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464 4
2006-01-22

文言文是怎样产生的

马龙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56号 邮编 100039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文体之一,也是我国古典文学所使用的主要语言,具有词汇丰富、精炼的特点。与冗长但易懂的白话文相比,文言文的特点是较为晦涩、难懂,学习起来也较为困难。但是,古代的人们在当时为何要创建与口语相差很大的文言文,而不是采用与口语更为接近的白话文呢?

在中国古代,创造文字的历史其实是非常漫长的,从历史实物遗迹来看,在新石器的中、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文字,但其数量极其有限,当时的文字结构也较为复杂,笔划较多且难以书写。到了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殷王朝时期,又出现了甲骨文字。所谓甲骨文字,就是殷人在占卜的过程中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由于龟甲或兽骨的材质叫硬,不难理解,甲骨文的刻写速度应该是很低的。由于每块龟甲或兽骨上所能刻的字数非常有限,如果一篇文章的字数较多,则需使用大量的龟甲或兽骨,并令相关人员付出极大的劳动量和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刻字工作,这必然导致创作与口语相对应的文章的造价极高。此外,用龟甲或兽骨作为载体的长篇文章翻阅起来也极不方便。因此,从当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书写效率上来看,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殷王朝时期显然不具备创作产生与口语相对应的白话文的物质基础。

在殷王朝的后期,又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到了东周时期,进一步又出现了刻在石材上的石鼓文,但金文、石鼓文与甲骨文一样,也存在着文章的刻写速度慢、制作成本高等问题,上述各种技术难题导致当时的文章通常都是言简意赅的关键词或短句,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基础。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文字的结构逐渐开始规范简化,文字的数量也开始丰富起来,再加上毛笔和笔墨的发明和书写材料帛书、简书的广泛使用,文字的书写速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较为低下,帛在当时还是较为昂贵的书写材料,一般的人们是舍不得用帛来写文章的。而竹木简牍的造价虽相对较低,但用简牍编纂成的书体积较大,翻阅、存放都不太方便,如果采用与口语相仿的白话文写文章,则一部书的的造价不仅非常昂贵,也不便于读者翻阅和保存。据史料记载,秦始皇规定自己一天要看奏章一百二十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不看完不休息。由此可见,在古代翻阅简牍也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而精简、干练的文言文,自然较白话文更为实用,更受那个时代的读者欢迎。

简牍作为一种书写材料,一直到了东汉中期才开始逐渐被纸张替代,此时,文言文作为汉语的文体,已经有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积淀,许多不朽的文言文名著如《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史记》等已经广泛传播开来,而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使得文言文直到今天依然是被人们广泛阅读的主要文体之一。

2006122日于北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23 11:14:00

想当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 21:00:00

呵呵,楼主的分析……有意思。但果真如您分析的那样的话,屈原写《离骚》的时候还用那么多语气助词“兮”(据说古音应读wu,平声)作什么呢?多麻烦啊!(除了保持词体的工整外)

不过偶还是非常非常喜欢古典文学滴,那些语言的简洁、精练,读着都是一种享受!呵呵,可惜啊,五四运动都给否定了……断了55555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 21:40:00
偶感觉楼主有一定道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30 10:00:00
在杰拉德.戴蒙德所著的“第三种猩猩”一书的第八章(语言的演化)等章节中,杰拉德.戴蒙德先生分析介绍了多个民族的语言,从中可以感受到,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几千年前已经是非常丰富的了,但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没有达到一个民族的语言为沟通人类的思想所需的丰富程度和所应有的境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