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6973 33
2006-02-17
这部分文章,
前面的部分是我原创
后面的部分是我一朋友所写。
基本也算抄资料加原创吧。
放到这里,大家讨论经济学的空闲可以看看,换个口味
关于儒家文化


一、关于孔子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贡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由此可见他在世界文史中的地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占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他和他的信徒儒家学者,充当了中国社会模式设计者和教育者的角色,他们的思想支配和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这都是无容置疑的事实。孔子不单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也是更广义的社会哲学家。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无论在中国还是全人类,都是屈指可数的。


二、儒家文化的形成背景
儒家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是在中华古老文化特别是西周文化生态系统背景下进行的。这一系统由如下特征: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经济向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殷周的巫史文化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的文化氛围和士阶层的文化行为等。西周以降,传统文化与其自然环境之间以及文化生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有机互动,推动了儒家文化的最终形成。

三、儒家文化的发展阶段
(1)、 先秦原始儒学
先秦原始儒学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子思、孟子等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学派。它以“仁”、“礼”为基本内容,以伦理为本位,以人道为中心,高扬人本主义精神,是当时的一门“显学”。它是商周文化传统与世推移的结果,也是学派论战的产物。
先秦儒学的创立与发展,是在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社会历史潮流中进行的。在这场变革中,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更替,政治制度上表现出“法治”代替“礼制”的趋势,政治形势上由诸侯割据称雄向统一的封建国家过渡。
从孔子哀叹“礼崩乐坏”到荀子追求“统礼仪,一制度”,原始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半世纪。


(2)、 汉代新儒学
秦汉之后出现了新的儒学形态即汉代新儒学。汉代新儒学因受官方扶持而成为定于一尊的御用之学,它以董仲舒伟代表,以经学为表现形式,并与谶纬相结合,兼综阴阳、名、法、黄老思想,形成为一种有别于先秦原始儒学的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是原始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新儒学的奠基人。在汉代遵古崇圣之风盛行的历史条件下,他将自己的思想与圣人经典相附会,借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论证其政治主张,又利用汉武帝迷信符命灾异以及汉代人对天命的普遍敬畏,将自己的主张与天相相附会,构建起了以《公羊春秋》为轴心,融合阴阳、黄老、名、法思想,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理论构架与表现形式,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这一新儒学体系的创立,既是对先秦原始儒学的继承,又是对它的发展与创新。

(3)、 宋明新儒学
宋明新儒学在本质上是三教合流的产物。为了自身的发展,它不断地吸收佛、道思想的精髓,充实完善自己,同时又能够对异质文化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这对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进步事业,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宋明新儒学大力提倡并不遗余力地论证的宗法思想,使两宋以后勃兴的宗族共同体成为稳定封建社会后期统治秩序的重要力量,并在贯彻传统道德、培养亲情意识、加强宗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凝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宋明新儒学经过发展,体系更加严谨,理论更富哲理,也有利于民族意识水平的提高。但是宋明以后,儒家思想表现出了它日益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特别是宗法思想中关于“三纲五常”、“忠孝节烈”的说教,强调对君父的绝对忠诚,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以及摧残妇女思想,成为阻碍中华民族进步,束缚历史前进的桎梏,成为封建势力用于抵御近代文明的工具,儒学日益成为加强和维护封建统治、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成为民族离散力的思想根源。

(4)、 现代新儒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7 18:00:5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17 17:30:00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7 17:31:00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
(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 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
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那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7 17:54:00

谈谈儒、释、道三教渊源及一些影响

人称“三教九流”,可知道这“三教九流”到底是哪些?其实这个 “ 三教九流”有好几种说法:
三教:儒教(儒)、道教(道)、佛教(释)。
九流: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墨、道、法、杂、农、阴阳、纵横等学术流派,后来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

另外还一种九流的说法比较民间化:
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 、八客、九种田
中九流:
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 、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帮、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花子、九卖糖

早在汉末三国时,牟融、康僧会等最早提出了“三教”理论,可见“三教”的历史是相当久远的。而且一直以来研究中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无不涉及此谈。
大致收罗了一些东西,尚未读完,则已经深溺其中,其中任何一点谈起便可成书,(压抑很久)自己不通的东西比比皆是,难以掌控。
其中的东西千头万绪,还先从三教各自产生的渊源开始谈起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7 17:55:00
——三教之中,大家可能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儒教”,这一独特宗教的形成:


儒教的渊源及其形成

若成为一个宗教,就必须有其崇拜的对象,对于儒教,则拜的不是神,是祖先,是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的原则。
儒家思想从创立开始,逐渐成为了巩固封建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制度的一种意识形态,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以及思想家们不断地对它进行加工改造,使它慢慢地发展融合,完备细密,并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内,进行了儒学的造神活动,把孔子偶像化,把儒家经典神圣化,又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将儒家这一重要的思想学派搞成了神学,把政治、哲学、伦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教”体系,并一直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的地位。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直接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
宗教思想,强调“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等,巩固专制宗法等级制度,在先秦它还不是宗教,只是做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是算做“百家争鸣”的一家,儒家在先秦虽称显学(著名学派),但未高出其他学派之上。战国时期,儒家分裂为八派,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派影响最大。特别是孟子一派,宋以后被看作孔子嫡传,儒家正宗。
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两次大的改造:
最初的一次即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次则是宋明理学的建立,太广太复杂,不在本文涉及范围之内)
在西汉建立之初,为了安抚民心,发展经济,当时的统治者采用了“黄老之术”,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起到了一定的有效的作用。但是在“七国之乱”之后,出于加强中央政府集权,“统一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能够用统一的神权来维护至上的君权,它能够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它又能够用仁义道德的说教来掩饰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于是西汉王朝探索了六七十年之久,终于选中了儒家,并且出现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他主张思想上的统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抬上了宗教教主的地位,从汉代开始,孔子就成了儒教尊严、神圣的教主,被塑造成为一个神,成为永恒真理的化身。统治者有很多事情都借孔子的名义,借助“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通过政权的力量把儒教思想贯彻到社会生活中去,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儒教思想的正统地位。如汉代开始地方察举制度列出了许多道德品目,推举“孝廉”,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同时又是一种做官进仕的条件。紧密地把儒家的封建伦理和社会政治制度联系起来了。它的宗教模式在于:“天为阳、为君、为父、为夫,地为阴、为臣、为子、为妇。天地自然界的秩序被说成像地上汉王朝那样的社会秩序。自然界也被赋予封建伦理道德的属性。虽然没有西方上帝造人类那样的创世说,但也有类似的地方。儒家定于一尊,儒家的经典成为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道德、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理论依据。哲学虽不像欧洲中世纪那样都成为神学的婢女,但成了六经的脚注,非圣等于犯法。所谓圣人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儒家所崇拜的偶像。
中国的宗教首先被统治阶级所承认,而且把它的教义思想大力推行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去,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他们把神权限制在王权之下,而不允许平起平坐,更不用说神权凌驾王权之上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7 17:55:00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唯一一个说的上相对“正式”的宗教:

道教的渊源及其形成


道教是我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它起源于奴隶社会的巫师。在早期封建社会中,个别的发展为神仙家,后来又由方士们组成了方仙道,再后更出现了黄老道,这许多因素逐渐转变形成为后来宗教性的道教。
  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的巫师,他们的职司是掌握龟筮,而且被认为能沟通神天。
  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采仙药、炼仙丹的方士,他们扬言凡人只要服了仙药,吃了仙丹,立即可以登仙。
  起初方士们只是杂乱的宣传,并无系统的理论,自齐人邹衍,以阴阳主运之说,显名于诸侯,方士们便吸取了邹衍的学说,以装饰自己的门面。便由神仙家发展为史记封禅书所称的 “方仙道”。
  两汉之间,谶纬之说大兴。封建帝王利用谶纬,借以证明自己是顺天应命的真主。
  东汉初期佛教在中国流传渐广,给了神仙家以创立宗教的启发。于是,神仙方术与老子哲学结合起来,从此就产生了 “黄老道”。吸取老子“虚静”思想并加以改造。汉初统治者据以为指导,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曾收到一定效果。神仙家的方士渐演变为道士。(道士的产生)
  汉桓帝时,曾派亲信宦官去苦县祭老子,又在宫中立黄老、浮屠祠,以神仙术为内容的黄老道,开始被和佛教相并论。
  “太平青领书”的道教出现于汉顺帝时,后汉书襄楷传说:“顺帝时 ( 公元 126 年到 144 年 ) ,琅琊人宫崇诣阙士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 ……,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其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汉灵帝时, “太平道”兴起。太平道是太平青领道中的一派,其首领为张角。后汉书皇甫嵩传云:“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十余年间信徒遍及青、徐、幽、冀、荆、扬、衮、豫八州,汉官吏认为 “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不加禁阻。汉灵帝中平元年,张角率众起义,起义者皆戴黄巾以为标帜,当时遂称这些义军为黄巾。太平道在黄巾起义过程中,曾起过联络农民反抗封建王朝恶势力的作用,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即不再流行。
  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陵,在蜀郡鹄鸣山造作道书,创立 “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实与太平道同一源流,教规教义大都相同。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五斗米道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张鲁传说:“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
  张道陵所创道教,因受道者均应交五斗米,故当时称为 “五斗米道”。到了三国时,张道陵之孙张鲁占据汉中,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名“鬼卒”,后号“祭酒”,各领部众, 众多者名 “理头”。有病但令首过。诸“祭酒”各设义舍于路,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三国志裴注引典略说:“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 ( 按所谓三官者,即天官、地官、水官后世道教有三官之神,即始于此。 )
   张道陵创教之初,没有许多的经典,也没有更多的宗教仪式,不过乘汉末混乱,诸霸割据之际,假鬼神符录以聚众;后来经典逐渐增多,如所谓三天正法、正一盟威等经,都说是太上老君所授,老君命张道陵为天师,所以五斗米道世称 “天师道”。
  自黄巾失败后,太平道受了打击,不能公开传布,只有张道陵的孙子张鲁雄据汉中二十余年,尽力推行他祖父的五斗米道,因此取得民间一部分人的信仰 ( 张鲁后降曹操,封万户候 ) 。后来又经历代统治阶级的扶植故天师道在社会上的基础日益巩固,宗教仪式也逐渐完成。若论及道教最早的创教者,自然要承认是东汉的张道陵。
张道陵子孙三代都在四川省境内和陕西省南部一带行道,张天师原居汉中,传至第四代张威 ( 即张道陵曾孙 ) ,才移居江西省龙虎山。
自始,道教开始有了其作为宗教的条件,先结合玄学,然后又同儒佛相互磨合,并结合各方思想流派,发展流传开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