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站务区 十一区 新手入门区
11642 2
2010-01-03
征税和发行公债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两种主要方式。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17章中表述了这样的论点:政府无论选用一次性总赋税(lump-sum tax),还是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均不会影响消费和投资。20世纪70年代,这一原理重新被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Robert J. Barro)所揭示。他发表于1974年的著名论文《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因而成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嘉图等价的核心观点是公债仅仅是延迟的税收,当前为弥补财政赤字发行的公债本息在将来必须通过征税偿还,而且税收的现值和当前的财政赤字相等。李嘉图等价的逻辑基础是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即假定能预见未来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通过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通过发行公债而不是征税为政府支出筹资,并没有减少消费者生命周期内的总的税收负担,惟一改变的是推迟了征税的时间。根据李嘉图等价的观点,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准确地预见到无限的未来,他们的消费布置不仅根据他们现期收入,而且根据他们预期的未来收入,为了支付未来因偿还公债而将要增加的税收,他们会减少现时的消费而增加储蓄。从本质上说,李嘉图等价定理是一种中性原理:选择征收一次性总量税,还是发行公债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对于居民的消费和资本形成(国民储蓄),没有任何影响。
政府运用税收和借债为支出筹集资金是否存在差别的新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新问题:居民是否把自己持有的政府债券当作其财富的一部分--即公债是否具有财富效应?
从上面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解释可以看到,无论用发行短期还是长期债券的方式来实现当前的减税,等价定理都能成立。然而,李嘉图等价定理却无法解释下面的现象:假如一些或全部消费者在政府偿还公债之前去世,这些人既享受了政府因举债替代征税而带来的减税的好处,又无需承担由此而发生的未来的税收,那么,他们生前的消费行为同样不会发生变化吗?
  有关这一新问题可以做如下解释:对于那些减税期间活着、却在政府偿还公债前已经死去的消费者来说,他们负担税款的现值下降了,由于他们不必用公债去支付政府为偿还公债而增加的税收,他们当前和未来的消费会随其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假如消费者是完全利己的,他们增加消费的行为将使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

针对上述情况,巴罗提出了一个独创性的论点: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会将其财产的一部分,以遗产的形式留给他的后代。巴罗认为,代际之间的所有消费者都关心其自身及后代的消费。对于任何一个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来说,政府为偿付新发行的公债本息而课征的税收,由他还是他的后代来偿付,是没有区别的。在巴罗看来,消费者是否死于债券到期之前,这对于他的即期消费不会产生影响。巴罗的见解使李嘉图等价定理在具有利他动机的消费者即使死于债券到期之前仍能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0-30 16:14:39
请问有这篇文章——《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可以下载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9 11:56:47
解释的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