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
桑福德•格罗斯曼奥利弗•哈特
第一部分作者简介
桑福德•格罗斯曼
l学术经历
1973、1974、1975年先后获芝加哥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工作
1978年起进宾西法尼亚大学
1989年至今在沃顿商学院任金融学教授
1994年起担任数量金融中心主任
l荣誉头衔
1977-1978 联邦储备委员会经济顾问
1980年计量经济学会会员
1987年美国经济学会John Bates Clark奖章
1988数量金融研究会Roger F. Murray奖
1988年美国科学艺术学会会员
1994年至今Finance India编委,Mathematical Finance顾问
l研究领域
证券市场的信息
市场流动性
交易成本
l代表著作
1."The Informational Role of Upstairs and Downstairs Trading." Journal of Business 65 (October 1992). 交易中信息的作用,商业期刊,1992年10月
(With J.E. Stiglitz)
2."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3 (June 1980). 论不存在完全信息市场,美国经济评论,1980年6月
(With Oliver D.Hart)
3."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vol.94, no.4.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政治经济学杂志,1986年第94卷第4期
奥利弗•哈特(1948年出生于英国)
l学术经历
1969、1972、1974年先后在剑桥大学、Warwick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数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75-1981年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师
1981-1985年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
1985-1993年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1993年起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1997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授
2000年起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
l荣誉头衔
1979年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员
1988年美国科学艺术学会会员
l976-79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副主编
l979-83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主编
l984-87 Econometrics副主编
l988-93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副主编
l989-96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副主编
1997-2000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副主编
1995-鶴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副主编
l研究方向
经济理论
数量经济学
企业理论
经济法
l代表著作
1.Firms,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with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8,
企业、合同、财务结构,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On the Profitability of Specul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l (Novemberl977) 579-597.投机组合,经济学季刊,1977年11月
3. (With S. Grossman)
"A Theory of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in Stock Market Economies", Econometrics 47 (March l979) 293-329.证券市场经济中竞争性平衡理论,计量经济学期刊,1979年3月
4. (With S.Grossman)
"Implicit Contracts, Moral Hazard, and Unemploy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l (May l98l) 30l-307. 不完全契约、道德风险和失业,美国经济评论,1981年5月
5. (With S.Grossman)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vol.94, no.4.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政治经济学杂志,1986年第94卷第4期
第二部分论文提纲
一、主要思想
契约理论将契约性权利分为两类:特定权利和剩余权利。如果在契约中列明所有对资产的特定权利成本很高,那么由当事人一方购入所有的剩余权利是有效的。所有权就是指购入的这些剩余权利。当一方当事人购入剩余权利时,另一方就丧失了这些权利,而且这必然会导致某些扭曲。企业甲因拥有企业乙的管理控制权所提高的生产率大于企业乙因丧失管理控制权所减少的生产率时,企业甲就应该购入企业乙。
根据科斯定理:假定当事人获得的信息是对称的,那么无论所有权最初的配置如何,由于可以无成本的重订契约,所以总能形成事后的有效配置。
但是所有权对事后剩余的分配有决定性作用。——所有权的收益
所有权通过对事后剩余分配的影响,也对事前投资决策发生作用。任何所有权结构都会对事前的投资(以及管理者的激励)产生扭曲。——所有权的成本
一体化的意义就在于双方通过契约配置所有权使事前投资的扭曲最小化。
二、论文结构
论文共分五大部分
1.导论
作者首先在回顾交易费用理论(只要是科斯和威廉姆森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原有理论未回答的两个问题:1)一体化与非一体化有何区别?(为何一体化后不考虑机会主义行为)2)一体化的定义和程度如何界定?
本文对企业的定义是:企业由其所拥有或所控制的资产(如机器、存货)所组成。(不区分所有权和控制权)。假定资产所有者拥有该资产的剩余控制权,一体化并不改变契约成本,只是改变了契约中未明确的剩余控制权的主体。
文章从资产所有权出发给一体化定义,并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说明:企业会在什么时候希望获得另一企业的资产。而既然获得控制权是有利可图的,那么从管理生产活动的人那里取得控制权必定会发生相关成本。
2.模型
假定有甲、乙两个企业,每个企业由一个管理者来经营,他从企业活动中取得报酬。假定企业之间的关系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契约将剩余控制权配置给两个企业管理者,他们都作了关系专用性投资(记作ai),第二时期,管理者有权作进一步的生产决策(记作qi)并从中获益(记作Bi= ),而这项权利可以重新谈判。
由于复杂性、不确定性,假定ai, qi, Bi在事前均具有非契约性。否则,在任何所有权结构下都能达成最优,企业的一体化就无关紧要了。
3.分析
定义存在唯一最优的B1+B2(当 时),文章考虑了三种情况:
1)非一体化:管理者甲控制企业甲的资产、管理者乙控制企业乙的资产
在第一时期,a1,a2由两个管理者独立选定,据此在第二时期,管理者甲有权选择q1, 管理者乙有权选择 q2。
2)企业甲控制:管理者甲控制两个企业的资产
在第一时期,a1,a2由两个管理者独立选定,据此在第二时期,管理者甲有权选择q1和 q2。
3)企业乙控制:管理者乙控制两个企业的资产
在第一时期,a1,a2由两个管理者独立选定,据此在第二时期,管理者乙有权选择q1和 q2。
在此模型中,由于假定ai的边际收益和总收益在某种程度上朝同一方向运动,ai的选择就会不断被扭曲。因此,所有的无效率就可以归因于对事前投资的错误选择。一般而言,三种情况的总收益都要低于剩余收益的最优水平,因为事前的投资是无效率的。(假定重新谈判是无成本的,那就不存在任何事后的无效率,并且如果事前的投资是不重要的,那么最优总是能实现的。)
问题的关键是哪一种所有权结构导致的事前投资扭曲最少?从而最接近于最优水平?
由于在某企业控制下,该企业在事后有很大的谈判能力,从而在第二时期的谈判中获得高收益,根据高的总收益伴随着高的边际投资收益,从而该企业将过度投资,而另一企业将投资不足。在非一体化情况下,两个企业都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从而导致每个企业进行适度投资(一般是投资均不足,但大于被控制时的投资,小于控制时的投资)。
显然结论就是:当企业甲的事前投资比起企业乙的更重要时(以至于企业乙在企业甲控制下的投资不足相对不重要),并且企业甲在企业甲控制下投资过度比起企业甲在非一体化下投资不足不重要时,企业甲控制是可取的;当企业乙的事前投资比起企业甲的更重要时(以至于企业甲在企业乙控制下的投资不足相对不重要),并且企业乙在企业乙控制下投资过度比起企业乙在非一体化下投资不足不重要时,企业乙控制是可取的;如果事前投资对两个企业都很重要,那么非一体化是可取的。
4.应用
保险业——客户名单是唯一的资产,要么由保险公司拥有要么由代理商拥有,非一体化在这里没有意义。假定佣金制度是:代理商发展一个新客户所得的佣金应略低于其花费的成本;当客户继续投保时,他所得到的佣金则高于他为使客户继续投保所做的努力的成本。
在这种佣金制度下,如果保险公司拥有客户名单,非契约性因素就会严重扭曲代理商的努力决策,代理商就会没有足够的激励因素发展长期客户(他对这种活动投资不足),而公司有动力去对维持和扩大客户的活动进行投资(会尽可能多作投资);如果代理商拥有客户名单,公司会在维持和扩大客户的活动上投资不足,但代理商却会努力发展长期性的客户。
因此结论是,当不能保证客户是否会继续投保而代理商的行为对此有重大影响时,代理商可能拥有客户名单;当较为肯定客户会继续投保而代理商的行为几乎不起作用时,保险公司会拥有客户名单。上述观点与保险业的实际情况一致:财险约有65%的保费是由拥有客户名单的代理商促成,寿险中这个比例只有12%。
5.结论
人们总是选择低成本的契约来对所有的权利进行具体配置。当详细界定的成本过高时,可能选择除契约中具体明确权利之外的全部权利。所有权就是这种剩余权利,一体化目的在于获得剩余控制权。一体化有助于减轻机会主义和扭曲性行为,但并不能完全消除。
由于契约不完全性而产生扭曲,当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相对其他企业特别重要时,一体化是最优的;当双方的投资决策都相当重要时,非一体化是可取的。
第三部分简要评论
一、理论贡献
1.交易费用理论形式化
以交易费用理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同时也给现代经济学的进展提供了机会。对新制度经济学来说,要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就需要使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形式化上有所突破,本文正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努力。作者从资产所有权出发给一体化下定义,并提出一个模型来说明:一个企业会在什么情况下希望获得另一个企业的资产。
2.首创不完全契约理论
本文延续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企业是契约;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企业以长期契约取代一系列短期契约”
2)契约是不完全的;
或者说完全契约的成本很高以至于不值得去追求。所以将契约权利分为:可明确界定的特定权利和剩余权利(即所有权)。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由本文首先提出,被认为是产权经济学最早的一个正式理论,它用双边道德风险来分析产权的意义。
3)所有权是重要的
所有权就是实际控制资产的权利。对所有权的研究就是研究“由谁控制哪项资产”。科斯定理说所有权归谁无所谓,都可以通过讨价还价,在一个完全契约下达到最优。不完全契约会影响到事后议价,无法预见的事情发生以后,讨价还价的机会由于产权结构而会有所不同,所以影响到事后重新议价的地位,因而所有权就变得重要了。
以往交易费用理论文献暗含假定:一体化导致的结果与完全契约所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本文的贡献就在于指出这两者的比较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比较将剩余控制权利配置给一方当事人的契约与将剩余控制权利配置给另一方当事人的契约。
3.提出行动剩余权
本文还指出对资产剩余权的分析也可以用来说明行动剩余权利的配置过程。例如,雇主—雇员关系(雇主拥有决定工作岗位具体细节的剩余控制权)不同于发包人—承包人关系(承包人对未明确规定的行动具有剩余控制权)。
二、可能缺陷
1.本文的分析只从对最高管理层的激励的影响的角度考虑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没有考虑一部分人(雇主)有所有权而另一部分人(雇员)没有所有权时一体化对雇员的激励会发生如何的变化。例如,霍姆斯托姆和米尔格罗姆也认为不完全契约理论如果正确的话,是一个很好的所有权理论,而不是一个企业理论。因为企业的特点是有劳动合同,有雇佣关系。
2.在此模型中,由于假定投资的边际收益和总收益在某种程度上朝同一方向运动,投资的选择就会不断被扭曲。这个假定是否成立?例如马斯金和泰勒尔主要是挑不完全契约理论数学上的毛病,说这个模型的数学有逻辑上的漏洞,逻辑上不一致,所以不完全契约理论没有理论基穿>菟笛钚】在《不完全相机劳动契约,非对称剩余索取权和权威,企业理论》用另一种数学方法来证明不完全契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