值,和标准克,标准秒一样了。
但这还不管用,人不能光用谷物。棉花怎么办,500克棉花等于多少价值,此时,谷物基准毫无用处。此时还能规定500克棉花对等于多少价值吗,显然不能。“1效用(效用价值量)”无效用,来看2。
2 你的代价论
你定义:在某种社会生产率水平条件下,为获得1效用价值量所需要耗费的代价(劳动代价)。
你的定义想修正马克思,所以你后文的解释用了“正常劳动时间”,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即使在相同生产率之下,所谓“正常劳动时间”还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是一个不定值。只能如马克思定义成“必要劳动时间”,对于马克思的“必要劳动时间”的讨论太多了,不展开。
求取价值量是为求定植,你的代价论做不到。马克思对经济解释的软肋在与此,不能像价格理论一样在明确的定值下解释经济现象。也不展开了。
3.货币
没有前两项,不用谈货币了。
隔了这么多天上来看看,黄先生还在这条思路思路上打转啊。
简单说说。
1.你用谷物作价值基准。
所谓人的最低标准是不同的。不过没关系,可以人为制定一个标准,如:1价值=500克。注意这就是标准价值,和标准克,标准秒一样了。
但这还不管用,人不能光用谷物。棉花怎么办,500克棉花等于多少价值,此时,谷物基准毫无用处。此时还能规定500克棉花对等于多少价值吗,显然不能。“1效用(效用价值量)”无效用,来看2。
2 你的代价论
你定义:在某种社会生产率水平条件下,为获得1效用价值量所需要耗费的代价(劳动代价)。
你的定义想修正马克思,所以你后文的解释用了“正常劳动时间”,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即使在相同生产率之下,所谓“正常劳动时间”还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是一个不定值。只能如马克思定义成“必要劳动时间”,对于马克思的“必要劳动时间”的讨论太多了,不展开。
求取价值量是为求定植,你的代价论做不到。马克思对经济解释的软肋在与此,不能像价格理论一样在明确的定值下解释经济现象。也不展开了。
那怕是目前最精确的科学,它过去都同样是粗糙的。只要有严格的定义与条件设定,一切思想都可以得出严格精确的结果。
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价格的精确也就是精确的价值形式。
也就是说,你是从完全信息的角度来论述,暂不区分产量与效用量(产量等同于效用量)的吧?
如果我们将效用看作物品在我们的需要中所发挥作用的程度,那么,产量当然并不等于效用量。同时,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也并不是一回事。
将谷物或者更准确说,将谷物中所包含的劳动量作为计量其它商品价值即劳动量的尺度。并不是你的发明。中国古代伟大经济学家管子、西方现代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都是这样主张的。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有更详细的说明。我很奇怪现在还有人为此争论不休,甚至口诛笔伐。
中国“经济学家”现在的确是太多了!呜呼!
我并不想发明你所说的这一点。因为这无需我发明。我想说明的是:费用与效用的关系。而价值正是存在于在这种关系之中。
如果我们将效用看作物品在我们的需要中所发挥作用的程度,那么,产量当然并不等于效用量。同时,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也并不是一回事。
黄先生有无考虑过产量不等于效用量这种更现实的不完全信息经济学?
这与“刻意用谷物来说明价值”有什么关系,谷物只是一个例子。我是说,你的所谓“1价值”设定毫无意义。当你设定A物品为价值基准,也就是1价值时,其他任何物品的价值和A物品的联系是不确定的。那么,你的价值基准有何意义。
那怕是目前最精确的科学,它过去都同样是粗糙的。只要有严格的定义与条件设定,一切思想都可以得出严格精确的结果。
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价格的精确也就是精确的价值形式。
好,既然价格是精确的价值形式,再谈什么价值有何意义。
这与“刻意用谷物来说明价值”有什么关系,谷物只是一个例子。我是说,你的所谓“1价值”设定毫无意义。当你设定A物品为价值基准,也就是1价值时,其他任何物品的价值和A物品的联系是不确定的。那么,你的价值基准有何意义。
恰恰相反,任何其它物品的价值只有在基准物品的价值中才能得到确定。如果没有这个基准,其它物品的价值就难以得到确定。货币不就是这样形成与起作用的吗?
好,既然价格是精确的价值形式,再谈什么价值有何意义。
价值作为耗费,以成本的形式对价格起决定作用,并且它本身以价格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当价格准确地反映成本时,它也就准确地反映了价值。但成本却容许价格具有波动性,只是不容许价格偏离成本太远。
][原创]物品使用率与效用标准率(或需求率)和效用递减规律与信息对称
效用标准率
什么是效用标准率?也叫需求率,就是效用标准量(或在某种约束状态设为e下达到最大效用时的需求量)与时间量(即某一时间段的量)之比,比如,甲在身体e种状态下一天需要喝1000毫升水就能达到他对水这一物品的最大效用,少一毫升则不及而不满足多一毫升则过之而生侮(即过多导致负效用),在这里,1000毫升水就是甲在某种状态下的“效用标准量”,一天(或24小时)就是“时间量”。明白了这个,那么,甲在某种状态下的效用标准率就是1000毫升水/一天(或24小时)。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笑我又乱创新概念了,甚至质问我:经济学的概念己经够多了,无端端又提出一个“效用标准量”或“效用标准率”不够麻烦吗?其实,学过一点营养学或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人体为了维持生理的健康状态(达到生理最大效用时的状态),在身体状态设为e下总会有其对应的某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或水等的新陈代谢量,这个对应的某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或水等的新陈代谢量,它其实正是生理上的效用标准量,与其对应的时间量(即某一时间段的量)之比即是效用标准率,在某一时间段、某种约束状态设为e下可以重复,(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实验印证,只不过可能比一段的化学或物理学实验较复杂性大些罢了,总之,大家明白就行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医学关于健康体检方面的知识。)
物品使用率
物品使用率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时,该物品己经被使用掉的数量与“时间量”之比。比如,①甲在身体e种状态下环境的水资源充足时可能闲着无事与别人比赛喝水打赌,一天喝了5000毫升水;②也可能在身体e种状态下环境的水资源充足时刚好一天喝了1000毫升水;③又可能在身体e种状态下环境的水资源不充足时,那天才喝了500毫升水;那么,在①种环境下他对水这一物品的使用率就是5000毫升水/一天(或24小时);在②种环境下他对水这一物品的使用率就是1000毫升水/一天(或24小时);在③种环境下他对水这一物品的使用率就是500毫升水/一天(或24小时);
物品使用率与效用标准率(或需求率)和效用规律的关系
经过我上面的分折,大家应该明白物品使用率与效用标准率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了?那么,现在问题就好办了。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 商品或服务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某种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然而,从上面可以看出主流经济学关于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是递减的规律;然而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一定就总是按照递减的这一规律体现的吗?一直以来人们提出了种种质疑,但是却没有看到人拿出实质性的论证它的合理性。
现在,我们以上面的甲在e种状态下一天喝水的事件为例:甲在e种状态下一天喝水的效用标准率(或需求率)是一定的即1000毫升水/一天(或24小时);而物品使用率却常常>、=或<效用标准率都有可能。当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时,边际效用才是递减的,因为,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时,超过效用标准率的那部分使用物品会使人体产生不适或负效用,比如,甲在上面的例子①种环境下就属于这种情况;当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时,边际效用是0,这时,身体对水的总效用最大即对水的需求量厌足,比如,甲在上面的例子②种环境下就属于这种情况;当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时,边际效用应是递增的,比如,甲在上面的例子③种环境下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在这一天,甲的效用标准率还未实现满足,而紧接着到来的下一天的效用标准率又需要去满足它,这正是:今天未喝足,明天又更挨渴了。当然,第③种环境下的情况一般较少见,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水资源相对充足时的环境下尽量达到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避免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产生的负效用或资源浪费,从而优化自身与环境资源配置或使资源支配可持续,这就是我们应该要去努力争取达到的理想状态。
信息对称的问题与和效用规律的关系
然而,虽然上面我们己经明白了物品使用率与效用标准率(或需求率)和效用规律的关系,但如何达到那种理想状态呢?那就是我们现在要谈的信息对称的问题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认为获得某一物品是越多越好,可事实是如此吗?当然不是!因为,第一,获得某一物品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种成本不仅仅是货币成本,可以是拥有的空间方面的物质、能量资源(包括自身的体能耗费)也可以是时间资源(表现为生命时间的流失或衰老);第二,任何物品都是会发生量变和质变的,这种变化一般物品表现为保质期,有生命的物品表现为寿命;第三,不同物品对人(物品使用价值的对象)的使用价值或效用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物品对同一人在不同时间段它的使用价值也可能不同;第四,对自身的效用标准率(或需求率)与可以供消费的物品使用率的对称,尤其是这一点,人们的认识的完全性程度或信息的对称性程度非常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仪表的应用,对人本身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清晰,使人不仅仅靠感觉器官或生活经验估计而可以用更高级的人造的比自身的功能更强大的工具了解自身的需要以及环境对自身的利害,从而可能来达到两者之间的价值的优化与和谐关系,可见,信息对称的问题与和效用规律的关系密切相关。
恰恰相反,任何其它物品的价值只有在基准物品的价值中才能得到确定。如果没有这个基准,其它物品的价值就难以得到确定。货币不就是这样形成与起作用的吗?
反什么反,你在自说自话。
“任何其它物品的价值只有在基准物品的价值中才能得到确定。”就是要解决价值确定问题啊。再重复一下问题:基准物品的价值确定后,如:1价值=500克谷物,此时其他物品的价值如何确定,如:500克棉花=?价值。
把货币扯进来有什么用,货币能解决,还需要确定价值量吗?
价值作为耗费,以成本的形式对价格起决定作用,并且它本身以价格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当价格准确地反映成本时,它也就准确地反映了价值。但成本却容许价格具有波动性,只是不容许价格偏离成本太远。
你看清楚,你自己也认为,价值只有靠价格才能表现,也就是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始终是价格,价格是明确的,可度量的。你能精确度量价值吗?只有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被广泛争议的“必要劳动时间”。你有新的方法吗,如果有,请拿出来造福全人类。如果没有,结论就是:我们无法明确物品的价值。我们可以明确物品的价格。还用多说吗?
什么是效用标准率?也叫需求率,就是效用标准量(或在某种约束状态设为e下达到最大效用时的需求量)与时间量(即某一时间段的量)之比,比如,甲在身体e种状态下一天需要喝1000毫升水就能达到他对水这一物品的最大效用,少一毫升则不及而不满足多一毫升则过之而生侮(即过多导致负效用),在这里,1000毫升水就是甲在某种状态下的“效用标准量”,一天(或24小时)就是“时间量”。明白了这个,那么,甲在某种状态下的效用标准率就是1000毫升水/一天(或24小时)。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笑我又乱创新概念了,甚至质问我:经济学的概念己经够多了,无端端又提出一个“效用标准量”或“效用标准率”不够麻烦吗?其实,学过一点营养学或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人体为了维持生理的健康状态(达到生理最大效用时的状态),在身体状态设为e下总会有其对应的某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或水等的新陈代谢量,这个对应的某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或水等的新陈代谢量,它其实正是生理上的效用标准量,与其对应的时间量(即某一时间段的量)之比即是效用标准率,在某一时间段、某种约束状态设为e下可以重复,(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实验印证,只不过可能比一段的化学或物理学实验较复杂性大些罢了,总之,大家明白就行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医学关于健康体检方面的知识。)
物品使用率
物品使用率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时,该物品己经被使用掉的数量与“时间量”之比。比如,①甲在身体e种状态下环境的水资源充足时可能闲着无事与别人比赛喝水打赌,一天喝了5000毫升水;②也可能在身体e种状态下环境的水资源充足时刚好一天喝了1000毫升水;③又可能在身体e种状态下环境的水资源不充足时,那天才喝了500毫升水;那么,在①种环境下他对水这一物品的使用率就是5000毫升水/一天(或24小时);在②种环境下他对水这一物品的使用率就是1000毫升水/一天(或24小时);在③种环境下他对水这一物品的使用率就是500毫升水/一天(或24小时);
物品使用率与效用标准率(或需求率)和效用规律的关系
经过我上面的分折,大家应该明白物品使用率与效用标准率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了?那么,现在问题就好办了。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 商品或服务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某种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然而,从上面可以看出主流经济学关于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是递减的规律;然而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一定就总是按照递减的这一规律体现的吗?一直以来人们提出了种种质疑,但是却没有看到人拿出实质性的论证它的合理性。
现在,我们以上面的甲在e种状态下一天喝水的事件为例:甲在e种状态下一天喝水的效用标准率(或需求率)是一定的即1000毫升水/一天(或24小时);而物品使用率却常常>、=或<效用标准率都有可能。当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时,边际效用才是递减的,因为,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时,超过效用标准率的那部分使用物品会使人体产生不适或负效用,比如,甲在上面的例子①种环境下就属于这种情况;当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时,边际效用是0,这时,身体对水的总效用最大即对水的需求量厌足,比如,甲在上面的例子②种环境下就属于这种情况;当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时,边际效用应是递增的,比如,甲在上面的例子③种环境下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在这一天,甲的效用标准率还未实现满足,而紧接着到来的下一天的效用标准率又需要去满足它,这正是:今天未喝足,明天又更挨渴了。当然,第③种环境下的情况一般较少见,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水资源相对充足时的环境下尽量达到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避免物品使用率>效用标准率产生的负效用或资源浪费,从而优化自身与环境资源配置或使资源支配可持续,这就是我们应该要去努力争取达到的理想状态。
信息对称的问题与和效用规律的关系
然而,虽然上面我们己经明白了物品使用率与效用标准率(或需求率)和效用规律的关系,但如何达到那种理想状态呢?那就是我们现在要谈的信息对称的问题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认为获得某一物品是越多越好,可事实是如此吗?当然不是!因为,第一,获得某一物品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种成本不仅仅是货币成本,可以是拥有的空间方面的物质、能量资源(包括自身的体能耗费)也可以是时间资源(表现为生命时间的流失或衰老);第二,任何物品都是会发生量变和质变的,这种变化一般物品表现为保质期,有生命的物品表现为寿命;第三,不同物品对人(物品使用价值的对象)的使用价值或效用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物品对同一人在不同时间段它的使用价值也可能不同;第四,对自身的效用标准率(或需求率)与可以供消费的物品使用率的对称,尤其是这一点,人们的认识的完全性程度或信息的对称性程度非常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仪表的应用,对人本身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清晰,使人不仅仅靠感觉器官或生活经验估计而可以用更高级的人造的比自身的功能更强大的工具了解自身的需要以及环境对自身的利害,从而可能来达到两者之间的价值的优化与和谐关系,可见,信息对称的问题与和效用规律的关系密切相关。
先生所阐述的应该是:需要量与能够满足需要的量的关系。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技术问题:如何判断一个人的需要量,如何判断经济环境提供的能够满足需要的量。
围绕着人的生活,我们既需要“效用”,也需要“获得效用”。当效用与所获得的效用恰恰相等时,就是最佳状态。
反什么反,你在自说自话。
“任何其它物品的价值只有在基准物品的价值中才能得到确定。”就是要解决价值确定问题啊。再重复一下问题:基准物品的价值确定后,如:1价值=500克谷物,此时其他物品的价值如何确定,如:500克棉花=?价值。
把货币扯进来有什么用,货币能解决,还需要确定价值量吗?
所谓基准物品是普遍需要的物品,人们往往是用获得它所耗费的代价来衡量某种具体物品的价值的。比如你所说的500克棉花的价值是多少?就是它能够换来基准物品的数量值而定。
先生所阐述的应该是:需要量与能够满足需要的量的关系。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技术问题:如何判断一个人的需要量,如何判断经济环境提供的能够满足需要的量。
围绕着人的生活,我们既需要“效用”,也需要“获得效用”。当效用与所获得的效用恰恰相等时,就是最佳状态。
[em10]
[em10]应该说是内外平衡。不过单这个道理似乎还不足以“中西文明通融无碍”。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