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298 1
2009-12-28
作者:龙之珠(lzzscsj)    社会需求是指全社会对各类商品的全面综合的需求,既涉及到对商品随社会需求变化的全面分析,又涉及到某一商品的具体分析。价值规律的运用只适应商品和价格的量的变化,对社会需求质的变化还需要根据人们生活的基本变化规律,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加以认定。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将社会商品划分为功能需求——商品量的增长阶段;品质需求——量变上升到质变阶段;个性化需求——品质满足后的商品品种分化阶段。在以社会需求的功能性商品量的变化为主要发展的阶段,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还没有充分具备,解决温饱问题是这一阶段社会需求的主要表现。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在这一阶段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商品量的增长。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商品奇缺使得商品流通和制造迅速发展。用价值规律就表现为价格一定,需求增长,商品量增加。其中,价格一定,包含有商品量增加不足时的价格上涨,但随着商品量持续、快速增加至供需平衡,价格回落,处于供需平衡时的价格一定。在供需平衡的商品量已达到饱和时,商品量的增长已不被市场认可。商品品质的提高以适应品质需求的增长,成为企业发展的有效空间和方向。在商品品质需求为主要增长的表现阶段,具体到某一具体品种的商品,其商品总量并未发生改变,但商品的结构发生了结构性,质的变化。以食品为例。食品总量由于人们食量的限制,相对不变。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粗粮逐渐被细粮取代,副食的增长较为明显。这时对于食品的供需关系,用价值规律分析社会食品整体变化,就是商品量一定时,需求增长,价格上升,社会食品总体价格表现为上涨。但就社会需求整体增长时的食品结构来说,是品质需求的增长所带来的质的、结构性增长。对于粗粮来说,表现为商品量一定时,社会需求下降,价格下跌。由于社会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下降,功能性食品价格下跌也受成本制约,最终表现为功能性食品的价、量齐跌后的新的供需平衡或者是最终被市场淘汰。在社会需求变化时,不能简单和笼统的使用价值规律,而应做到对价值规律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
    在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时,社会需求普遍下降,功能性产品的社会需求相对增长,出现了土豆、口红等低档产品的市场增长,但其本质是经济倒退。2008年的金融危机,既对我国产生直接的外需下降的影响,同时由于国外社会需求的下降,客观形成对功能性商品的需求相对增长。所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要比日本这种较高端商品出口国的影响较小。简单的用通胀和通缩来描述,分析经济运行有着较大的局限性。通胀和通缩是客观存在的,但其客观存在也有着相应的条件。在社会需求相对不变时,货币大量进入市场,没有进行商品抵押,这时,整个社会商品结构不变,根据价值规律。价值=货币量/商品量,货币量增长,价格上涨,形成通涨;货币量减少,价格下跌,社会商品结构不变,形成通缩。通胀和通缩由货币自身问题所造成,最终结果都是经济运行滞缓或倒退。由投机造成的社会需求虚假增长,最终会形成投机型社会需求下降,结果是造成经济振荡和社会财富转移。经济运行总体表现为滞缓和倒退。由社会需求自然增长造成的,货币、投机因素较小的社会发展,如我国2003年—2006年的经济运行,属于良性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经济秩序较为稳定,运行状态良好,社会商品结构呈良性变化。
    经济运行的实际过程是各种因素相互掺杂,价值规律只适用于量的变化分析,必须辅助以对经济运行性质的分析为参考。对于经济运行的分析是先定性后定量。先定性,是指由经济运行原因推导出经济运行的方向和结果;后定量是参考具体变化数量,对经济运行方向和结果予以测量。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28 21:28:26
谢谢楼主分享,请继续更深入分析 并扩大涉及内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