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与纵向一体化
当兼并是在相互买卖投入和产出的两个厂商之间发生的时候,这种兼并就是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不仅仅代表着企业纵向行为,也反映企业的一种组织状态。在一定时期,虽然纵向一体化行为不常发生,但是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可能是较高的。
纵向一体化战略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两种模式。当一个企业发现它的价值链上的前面环节对它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时,企业会实行前向一体化。由于协作供应的原材料外购供应跟不上或成本过高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般会采取后向一体化战略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市场与组织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市场比组织能更有效的产生强大的激励并限制官僚主义的无能;第二,有时,市场有通盘解决需求的长处,由此实现规模经济或者范围经济;第三,内部组织更易于建立不同的治理手段。
传统的观点认为,纵向一体化是自然技术秩序的不成问题的结果。[1]但是,新制度经济学把市场作为一种规制机制,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不确定性和小数目条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会产生“失灵” 现象,使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费用上升。为了降低交易费用,企业等经济组织由此应运而生。威廉姆森指出,促使人们做出一体化决策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技术决定论,实行一体化才能节约交易成本这一事实。[2]内部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与等级制相互较量的结果。
交易费用理论视角下的纵向一体化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例如威廉姆森对市场失灵导致纵向一体化进行了讨论,认为交易费用与纵向一体化程度有很大关系,内部组织替代市场交换并不是因为与生产相关的技术经济,而是因为那种被广泛提及的中间产品市场运行中的“市场失灵”。[3]对纵向一体化产生的动机成因,我们可以认为纵向一体化的动机在于降低交易成本。
节约交易成本有两种方法:一是治理方式,二是计量方式。治理方式用于解决以下问题,即只要事后的双边贸易有专用投资做后盾,就要对由此产生的变化加以协调和适应。而计量方式在分析问题是所起的作用要小得多,但是这种方式仍然很重要,因为外部性问题是合同难以履行的根源就在于计量上的困难。[4]
威廉姆森分别在假设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可以忽律不计和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纳入分析两种情况下都得出结论:
当资产专用性较低时,无论是从规模经济还是从治理成本上,都是市场采购更为有利。[5]这样既能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又能避免内部组织中官僚主义的无能。[6]但是,市场治理虽然具有强的激励机制,但它也是交易双方不太容易相互适应。而且这种不适应会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而使交易发生更本性转变的结果。当资产专用性水平极高时,则内部组织更为有利。[7]对于中间状态的资产专用性来说,市场和内部组织这两种治理成本只有很小的差别,这时就很容易出现混合治理的局面。[8]
廉姆森则详细地分析了资产专用性问题, 他把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概括为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发生的频率, 而交易费用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资产的专用性及其所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造成了现货市场交易的高成本。因此,我们认为威廉姆森把纵向一体化的动机归结为消除或减少由于资产专用性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
威廉姆森指出:外部性和资产专用性问题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就不会出现前向一体化;或者,如果确实存在前向一体化,也是错误的前向一体化,因此最终一事无成。[9]缺乏交易成本作为基础或毫无目的的后向一体化都是不能去做的。[10]
纵向一体化发生的动机(也可以认为是纵向一体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节约交易费用,纵向一体化变企业间的交易为企业内的交易,其实质是市场机制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从而节约了通过市场交易的费用;二是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当合约不可能完备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减少资产专用性、剩余控制权等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三是增强或创造了市场力量,提高了企业的垄断地位。对关键资源或销售渠道的一体化可以产生或提高进入壁垒,使得企图进入该产业的企业很难获取投入品和销售渠道,从而提高其进入成本,保护原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形成一定的市场势力,带来垄断利润。
为什么不把所有的生产都组织在一个大企业里进行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也提出了各种答案。交易费用中的企业规模其实就是指企业的纵向规模,即纵向边界。企业纵向规模的扩张主要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纵向规模变化是比较复杂的,呈现出扩张(纵向兼并)与收缩(纵向分离)交互进行的局面。然而,纵向一体化并不必然优于其他组织,其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纵向一体化厂商中的部门和市场厂商相比,受到市场规则的制约要少,因此降低成本的压力小,容易造成部门绩效低和代理成本高。同时纵向一体化容易造成超级大型企业,企业规模过大容易造成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时滞,易产生官僚主义,导致内部各单位的磨合成本很高。把交易搬到市场里,往往都会使激励机制伤筋动骨。
[1]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122页。
[2]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122页。
[3] 威廉姆森,《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第2页。
[4]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156页。
[5]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131页。
[6]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128页。
[7]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132页。
[8]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132页。
[9]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158页。
[10]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