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11:41 来源:证券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价值判断日益开放和多元化的时代,对于财经政策、事件、动向见仁见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过,由于财经判断往往涉及金钱及其秩序,一旦误读不仅会造成利益损失,还可能造成局部或者全局性的混乱乃至危机。所以,及时的澄清就显得尤为必要。
2009年,中国经济处于应对国际危机冲击、克服困难保持增长的紧要关头,出现若干对于经济政策的误读,无异于增强了我们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增长的挑战。
在年终岁尾之际,证券日报编辑部对2009年以来发生的重要误读事件加以盘点,主要目的是倡导理性看待财经事实,减少不必要的曲解和误读。
12月份财政支出并非“年终突击花钱”
澄清单位:财政部
时间:12月17日
事件原由:根据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累计完成财政收入6339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324.89亿元,增长9.2%,完成预算的95.7%。
事实:在媒体的聚焦和舆论的炙烤下,财政部网站在12月17日刊登《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答记者问》,正式对此进行回应。财政部称,年终还没有花完的财政资金,将转到下年使用。这部分资金在使用之前,将一直停留在国库内,不会拨付出去。这样,可以避免资金被截留、挪用和浪费。
不过,同期全国财政支出56235.97亿元仅完成全年计划的73.8%。这意味着,剩余总量约两万亿元的巨额财政资金,将在今年最后的一个月里被花完。一经媒体报道,这个话题立即被引爆:财政支出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形,今年对12月尚存巨额财政支出资金的问题,财政部解释说,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新增了不少项目。但直到3月份全国人代会批准中央预算之后,新增的预算才能开始支付,如此,一些财政资金就延后到了第三、第四季度甚至12月份支出。此外,项目的实施需要一定时间。而且项目前期准备阶段需要资金较少,而项目实施阶段资金需求量明显加大,财政资金支付时,也往往呈现前少后多的的特点。因此,12月份支出数量虽然较多,但不是违反预算管理规定的“年终突击花钱”。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正常推进
澄清单位:中国证监会
时间:8月13日
事件原由:针对2009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炒作之风有所抬头的情况,有媒体在8月11日作出了“为遏制炒作垃圾股之风,管理层将停止审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预测性”报道。
事实:8月11日,《证券日报》记者立即对上述报道进行采访求证,并率先在8月12日刊发《权威人士:“停止审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纯属谣传》。8月13日,监管层再次对其他媒体作出回应,各大财经报纸刊登通稿《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一直按正常程序进行》,口径与《证券日报》前篇报道几无二致。
任何对于政策和监管风向变动的市场预期,都会引起证券市场大幅波动,此次亦不例外。而作为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体,《证券日报》展示了负责任的专业财经大报形象。
“股票发行改由交易所核准”系误读
澄清单位:中国证监会
时间:10月28日
事件原由:《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修订草案)》10月27日公开征求意见,孰料有媒体将“股票上市”与“股票发行”混为一谈,最终做出“股票发行申请将改由交易所直接核准或决定”的误读报道。10月28日,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紧急对此作出澄清。
事实:众所周知,“股票上市”与“股票发行”是联系紧密但又相互独立的两个事项。根据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公开发行股票,应当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股票;此外,股票上市申请由交易所审核也是这部法设定的,并非《修订草案》中新的改革措施,“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是股票上市的条件之一。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修订草案删除授权交易所实施行政许可的规定,并不影响证监会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核准股票发行申请。
一个术语即可区分专业与非专业。这次对证券专业术语混淆造成的误解,给财经媒体工作者敲响了一次警钟。
“创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并非中国官方立场
澄清单位:外交部
时间:7月5日
事件原由:在4月2日二十国集团(G20)英国伦敦金融峰会召开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连续发表三篇文章,提出重建“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概念,呼吁扩大IMF特别提款权(SDR)的使用范围。有媒体将其大肆渲染为中国官方观点,国际财经界就此掀起炒作。
事实:7月5日,赴意大利参加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的中国代表团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创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目前只是学术界的讨论,不是中国政府的立场。“美元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年里也是如此,这是现实”,何亚非副部长说,美国政府有责任保持美元的稳定,中国也对美元资产的安全表示关切。
年初确定的信贷政策没有改变
澄清单位:中国银监会
时间:4月24日
事件原由:4月中旬,市场传闻银监会到国有大银行作现场检查,全面采集信贷数据。部分媒体据此推测,“信贷政策可能转向,不排除下半年收紧信贷的可能。”
事实:银监会发言人4月24日对此澄清,“银监会日前开展的信贷资产贷后检查以及与票据融资等相关联的案件排查都是银监会合规性监管和持续风险监管的正常工作安排。”银监会发言人表示,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银监会每年都根据工作需要安排相关检查,这既是银监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需要,也是确保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和广大存款人利益的需要。
去年底以来,我国与其它主要经济体均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其中,信贷政策在我国扮演着重要角色,较高增速的信贷投放提振了信心,满足了投资高速增长对资金的需求,“天量信贷”的投放为经济成功“保八”奠定基础。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也就受到市场的特别关注。正因为受到这种“非常待遇”,就形成只要是监管层在某个场合的任何关于信贷政策的相关表述都会被加以解读的情况。而这一解读又容易被部分人士曲解,从而散发关于信贷政策可能转变的谣言,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
“银行业明年融资需求将达5000亿”系误解
澄清单位:中国银监会
时间:12月23日
事件原由:有媒体称,银监会创新监管协作部李伏安主任在一次论坛上表示,今明两年银行对资本市场的需求非常强烈,并预计银行业明年融资需求将达5000亿。这一消息一经披露,便在市场中引起了极高的关注。
事实:12月23日,银监会澄清说,“近日,部分媒体有关明年银行业融资需求数额的报道系为银监会创新监管协作部李伏安主任语义表达的误解,中国银监会也从未发布过相关数据”。
此前,就在11月24日晚间,银监会就曾发布公告紧急澄清,“银监会并没有对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规模控制以及对大型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至13%的要求。”
此澄清发布之前不久,一则“银监会拟对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至13%”的传言被市场迅速传播。甚至有媒体还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银行正计划与投资银行接触,融资约1000亿元,而包括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在内,上述三大行也已将准备好的融资建议知会监管当局。该传闻一经传出,让11月24日的上证指数狂泻115.14点,跌幅达3.45%。
商业银行资本金问题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这个问题和今明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着紧密的联系。今年以来,由于银行业信贷投放的大幅扩张,使得商业银行资本消耗过大,平均资本充足率迅速下降。另一方面,监管层从风险监管的角度出发,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银行资本金问题将成为影响明年信贷投放是否正常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信贷投放又作为保证明年宏观经济延续复苏的一个重要砝码,进而牵动着整个市场的心。
实际上,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不足而通过再融资等方式来实现补充,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要求严格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未雨绸缪之举。市场部分人士过分渲染这个问题并非善意之举,而银监会作为监管部门及时予以澄清,将有利于市场的正常健康的发展。
发改委未驳回铁矿石实行国内统一价格的提议
澄清单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时间:8月12日
8月1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发改委已驳回了(中钢协)一个关闭现货市场、实行铁矿石国内统一价格的提议”之说纯属谣言。尽管面临困难,但全国统一铁矿石价格一事正在推进实施中,因今年尚无长协价,所以钢协酝酿出台一个统一指导价。
“工资被增长”主要是统计范围较窄
澄清单位:国家统计局
时间:8月24日
7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74元,增长12.9%,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由此推算,上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税前工资约为2500元。
这一数据遭到网友的质疑,并被戏称“工资被增长”。此外,公众对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乃至“消费指标增速”等以往被经济学家束之高阁的经济数据也越来越敏感。
据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8月24日在接受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采访时说,网友“工资被增长”的说法“让他脸红”。马建堂说,普通人感觉与数据不一致,主要是统计范围较窄造成的。
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程子林5月份对于“平均工资”的统计也有说法。他认为,整个企业的平均工资会提高,交的社会保险等相关费用提高,但员工真正拿到手里的工资没有涨,这个不能算统计上的虚假。此外,平均数是统计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不能拿某几个人来说事。不过他同时也承认,统计造假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可能还有加重的情况。(董少鹏熊欣 傅苏颖 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