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聂辉华
这几天出去调研去了 所以没看回复
其实我个人也没什么理解,就拿下面的一些随想给大家抛砖引玉吧
教育过度个人认为这个现象在中国不存在,仅用一组数据就能支持我这个观点。我国教育人口平均教育年限是7年,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12年、高等收入国家的15年。之所以出现知识失业,教育替代和薪酬下降等现象个人认为
一、教育部门过冷过热二元结构
教育制度结构中投资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教育费用大量投入在高等教育,但培养出的知识型人才却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即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均衡。然而没有得到大量投入的义务教育缺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分开)。从这个角度个人认为可以引出应试教育过度而非教育过度这个广泛的概念。
二、教育产业化
虽然教育与教育相关部门否认了将教育产业化作为教育政策改革目标,但是我发现中国教育产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几年,一些大学的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总是主动迎合富人对教育需求但对穷人的教育需求熟视无睹。我的意思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变成了少数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工具,如果不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导致“教育分配不公”。
三、人力管理体制
在我国目前的人事管理体制下,许多单位其实就同时存在人才使用的“高能低就”(就是教育替代)和“低能高就”现象。而相比之下,“低能高就”也许比“高能低就”更为普遍。我们知道高能不一定与高学历完全等同,这里面存在信息不完全性。实际上,“高能”与“高学历”是两个不同概念,“高能”未必具有“高学历”,“高学历”也未必就“高能”。可惜的是,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除了考虑应聘者的学历外,还没有更科学的办法客观、公正地衡量人才能力的高低。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更为注重的是“文凭教育”和“学历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往往不能让用人单位满意,上岗后通常还要通过学习才能达到胜任工作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 “高能低就”其实不过是“高学历低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