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数量方程的改进及08金融危机
仍然在价格理论的尺度下讨论问题
我们熟知的货币数量方程如下 MV=GP , M代表货币需求、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G代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服务实际总量、P代表一般价格水平。我所得到的简单初级的数量方程改进如下:
GP <------> M_1 × V_1 + M_2 × V_2 + M_3 × V_3
说明:在一定时期内,M_1 × V_1 表示银行及其他储蓄机构所有与现金相关贷入与贷出记录绝对值总和的一半加上银行及储蓄机构卡消费终端相关贷入与贷出记录绝对值总和的一半,相应的 M_1 表示与其相关的货币需求,V_1 表示与其相关的流通速度;M_2 × V_2 表示银行及其他储蓄机构所有“国内的”与现金和消费终端无关的各自机构内和机构间贷入与贷出记录绝对值总和的一半,相应的M_2 表示与其相关的货币需求,V_2 表示与其相关的流通速度;M_3 × V_3 表示银行及其他储蓄机构所有与进出口货物、资金相关的贷入与贷出记录绝对值总和,相应的M_3表示与其相关的货币需求,V_3表示与其相关的流通速度。式子中间不用等号是因为有时候它们并不相等。
原因是我觉得Fisher的解释不那么准确即便在当时,而且我觉得Friedman对它的新的阐释也不能够充分说明本质问题。于是有了这样的想法,当然最本质初始的想法来自于想好好度量货币流通速度,发现应该对货币需求做适当区分,于是有了上面的方程式。式子右边的第一项就表示跟消费相关的货币流通量,第二项就表示跟投资相关的货币流通量,第三项表示跟进出口相关的货币流通量(各银行及储蓄机构间)。本来计算绝对值总和就可以(注意该除以2的时候不忘记就行),分得清楚是为了说明问题,毕竟大家都喜欢有实际意义的数学表达式。
我们先说明如何去度量这里的货币流通速度,其实已经说明了 M_1 × V_1 、M_2 × V_2 、M_3 × V_3 如何去度量,这只要仔细关注计算银行及储蓄机构的所有相关记录就可以了,即便有商业机密,银行可以在央行的指导下如实反映一个大概统计计算过程和总量记录。所以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计算出货币需求 M_1、M_2、M_3,我的计算方法是在该给定时期内,各分类计算所有记录的总和(有正负号之别,贷入为正,贷出为负),每多一次记录就有一个总和量,所有这些量峰值与低谷之差就是实际相关的货币需求。
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不能简简单单像传统那样估计实际人们现金持有量与收入成大致比例关系?为什么简简单单把 V & k=1/V 当做常量并不合适? 为什么这里只关注银行及储蓄机构的活动就可以了?第一、二个问题相当简单,没有明显的统计规律显示之,而且人们的习惯变化无常,根本不合适如此估计,而且把现金及现金等同券需求量跟货币需求量等同起来根本就是大错特错,有谁见过现实中有人像香港电视剧《创世纪》里张自力在一个小时内提取1亿现金去投资?那是少之又少。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有些人有存放大量现金的习惯,但是这些存放的现金并不应该被考虑,因为它们像古董一样被保存着,并没有参与流通,或者黑市流通不计入国民经济活动,至于说其速度为常量未免太想当然了。第三个问题在前面回答的基础之上也不难,现代商业的中心无疑是金融业,人们几乎都需要跟银行打交道,即便零售行业,零售店老板定期也会去银行处理资金,于是流通的现金当然就在我们统计范围之内了。
从上面我的分析(尤其是计算流通速度的过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金融储蓄机构结构问题是可以影响货币需求量的,这里的结构问题我指的是所有金融储蓄机构的相对大小、存款规模大小、各自利率结构等等。但是在该固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量的总量大小是基本上一定的,如果我们假设该固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可以重新开始的话。于是就有相应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所以这是一个相对不定不那么简单的过程。另外在 M_1 × V_1 中包含的银行及其他储蓄机构所有与现金相关贷入与贷出记录绝对值总和是不是该取一半是不那么确定的,这个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我们知道该固定时期开始有未参与流通的现金存在,当然一般情况下取一半较为合理。而且这个模型的定义相对简单,可以把式子右边项分解成相对多项,为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可以单独分析流入的投机热钱流通量、房地产行业相关货币流通量的影响及可以采取的宏观货币甚至财政应对策略。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如果用这种方法经过实践的检验以后能够得出计算货币流通量、货币需求、流通速度是相当可靠,相对准确的话,甚至可以用其来衡量我们的常规三种计算GDP的方法在计算精度上的准确性。
至于对08金融危机及后续中国经济危机的相关讨论,我需要去回顾一下历史了,也许明天会详细解释每一个我提出的解决危机的政策为什么是行之有效,而且确实被采用了(我确定美国、中国、欧洲和日本都这么干过,其他的也有一些听说,因为后来关注新闻较少)。
每天只有一个小时标准上网时间,大家一起耐心等吧,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