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120 0
2018-06-06
一个人(劳动力数量n)一天(时间t)生产2公斤(生产量q)食品,消费(吃)掉用来补充劳动力的(需求量q-)是1公斤,每天使用(供给量q+)1公斤。
      那么,依据公式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f=(q/nt)ⅹ(q-/q+)=[q(q-/q+)/1人1天]ⅹ(1公斤/1公斤)=2公斤/1人1天。→(q/nt)[1-(f/q/nt)]=0,即边际效用为0;或f/(q/nt)=1,为效率最大化。
       如果,f=(q/nt)ⅹ(q-/q+)=(2公斤/1人1天)ⅹ(1公斤/2公斤)=1公斤/1人1天。→(q/nt)[(f/q/nt)-1]=产生有效需求的不足;或f/(q/nt)=1/2,为效率最大化的50%,即产生了超出边际效用为0的供给浪费,而实现的需求量仍为1公斤的标准。这意味着由于供给过量超出了需求标准而产生了无效需求,不能使以自己的供给全部转化为需求量,个别劳动生产率f*(f*=q/nt)不能完全实现为个别劳动生产力f,使效率不能最大发挥!所以,要在最优的A产品的有效需求得到满足边际效用为0时就适可而止,引导刺激生产下一个次优的B产品有效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
     
      我还可以从公式推演出另一个逻辑:f=(q/nt)ⅹ(q-/q+)=[2公斤/1人1天]ⅹ(1公斤/2公斤)=1公斤/1人1天。→(q/nt)[1-f/(q/nt)],即产生无效供给的有余。产生了超出自身需求边际效用为0的供给量,虽然由于自己对A产品的需求量仍为1公斤的标准。但这超出标准的有余的相对自己无用的A产品量,可以在保质期内通过自己的劳动力和时段的自我劳动交换产生B产品的需求,比如上午生产包括下午使用的A产品(食品),下午生产B产品(娱乐),这就是说使以“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个别劳动生产率f*(f*=q/nt)是能在产品保质期内完全实现为个别劳动生产力f的,使效率不能最大发挥!所以,即使从个人与社会的交换,也是要在A产品的向社会供给过程之中交换回能实现自己更多更高效用的B商品产生的需求。
   细心的人会发现我上述的例子中如果把这个人看作一个国家、地区,会从数学逻辑中发现我隐含着与萨伊定律与凯恩斯定律,甚至是马克思原理。只是如果是从社会或宏观角度我们可以把公式改为:F=(Q/NT)ⅹ(Q-/Q+)而己,在马克思的价值论或萨伊定律可以把(Q-/Q+)=Z=1,这样一来,个人与社会的系统通过我的价值相似性原理便得到了统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