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危机如何使日本丧失20年发展机会?
黄焕金
日本在1990年左右出现了泡沫经济及泡沫破灭后的经济危机。在那个时候,日本人曾经以高增长高度繁荣而自豪,当时日本以土地价格为代表的的资产价格之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最终,资产价格太高而无法维持,使泡沫不得不破灭。这种情况也是众所周知的。
这里所要说的是:这种泡沫经济的破灭,如何使日本丧失长达20年的发展机会?
泡沫破灭形成经济危机,其实仍然是一个价格问题。由于泡沫形成过程中,价格渐渐上涨,于是,那些在高价格中吸收“进仓”的资产,必须在更高价格下才能吐出获利。如果价格下跌,则这些资产要么亏损,要么守仓待价。这样,事情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不降价,相关产品就没有需求,降价,又必定亏损。这种两难境地完全是由于原先的资产价格太高所导致。因此,有许多企业责怪需求不足,其实,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价格太高。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所谓需求不足其实是个假命题,因为造成需求不足的所谓“生产过剩”往往是成本价格过高的结果,而不是产品数量过多的结果。比如,从来没有人觉得地球上的空气过剩,尽管这种空气多得无所不在。为什么?因为它尽管数量很多,但并不对任何人构成成本负担。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只有那些对人产生成本的物品,才会存在过剩,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由于对人产生成本,所以需要一定的价格来补偿这种成本,而有价格就会对需求构成抑制作用,价格越高,这种需求抑制作用也就越强。
以此来观察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由于泡沫破灭于价格非常高的状况中,所以陷入了前面所说的两难境地:不从过高价格中降下来,就没有需求,而要降价,又必定亏损(因为已经被过高价格套住了)。
所以,价格仍然是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因素,货币因素当然重要,但它是通过价格因素而起作用的。一个国家的物价处于低水平状态,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与空间大,相反,物价处于高水平状态,则经济增长潜力与空间小。物价水平的高低,是与国民收入水平相比较而言的。收入水平P减去物价水平Q所得的结果M(即P-Q=M)越大,说明物价水平越低,相反这个结果越小,说明物价水平越高。日本人的收入水平可能很高,但是其物价水平同样很高,这样,它因物价水平过高而制约了其经济增长潜力与空间,在几乎所有资产都被高物价套住的情况下,要降价促销就不可能(在原先的成本价格过高的情况下,降价必定导致亏损),而不降低过高价格,又不能促进需求。
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正处于繁荣期的中国),不要让物价水平上涨得太高,否则,就会陷入上述日本式的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