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之珠(lzzscsj)
在需求变化时,无论是从社会需求与社会商品的供给关系,还是对某一类、某一种商品的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的关系,我们通常是用供需或供求关系来分析价格、商品量的变化。从供需或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水平和商品总量的变化角度看,供需或供求关系是形成价、量变化的基本因素。但从价、量的实际变化发生的直接因素看,需求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供给之间的相互竞争才是价、量变化的最基础、最直接的动力。以需求增长为例,需求增长时,作为商品的供应方,原有供需求平衡被打破。根据价值规律,需求增长时,价格不变,商品量增长;商品量不变,价格增长。对于商品供应方来说,价、量都可上涨。但实际运行时,是量的增长优先于价格。根据消费者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的性价比优选原则,有着供应商之间的价格比较。如果某一供应商感到需求增长而率先涨价,而另一供应商采用增加商品供应的方式,那么,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性价比较原则,涨价的商品价格较高,处于竞争劣势,不但不会赚取更多的利润,反而因价格较高,使销售停滞,产生利润下降。在需求增长时,商品量的增长优先于价格上涨。在商品量的增长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时,形成商品量静态或动态的相对一定,这时需求增长,价格增长。在需求增长时,发生价、量的变化关系中,量变为先。在需求增长时,商品量增长的相对停滞是价格增长的先决条件,价格上涨是商品量增长的供需平衡的补充因素。在供需静态或动态相对一定时,需求之间的竞争,对价格的上涨起到促进作用。在商品量一定时,在同一价位,需求的买入量大于供应量。与拍卖现象一致,在商品量或增量相对一定时,买方的竞价抬高了价格。在供需关系的变化中,需求增长时,卖方的有效行为是增加商品量,平抑价格。买方有效的行为是获取商品,提高价格。在供需关系变化中,需求方获得商品是第一位的,价格优选是第二位的。在商品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同等质量商品选择较低价格,在商品供应不足时,以获取商品为优先,为获得商品出价较高;同理,在商品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供应商以同等质量的低价销售为获取最大利润方式,在商品供应相对不足时,以买方最高出价为获取最大利润方式。可以说,供需双方在不同的商品供应条件下,既是价格的平抑者,又是价格的助推者。商品量的增长或受制约,往往取决于生产、制造的供应能力。如产量的迅速增长可以满足或超出需求增长,那么价格不但不涨,还会下降。
需求下降时,原有的供需平衡被打破,原价位商品量相对过剩,只存在商品供应充足的条件,所以,价格下行有利于商品量增加。价格下行至生产成本时,生产停止。价格下行不足以消化过剩商品,生产停止或下降。价格下行至成本以下,仍不足以消化库存,或是销量不见明显增长,供应商选择继续低价销售或进行库存,不易库存的鲜活食品等,一是继续低价倾销,二是腐烂或被倒掉。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