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基尼系数已达到或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这种状况不仅使专家学者忧虑,也备受中央关注。本文从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收入分配,对策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收入差距的测量指标,其数值在0—1之间。数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升至0.496,并逐年上升。
一、世界金融危机加剧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2007年8月,“突然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于2008年进一步恶化,并迅速波及全球主要国家。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促使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经济的外需也产生不利的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长同比回落了4.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减少47亿美元。
收入分配的变化会随着外贸依存度的变动而变化。表1是我国2001—2007年对外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数据,以城乡居民按五等份分组的中间三组居民所占收入比重代表中等收入者收入份额,出口名义增速代表外需变化,不难看出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出口增速提升,则中等收入者收入份额下降;出口增速放缓,则中等收入者收入份额上升。以最高组与最低组收入之比代表两极分化水平,则该水平与出口增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8)——出口增速提升加剧两极分化,出口速度下降缓解两极分化。若以外贸依存度为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
在国际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必然会做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内需的全面提升。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特别是资本密集型工业的发展。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会逐步降低,导致从业人员的实际工资均值下降,方差扩大,工资差距上升,资本会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流向已经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从而加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表1 对外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2001—2007)单位:%,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8》有关数据计算。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44.8%稳步提高到2007年的49.2%,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1.5%下降到39.1%(见表2)。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未使就业也出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城乡就业人员年均增速不及1%,GDP增长3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加1个百分点的奥肯定律没能在中国实现。究其原因,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放缓是经济结构上的根本原因。2002—2007年,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21.4%和28.6%提高到26.8%和32.4%.尽管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所上升,但是占GDP近五成的第二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仅占全体就业人数的四分之一。依照这样的情形,我国进一步加大的工业化带来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加速发展,势必会加剧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表2 我国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2002—2007)单位:%

数据来源:《我国统计年鉴2007》、《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调整收入分配的对策
金融危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需求的减少;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公共支出的削减;实物与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社会环境的恶化等。金融危机的发生,必然会加重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程度,恶化收入分配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政府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对贫困家庭沉重且持久的打击?对于这一重要问题,国外学者提出的对策选择为:在危机发生前,发展中国家应该建立高效的安全网;在危机发生后,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帮助贫困人群脱贫的发展战略。
(一)建立高效的安全网
如果缺乏高效的安全网,金融危机就会对贫困家庭造成更大的伤害。在拉美、亚洲国家,因为安全网的受益范围过小,且反应迟缓,危机期间贫困、收入分配状况严重恶化。在事前建立高效的安全网,是保护贫困人群和贫困家庭利益的有效措施。一个高效的安全网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工作福利计划。良好的工作福利计划,可以使失业的贫困人群重返劳动力市场,从而减小危机对他们的负面冲击。在这方面,阿根廷、印度的“就业保障计划”做得比较成功。其次,工资率水平的高低,是工作福利计划成败的关键因素。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一般不应超过危机前非熟练工平均工资的90%),不但有利于更多的贫困人群就业,而且可以防止中高收入群体也来竞争这些就业岗位。此外,倘若危机期间,非熟练工的实际工资下降了,那么工资福利计划的实际工资也应做出相应调整。
2.食物或现金转移支付计划。对于没有能力或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贫困人群,如孕妇、老人和学龄儿童,食物或现金转移支付计划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轻危机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同时避免未来获取收入能力的丧失。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应该视危机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对这一计划的范围和力度进行调整。巴西政府为贫困家庭子女支付学费的“教育津贴计划”、孟加拉国为贫困家庭儿童入学给予粮食补助的“教育补助计划”,因为降低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成本,使危机期间贫困家庭的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得以维持,进而保证了危机过后他们获取收入和脱贫的能力。
3.贫困家庭融资计划。贫困家庭融资计划的实施旨在避免贫困家庭廉价变卖生产性资产以维持危机过后的收入创造能力。例如,孟加拉国此类计划就是因为注重这一特性得到了富有成效的实施,成功地维持了贫困家庭的生产和收入创造能力。
显然,上述所有计划的实施,都涉及财政成本付出。另一方面,安全网及其具体的政策设计,不应该对贫困人群提供过度的保障,因为这样会提高失业率和人们对政府支出的长期依赖。也就是说,安全网的运行也存在效率问题。其判断标准是,政府在此方面的支出所带来的边际社会福利与其他方面的支出大致相等。
(二)实施帮助贫困人群脱贫的发展战略
当金融危机发生后,发展中国家会做出一系列的政策反应。有些政策反应(如政府支出的减少),可能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但是,在短期却对贫困人群造成更大的伤害,恶化了贫困和收入分配状况。所以,为有效保护贫困人群的利益,改善贫困与收入分配状况,应该充分考虑这些政策对贫困家庭的福利影响,并尽可能地做出相应的补偿。更重要的是,从改善贫困与收入分配状况出发,政府应该积极实施帮助贫困人群脱贫的发展战略。
1.一旦实现内外部平衡,就重新“点燃”增长。作为危机的政策反应,紧缩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是,一旦经济调整到位,基本实现了内外部平衡,控制住了通货膨胀,政府就应该采取宽松的宏观政策,下调利率,恢复政府支出,重新点燃经济增长。因为劳动是贫困人群的主要“资产”,总需求的不振、劳动需求的萎缩,将直接减少贫困家庭的收入。为了更好地改善贫困人群的状况,扩大的政府支出,应该投向那些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如农村公路或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宽松宏观政策的实施,应该避免通货膨胀的卷土重来,因为贫困人群所持有的货币资产,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2.在政府支出总体削减的背景下,区别对待不同的项目。面临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一般会削减政府支出,但是,不同的支出项目需要区别对待。例如,在教育、健康和卫生方面的支出,非但不能减少,反而应该增加。教育方面,对初等教育的政府支出、旨在降低辍学率的现金或食物转移支付,有利于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形成。在健康、卫生方面的政府支出,如预防性接种、流行疾病控制,作为一种外部性较强的公共福利,也有利于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形成。此外,促进贫困人群生产性投资的公共支出,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治理和对贫困人群的融资计划,在危机期间也应该得到加强。
3.加大政府支出力度,保护和重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在金融危机期间,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网络系统和社会资本遭到极大的破坏,导致社会关系紧张和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形下,一切商业活动会受到抑制。所以,政府应该重视这些领域的变化,加大支出力度,促进经济恢复增长,进而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缓解贫困与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
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对策分析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基尼系数已达到并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备受中央关注。专家学者们也相继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主要集中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完善税制;拓宽就业渠道,减少因失业导致的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深化所有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发挥第三种力量的调节作用;关注信息收集与分析;改革企业收入分配制度,限制垄断行业收入水平;解决农民问题;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等。
这里主要侧重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发展趋势判断,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政策性建议。
(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促进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尚未改变我国经济社会—22—
发展的基本态势。不过,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坚持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尤其是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按照2008年10月9日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做大经济蛋糕,为收入分配问题的治理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二)继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促进城乡统筹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只有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努力开辟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增收,缓解城乡差距的扩大,实现城乡居民在更高水平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继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以促进共同富裕
非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打破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在我国统计划分的19个大行业中,“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服务行业都具备明显的公平收入分配的职能。根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到2020年要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强化再分配,还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巩固民生之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逐步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相应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必须看到,收入分配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我国收入分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差距不断持续扩大,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利用有利时机,重视社会呼声日高的收入分配调整问题,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等策略以及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工具来应对挑战,逐步缩小持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收入分配问题解决好了,社会公平能够得到维护和实现,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我国统计年鉴2007、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20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中国统计摘要-2008[M].北京:北京国家统计局,2008。
(作者简介:杨鸿波(1979-),男,河南武陟人,陕西西安外事学院民办教育研究所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
作者:杨鸿波 来源:《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