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石 发表于 2018-6-3 06:50
通过我上述的价值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是个人的社会,不管个人是什么职业,只要你为社会创造的个别 ...
石先生早呀!我上述的结论是指这种职业的持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不是指是没有暂时残留,职业是由于分工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对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或环节的劳动差异的对应。举个例子,人力车夫这种职业,我们常常在电视电影上看到民国时期大上海等租界中就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在哪个时期拥有一辆汽车就是身份的像征,还没有人把汽车尤其是小轿车普遍投入到载客营运中去,即使有也是价格与成本高仰,普遍人民百姓坐不起,而如果有人作为载客营运,由于哪时的马路崎岖不平马路摩擦力大,对汽车的轮胎摩损以及由于颠波过大常走这种路容易坏等导致成本耗损与营运服务价格的回报收益或补偿抵不过成本耗费,这时,经济成本耗费不高又不用学习驾驶技术,只要普遍人有力气就可从事的人力车夫这个职业,而且像上海等租界当时的房屋间隔以及街道规划的距离也适合人力车这种便利的交通工具,可以使它们比汽车甚至是比传统的马车还要更能发挥社会使用价值,比如,人口拥挤商业繁华人山人海的大上海街道还是相对干净,马车的马匹常会在马路上拉马粪,以及有时出现马踢人等现象,所以,人力车在与汽车与马车在城市应用上它的优点就很容易体现出来了。
   人力车最早是出现在1869年,日本横滨的美国传教士乔纳森·斯科比(Jonathan Scobie)觉得经常外出不方便,就参照两轮马车发明了可乘坐一人,前面由人拉行的车子。最早仅是他个人在横滨街上使用,雇人拉着他到处行走。但很快就在当地流行开了,没几年就已经成为了当时日本各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1873年,一位叫梅纳(Menard,又译作米拉)的法国商人从日本来到上海,觉得这种在日本已盛行的人力车,若引入中国以图获利,将大有可为。他在获得了法租界公董局的同意,并以发放牌照收税的方式来管理後,於1874年正式成立了公司,从日本购进了300辆人力车开始运营。因为车是从日本引进的,所以国人就把它叫“东洋车”了。到该年底,上海已有十家人力车公司成立。有近千辆人力车在运营。到了1914年,仅公共租界就有9千多辆人力车。在租界,人力车要求车身涂黄颜色,所以又被上海人叫成了“黄包车”。
而发展到后来在1917年,中国人力车最多的应该是北京,可能是北京的城市街道环境更能发挥人力车的使用价值以及合适人力车夫们的生存。有官方数据统计当时北京共有人力车20274辆,其中自用车2286辆,营业车17988辆。1923年9月北京有公用人力车24000辆,私用人力车6941辆,共计30941辆。到1924年,在北京警察厅挂号的人力车达到36500辆,除自用车(即包车)7500辆外,其馀29000辆均为营业车辆。1934年北平人力车54393辆,人力车伕108786人。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由人拉的洋车才完全消失,代之为人力三轮车。
  人力车引进中国之後的几十年间,也作了许多的技术改进,包括轮子由木轮先改成橡皮轮,最後改用打气的轮胎,增加了靠垫和弹簧坐垫,提高了行走的稳定性和乘坐的舒适性。
      可见,与其说职业主观上是个人的选择更多,但在客观上却是社会选择的影响更多些,但都要遵循个人为社会创造的个别劳动生产力[个别使用价值S1/成本(c1+ⅴ1)]大于社会的平均劳动生产力[社会使用价值S/(c+ⅴ)]或社会收益[W/(c+v)]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规律发展。如果社会上没有对人力车的需求即使用它能够发挥它的更便利的主观使用价值起码是持平(产生的个别使用价值S2≥原有个别使用价值S1),和使用它的支付成本耗费更低(产生的成本C2<原有的成本C1),因为,S2≥S1,C2<C1。所以,S2/C2≥S1/C1。这个就是消费者的效率最大化。
而站在人力车夫的角度,他们有从事这个职业的劳动意愿即从事这种劳务不会比其它劳务的收入低甚至更高从而购买到的维持劳动力生存和再生的劳动生活资源也得到改善起码是不变(S2≥S1)等以及不用耗费太多的生产资料成本(C2<C1),而仅仅是具有能拉动人力车以及车上的人按正常速度即可。因为,S2≥S1,C2<C1。所以,S2/C2≥S1/C1。这个就是劳动力投资者的效率最大化。
设交换双方为A和B,用社会搏弈的整体角度分析是:
(AS2/AC2≥AS1/AC1)∧(BS2/BC2≥BS1/BC1),这就是一个劳动力商品能否交换并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职业存在的角色的必要原因,比如,你本来是车夫,如果假设你现在突然发现有一种更好的职业能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力f=S/C↑(提升),从而实现更高的劳动力价格W/S↑(提升),从而W/C↑(提升),那么,你肯定不愿意再从事这个职业,而乘客的角度,也出现有更大使用价值或便利的交通工具(S)和更低成本(C),从而f=S/C↑(提升),这就是说,人力车这种交通劳务的商品形式,由于供求双方有更好的选择而逐渐被市场抛弃了,如果由于不是垄断的原因,这个过程可能不是突然之间就出现而是通过市场的价值规律逐渐优胜劣汰的较长过程来潜移默化形成的,同样,上述的公式也可以推演出一些新行业以及职业的趋势,只要对它的社会使用价值以及成本耗费关系变化即生产力发展趋势信息撑控越对称,使主观客观统一从而趋于正知正物接近知行合一,个人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