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译著《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 日期:2006-01-23 ][ 来自:本站原创 ]
最早知道这本书的“大名”,大约是在2001年,我在网上看到周其仁为本科生开出的一份“新制度经济学”参考书目录。在这个目录中,周教授把这本书列在比较靠前的位置,记忆中好像不是放在第一位就是第二位。虽然之前我也曾听说过这本教材,但并没有看到过这本书的原文版,因而无从判断这本书的好坏,但周其仁教授的学术品味,我是相信的。当然,此前我也曾读过本书的其中一位作者Furubotn在1972年发表在“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上一篇关于产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综述,知道他们的实力,写教科书的水平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后来在我看到这本书的原文版时,发现该书的封底上有ArmenAlchian为此书写下的一段评语。Alchian是一个我最为敬佩的经济学家,有他的这一评语,这本书在我心目中的份量又增加了许多。
大约是在2002年底,我从韦森老师那里得知上海人民出版社要组织翻译出版这本书,便主动提出要求承担这个任务,尽管当时我还在忙于写我的博士论文。翻译这种事情,通常是吃力不讨好的,我之所以主动“请缨”,一方面是因为有我信任的学者对这本书的肯定;另外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内的学子当中尽管“热”了好一阵子,但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的知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通过阅读较为艰深的英文论文或者看一些国内学者写的较为零散的论文或随笔才可以获得。市面上,真正全面、系统地介绍新制度经济学的中文入门性教材还不多见。另外,当时我很想毕业留校任教,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给学生开设《新制度经济学》这门课,而最得意的莫过于向学生推荐自己翻译的书做教材了。
也许是不幸,在翻译这本书之前,我已经熟读了张五常那套书分三卷的《经济解释》。说不幸,是因为翻译这本书没有我阅读《经济解释》时那么得兴奋和过瘾。这种来自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自然也就影响了这本书原先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影响了我翻译这本书的速度。当然,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入门性教材和原创性著作毕竟不一样,前者主要是系统地总结以前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接受的理论或者观点,因而不可能像原创性的著作那样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惊喜或者智力上的挑战。但是,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正如张五常曾经说过的,他选取的经济学解释路线与新制度经济学其他学者所选取的完全不同。究竟谁选取的更对,现在下结论可能为时尚早,但我的天平是偏向前者的。不过,作为一部入门性教材,这本书对当今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还是作了较为全面、准确的综述,应该是初学者的首选,同时也是精于此专业的学者的必备之书。
今年9月份我曾去西班牙巴塞罗拉UniversityPompeuFabra参加第九届国际新制度经济学年会。在参加会议的名单中,我曾注意到本书的作者之一RudolfRichter也将应邀出席。因此,在会议开始前,我就想好了要把翻译这本书的事情告诉他,顺便看他们能否为这本书的中文版写个序。但不巧的是,Richter并没有在大会指定的分会场上出现,后来听大会组织者说,他是由于身体不适没有来参加。此次无缘,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由我和我的同门师弟罗长远共同承担的。第1、2、3、4、8章由我负责翻译,罗长远负责翻译5、6、7、9、10章。由于原作者是德国人,所以原文中有一些专业名词用的是拉丁文、德文或法文,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译法,我们还曾特意请教过德国以及奥地利的一些学者。尽管如此,我们相信译文中仍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希望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帮我们挑出来,以便我们今后更好地完善她。
姜建强2005年12月9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1 13:00:1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