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历史学派(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of economics,or GHSE),是一个在德国统治长达一百年的学派,其历代成员在德国的经济学方法,研究,教育,社会政策等方面都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起,发展与没落,与德国近代的表现密不可分。
请大家谈谈对这个老学派的认识与看法。可以从其兴起原因,发展,方法,理论,不足,没落原因等方面入手。
观点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定要有文献支持--我们都欢迎。对于好的贴子,本版主将从个人资产中拿出重金给予奖励!
如果这种专题讨论效果甚好,我们将从中积累经验,举办其它重要经济学流派的专题讨论。

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普遍规律的存在和抽象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片面强调历史方法的意义,认为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民族的经济规律,只存在以个别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经济学”,只有通过对各国发展史的研究,才能归纳出某些可能存在的经济规律,以演绎推理为基础和特征的普遍规律并不存。基本政策主张是对内提倡经济自由,对外力主保护主义。如早期代表人物李斯特,反对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其观点反映了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要求和主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20:25:16编辑过]

这是典型的目前教科书式刻板的评论语言,其实很多经济思想流派都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去把握和对待,不过只可惜国内的文献资料获取不大方便罢了。


| 踢掉梯子:新自由主义怎样改写了经济史 张夏准(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 王晓蓉(南开大学)译 贾根良(中国人民大学)校 目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就是为了推进其经济发展,他们必须采用一套“好的政策”和“好的制度”,这其中包括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以及严格的专利法。当某些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愿意采纳它们之吋,这种建议的提倡者们常常对这些国家的愚蠢表示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这些政策和制度已经是被尝试和被验证过的发展良方。他们认为,这些政策和制度毕竟是发达国家为了致富在过去已经使用过的。他们如此绝对地相信自己的这种建议,以至于在他们看来,这不得不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外部压力被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甚至当这些国家不想要这种建议的时候,也是如此。 自然,对于这些政策和制度是否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目前已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然而,奇怪的是,甚至许多对这些政策和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表示怀疑的人也把下面的看法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这些政策和制度是发达国家在他们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时所使用的。 与这种传统智慧相反,历史事实却是这样的:富裕国家在过去不是在他们现在所推荐的、并常常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不幸的是,这种事实目前鲜为人知,因为资本主义的“官方历史学家们”已经非常成功地改写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历史。 几乎今天所有的富裕国家在过去都使用关税保护和补贴来发展他们自己的工业。有趣的是,英国和美国,这是两个被看作是通过他们的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政策达到世界经济领先地位的国家,实际上这两个国家过去在使用保护和补贴方面却是最敢作敢为的。 与流行的神话相反,在推进她自己的工业上,英国是强有力政策最敢作敢为的使用者,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开拓者。这些政策虽然在范围上是有限的,但可以回溯到与毛纺业相关的14世纪(爱德华三世)和15世纪(亨利五世),毛纺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在那时,英国是向低地国家出口原毛的国家,例如,亨利五世试图通过向原毛出口者征税,并通过不正当手段从低地国家挖来熟练工人来改变这种状况。 特別是在她的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在1721年的贸易政策改革到大约1860年采行自由贸易政策之间,英国使用了非常有操纵性的(dj rigiste)贸易政策与工业政策,这涉及到非常类似于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国家后来为了发展她们自己的工业所采取的措施;在这个时期,她比法国更严厉地保护了她自己的工业,这种操纵性的政策与其后来鼓吹的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体制相反。正因为这种历史,19世纪中叶的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指出.英国向诸如德国和美国这样的欠发达国家推销自由贸易,扰如已经攀登到顶端的某个人试图“踢掉梯子”一样, 李斯特并不是按照这种眼光看待这种事情的唯一的一个人。美国当时的许多思想家就具有这种看法。确实.正是诸如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弥尔顿和(现在已被遗忘的)经济学家丹尼尔•雷蒙德(Daniel Ray. mond)等美国人首先系统地发展丁幼稚工业的观点。确实,李斯特已普遍地被看作是幼稚工业理论之父,但事实上,李斯特最初是一位自由贸易者(他是德国关税同盟的热心支持者),只是在19世纪20年代被放逐在美国的期间,他才认识到了这种观点。 今天人们很少知道.19世纪在美国和德国之间的智力交互作用并没有到此就结束。在19世纪末.由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得、克尼斯、施穆勒和桑巴特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吸引了大量的美国经济学家。1873年,美国新古典经济学最初的领导人克拉克前往德国留学,在罗雪尔和克尼斯的指导下研究历史学派,虽然他后来逐渐地远离了这个学派,现在美国授于年轻经济学家(40岁以下)声望最高的奖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那个时代,里查德.埃利(Richard ElY)作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之一也曾在克尼斯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通过他的门徒康芒斯,里查德.埃利对美国的制度主义学派产生了影响。里查德.埃利是美国经济学会奠基者之一.直到今天,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仍存在的最大的公众讲演就是以埃利命名的,虽然现在这个学会的成员很少有人知道埃利是何许人也。 不加夸张地说,在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是世界上保护最严重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到达一点是重要的:在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上,如果不是起到更大作用的话,关税问题至少也与奴隶制问题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在导致南北分裂的两个主要问题中,南方实际上在关税战线上比在奴隶制战线上更害怕。亚伯拉罕.林肯是一位著名的保护主义者,他是在辉格党(现共和党的前身)非凡的政冶家亨利•克莱(Henry Clay)的领导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的,后者提倡以基础设施发展和保护主义为基础的“美国制度”(“American System',这个名称标明了这种认识:自由贸易符合英国人的利益)。林肯的高级经济顾问之一亨利•凯里(Henry Carey)就是著名的保护主义经济学家,他曾经在19世纪50年代初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美国唯一重要的经济学家”,但是现在他几乎已经完全从美国经济思想史中被蒸发掉了。另一方面.林肯认为,非裔美国人是劣等种族,奴隶解放是一种不能马上被实行的空想家的建议——据说他在1862年解放奴隶是作为一种战略来赢得战争的,而不是出于某种道德信念。 在保护他们的工业上,美国人在当时一直就反对亚当•斯密和萨伊qcan Baptiste Say)等著名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建议,这些经济学家们认为美国的未来是在农业上。然而,美国人确切地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博弈。他们知道,英国是通过保护和补贴达到领先地位的,因此,如果他们也要达到这种地步,他们就需要做同样的事情。针对英国人向他的国家所宣传的自由贸易,南北战争时期的英雄和美国在1868年到1876年间的总统尤利塞斯.格兰特(ulysses Grant)反击道,“在200年之后,当美国通过保护能够获得自己的产品时,她也将采行自由贸易”。当他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达到领先地位时,她也通过向欠发达国家推销自由贸易并迫使他们实现,从而开始“踢掉梯子”。 英国和美国可能是更戏剧性的例子,但是几乎今天发达世界的其他地方在他们发展的早期阶段也都使用了关税、补贴和其它手段来推进他们的工业。在这个方面,德国、日本和韩国的情况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甚至瑞典这个后来被许多经济学家看作“小的开放经济”的国家,也曾经战略性地使用关税、补貼、卡特尔和对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国家支持来发展他们的关键性产业,特別是对纺织、钢铁和工程进行丁支持。 自18世纪末以来.存在着诸如荷兰和瑞士这些国家保持自由贸易的其些例外。然而,这是一些在18世纪其技术发展已经达到前沿的国家,因而,她们不再需要更多的保护。也应该注意到,直到17世纪,荷兰为了建立她在军事和商业上的霸权地位,曾经使用了给人印象深刻的干预主义措施。而且,直到1907年,瑞士没有专利法,这直接与今天的正统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强调相抵牾(请看后面的论述)。更有趣的是,荷兰在1869年废除了她在.1817年制订的专利法.其理由是,专利是政治上制造的垄断,它与自由市场原则不一致——这是为今天大多数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们所不能理解的一种立场,直到1912年荷兰才又重新实行另一部专利法。 在制度发展上,这种故事也是类似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今天的发达国家甚至没有诸如职业的文职人员、中央银行和专利法。只是在1883年通过(彭德尔顿法案)(the Pendleton Act)之后,美国联邦政府才通过竞争过程招募其职员。中央银行是一种今天启由市场经济学家们所珍爱的一种制度,但它在今天大多数富裕国家的20世纪以前并不存在——这种不存在的原因一点也不是因为它像今天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们所谴责的作为帮助厚颜无耻的借贷者脱离困境的一种机制。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只是在1913年才.建立,直到1926年,意大利的中央银行甚至没有垄断票据发行。而到19世纪末.许多国家才允许外国发明者申。请专利。正如我上面已经指出的,尽管存在着国际压力,但瑞士和荷兰分別直到1907年和1912年才实行专利法,因此她可以自由地从国外“偷窃”技术。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通过这种制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发达国家在她们发展的早期阶段曾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发展制度。制度的发展典型地需要几十年、有时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在这里我们只举出一个例子:至少从17世纪开始,中央银行的需要至少在某些阶层中被感觉到了,但是,第一个“真正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只是在1844年才创建,大约晚了两个世纪。 另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今天的发达国家在早期的制度发展水平远低于今天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例如,按照收入水平来衡量(可以承认这是很不完善的),1820年的英国要高于今天印度的发展程度,但是,她甚至没有今天在印度所存在的许多最“基本的”制度。地没有普选权(她甚至没有男性的普选权),没有中央银行,没有收入所得税,没有全面的有限责任,没有完整的银行破产法,没有职业行政职员,没有富有意义的证券管制法(securities regulations),甚至没有最低限度的劳动管制法(除了一些最低限度的和严格执行的对童工的管制法)。 如果富国推荐给贫国的政策和制度不是她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时所使用的,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只能得出结论.富国试图踢掉使她们爬到顶端的梯子。在过去的20年中,发达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采行所谓“全球标准的”政策和制度,而在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困难了,这不是巧合。 在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平均的年人均收入增长率已经减半,从上一个20年(1960年至1980年)的3%下降到1.5%。特別是,当次撒哈拉非洲(sub-Saharan Africa)和大多数前共产主义国家经历了绝对收入下降的同时.拉丁美洲实际上停止了增长。经济的不稳定性明显地增加丁.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所目睹的频发的金融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日益在加剧,贫困人口有了相当大数目的增加,而不是在减少。 做哪些事情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有关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历史事实应该更广泛地被公布。这不仅仅是.使历史正确”的事情,而且也是允许发展中国家以更广泛的见闻为基础做出选择的事情。 其次.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双边和多边财政援助时所附加的条件应该从根本上被改变。应该承认,正统的药方是失灵的,同时也应该承认,可能不存在每个国家部可以使用的“最好实践的”政策。 第三,WTO的规则应该被重写,以便允许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她们的工业.可以更积极地使用关税和补贴。发展中国家也应该被允许实行不那么严格的专利法和其它知识产权法。 第四.制度革新应该被鼓励.但是这不应该被等同于对所有的国家强加一套固定的(在实践上是今天美国的)制度。发展中国家特別要注意,不要过快地更换制度。尤其是相对于今天发达国家过去可比较的发展阶段,她们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制度,要知道,建立新制度并使其运转是有成本的。 通过允许发展中国家采用更适合于她们自己条件的政策和制度,这些国家将能够发展的更快。在长期内,这也将使发达国家受益,因为这将增加她们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发达国家不能把这种前景看作是我们时代的不幸。 (本文原名为《踢掉梯子:资本主义经济史和智力史如何由于对新自由主义的辩护而被改写》,发表于《后我向思维经济学评论》,将收录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新中文版出版。该文可以被看作是作者的专著《踢掉梯子:发展战略的历史透視》的摘要,该书获得了2003牟欧洲演化政治经济学协会所颁发的缪尔迭尔奖,它已经被翻译成土耳其文、朝鲜文、波多黎哥文和西班牙文等4种文字出版,目前中文版也正在翻译中。本文译者王晓蓉,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生,校者贾根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说德国历史学派否认普遍规律的存在和抽象研究方法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的商榷。举三个例子。
罗雪尔在1843年著作--历史学派成立的标志--《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大纲》的序言里,明确地交待了自己首推Saviny在法学领域运用的历史方法。这种方法是德国学术传统,德国学者用于反对启蒙运动唯理主义,黑格尔就是其杰出代表。德国人马克思同样具有历史观。在序言中,他还表达了对李嘉图的赞赏,并表达了感谢。我们知道,李嘉图在当时可以说是抽象方法的代名词。
施穆勒也认为经济学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即按照不同的环境,结合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文化科学的方法。1888年,罗雪尔获得博士学位五十周年,他发表了一本他写于25年前的一册子,这本小册子是评述经济学家的,重点是罗雪尔。他在赞扬罗雪尔的功绩时,也指出了罗雪尔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历史方法。他说罗雪尔的经济发展三阶段论也同样犯了不成熟的理论归纳的错误。罗雪尔设立的建立一个普通规律的任务,对当然经济学家来说一个过于高远的目标。用他最著名的一名话说“社会现象太复杂了”,我们在没有足够的数据与资料之前,无力提出任何普通性的规律。等到资料收集工作完成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普通规律,这需要几代经济学家努力的工作,收集资料并分类。我们对施穆勒与门格尔的方法论之争(methodenstreit)的一般印象是将两人(两个学派)置于两极。然后,方法论之争争的不是抽象法与归纳法何为合法,而是在两方都认为两种方法重要的基础上再争论何为第一,何为第二的问题。
新历史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瓦格尔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一书的书评中,高度赞扬了马歇尔运用的抽象法,支持马歇尔为李嘉图的辩护。也批评了当时德国经济学家,包括少数历史学派的成员,错误地看待理解了历史方法。
从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认为德国历史学派否认普通经济规律和反对抽象法的传统观点,是不准确的。
个人觉得 经济思想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地将各家经济思想置于时代的天平上,用时代的法码给予衡量。否则,经济思想史专业会失去生命力,成为退化的学科。这是对经济思想史学习与研究人员的一个挑战,反过来,这个挑战给我们的旁人无法体会的快感。为此我们应该将更多地注意力放在边缘学派身上,越是被我们忽视和误解的,越应该放在书桌上,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由于这是专题讨论,我们接着讨论德国历史学派,对经济思想史学科教育与研究的其他问题,找其他的地方再专门讨论。欢迎大家参与!感谢大家的认真回贴!




德国历史学派其实对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熊彼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都有深刻影响,有可能从中整理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经济发展范式。
奖和差化积现金、魅力、经验各50点。



否定普遍规律,认为所有国家的发展都具有独特性,是无法复制的。
过于强调国家经济而仇视自由经济,在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无法比拟的重要性,但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却不得不依赖外来的比较优势,才能为国家得到最大的福利。过分强调自有无非是自掘坟墓,苏联其实也走过这样的路。
事实上,由于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接受了部分历史学派的积极观点,因而历史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也就没落了。


个人觉得Menger把书献给历史学派,如罗雪尔是有些不得已。毕竟历史学派是德语世界的主流,控制着学界和影响着政策。而Menger初出茅庐,完成《原理》一书时还没有正式的教职,得罪了历史学派的人以后就不好混了。其实Menger和历史学派之间的分歧没有那么大,他和边际学派的其他两个代表人物也没有那么近。他的学生倒很乐意把它塑造成新学派的创立者。
历史学派收集资料是为了建立理论,切不可把收集统计资料这个工具当成了目的。比如看Sambart的书,那么细致的史料背后,是深刻的理论。
附上一个介绍性的课件https://bbs.pinggu.org/b32i277294p2.html

“施穆勒纲领与演化经济学的起源”
贾根良 黄阳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7年11月刊全文转载)
摘要:运用“ 历史一伦理”方法, 揭示制度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 把理论、历史与政策融于
一体的研究框架是熊彼特曾称之为“ 施穆勒纲领”的主要内容。施穆勒纲领经过新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
桑巴特、韦伯、斯皮索夫等人发展后, 对熊彼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同时, 它也对美国老制度学派的诞
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作为演化经济学最重要的两个流派, 新熊彼特学派和美国老制度学派在德国历史
学派中有其起源。施穆勒纲领虽然是一种朴素的和直觉上契合了现代宇宙观的原始形态的演化经济学
研究纲领, 但它却强调了现代演化经济学发展中所忽视的伦理要素和欠发达经济等问题, 特别是在当代
社会, 如何减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排斥已经成为演化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因此, 重新认识作为
演化经济学先驱思想的以施穆勒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个人认为讨论一个经济学流派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 这个学派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什么?
2.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经济思想是什么?他们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3. 这个学派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对后来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个人认为讨论一个经济学流派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 这个学派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什么?
2.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经济思想是什么?他们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3. 这个学派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对后来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个人觉得贾根良教授和黄阳华兄的两篇文章文章都很明确地涉及了到这些问题,也是按这个思路展开的。
他们的文章还可以做细。

新翻译的Hodgson的《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专门讨论到了德国历史学派及其影响下的美国制度学派,个人认为这种学术系谱的研究方法还是很到位的,唯一一点问题就是这些学者包括国内的贾根良老师虽然诊断出了目前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所开出的药方——演化经济学却是难以奏效的。

新翻译的Hodgson的《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专门讨论到了德国历史学派及其影响下的美国制度学派,个人认为这种学术系谱的研究方法还是很到位的,唯一一点问题就是这些学者包括国内的贾根良老师虽然诊断出了目前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所开出的药方——演化经济学却是难以奏效的。
哦?出中文版了?
演化经济学自身还在发展当中,是否凑效,还需积累。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