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60 0
2010-01-16

2010/01/15 18:51:40
中国现阶段不需要扩大消费吗?

崔宇

http://cn.wsj.com/big5/20100115/CWS185140.asp?source=UpFeature


最近,经济学家、复旦大学张军教授连续发表了两篇关于中国消费问题的文章。他除了认为国内居民的住房和金融等服务型消费支出被严重低估外,还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雷人的观点,即扩大消费不应该成为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中国现阶段还应该保持比发达国家更高的投资增速。其暗含的逻辑是,即使中国现阶段消费不足也是可以接受的。

消费和投资核算是笔胡涂账?
事实上,中国消费水平被低估或者消费不足被夸大并不是新鲜的观点。2009年,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等机构都发表过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彭志龙也曾撰文,承认居民自有住房消费支出确实被低估了。由于消费支出核算涉及到统计方面的技术问题,张军教授的文章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特别是他还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正本清源。简单地说,前者是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或每季度公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但后者是GDP支出法核算中的投资概念,是与消费净出口相对应的概念。

二者的核算口径有一些差别。比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还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没有包括的50万元以下的零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商品房销售增值和所有权转移费用以及生产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等,而且还要减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包括的土地购置费。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包括了土地购置费,但在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时却应该减去土地购置费,再加上商品房销售的增值部分等。也正是如此,张军教授认为目前统计部门在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时可能没有完全减去土地购置费等,导致GDP支付法核算中的投资有可能被高估。

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即使中国的消费和投资统计可能有一些瑕疵,即消费有可能被低估,投资有可能被高估,也并不影响中国目前国内消费不足这一结论。近的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口下滑对于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就是一个反证。如果中国不是因国内消费不足而严重依赖出口的话,中国经济就不会下滑如此之快,GDP2008年第三季度的9%到第四季度的6.8%,再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6%。远的来看,2004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从2004年的320亿美元骤然增加到2008年的接近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在2006年之后的三年间先后突破一万亿美元和两万亿美元,这种国际收支失衡的局面就是国内消费不足的铁证。

当然,按照净出口等于储蓄与投资之差的恒等式,有人会说国际收支失衡也可能意味着国内投资不足。这似乎有一定道理,把扩大内需单纯理解成扩大消费是片面的,扩大内需可以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入手,增加国内投资一样可以减少国际收支失衡。但这只是静态意义上的。动态的来看,在消费和储蓄比例失衡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现在增加的投资在未来形成的产能如何消化?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通过出口,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会改观。要改变国际收支失衡还得从降低储蓄入手,其传导路径是储蓄降低、消费增加、投资增加然后净出口减少。

这同时就意味着张军教授那个雷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经济增长并不应该单纯依靠投资、靠资本积累,消费才应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事实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一直是一个谜,也是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最初经济学家认为资本积累是增长之源,但各国的实际发展路径并没有验证这一观点。按照这个理论,穷国通过资本积累快速增长,富国由于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增长放缓,世界早就实现大同了,但现实世界还是有富国和穷国的分立。于是,经济学家后来又用技术进步和创新、国际贸易和制度因素等来解释经济增长,而且并没有形成共识。

其实,这里面可能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有些因素可能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结果。比如技术进步和创新可能是基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才引致的结果,而非发明家坐井观天异想天开的结果,这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障碍,因为供给并不必然诱导需求,否则就不会有市场营销这一学科了。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仅造出好肥皂是不够的,你必须使人们养成洗手的习惯。而投资可能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这一点问问企业家就可以知道,没有几个企业会在前景不明和萎缩的市场大举投资;而且,资本积累的增加并不必然带动有效的投资,否则中国就不会面临国际收支失衡了。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来源,其实应该是一个常识的问题,只不过经济学家更多的在从供给层面考虑问题。如果他们也是企业家的话,或许会更明白其中的道理。经济世界是由千千万万的人构成的,开发了他们的一个个消费欲望才会推动经济增长。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现代人感觉很充实也很累的原因,因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各种企业家当做了经济增长的源泉,而经济学家们却还在一边摆弄着不知真假的数据。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