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一词在中国古代找不到对应。古代的“士”是以做官为职业的读书人,可见它包括官员。现代意义上的“文人”包括两种人,以学术研究为专长的学者和发表公共意见的知识分子。我所欣赏的真正的文人,有三个条件:
首先,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具有一流的水平;其次,善于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再次,对社会持有批判精神。
以当下中国的情况来看,做到第二点最容易,会写专栏就可以了。做到第一点不容易,因为中国的科学研究总体上水平很低。而在第一和第二点的基础上做到第三点,简直太难了。因为大凡学有所成并拥有公共声望的学者往往苟全于体制内,他们不愿意放弃一些来自政府的收益来保持独立之精神。
中国其实不缺学者,而且以后会越来越不缺。很多学者埋首书斋,不问世事,这可能是一种基于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也可能是一种犬儒主义的避世态度。一些有良知的记者、报人属于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也具有批判精神,但他们往往学养不够,因而虽能登高疾呼,却难有应者云集。一些著名学府或研究机构的学者拥有话语权,但他们的地位乃源于和体制的交换,故而中国罕有真正的文人。在我的眼中,英年早逝的杨小凯算一个,YY算四分之三个,WDD算半个,40岁以下的真正文人还没有出现。
http://doctornie.blog.sohu.com/14308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