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制度的实证与规范分析
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一件事情,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以到医院挂号为例,对一个病人来说,挂号窗口人越少,最好空无一人,病人到窗口就能挂号,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少。但中国人口这么多,病人相应也就多,如果大家都不去排队,必然形成在挂号窗口拥挤、混乱、甚至大打出手出现伤亡的局面,使强壮人挤掉弱小者,青年人挤掉老年、妇女和儿童,这是一个社会不文明的标志,也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
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局面,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人们发明了排队这种制度,大家自觉地按先来后到的原则,先来的人先挂号,后来的人排在先来的人的后面,待前面的人走后就可以挂号了。可以说,排队这种制度安排,对每一个挂号的人来说,还是很公平的。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讲,排队这种制度安排属于非正式制度约束,它是指人们在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是公认的社会行为规则,其作用在于它可以最大地减少病人在不排队时产生的摩擦成本,使每一个病人都能正常而有序地看病。
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杂乱走向规范是经济科学研究一个基本规律,新制度经济学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实际的人应该是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中活动,人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是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进行的。人们发明了挂号排队这一制度,其目的就是让病人在挂号这一看病环节上所花费的时间越少。如果病人挂号没有制度约束,那么病人在挂号这一看病环节上所希望花费的时间越少的结果,只能是挂号秩序的混乱和低效率。至于很多制度经济学家,例如张五常、巴泽尔,以及政治经济学家如克鲁格等,乃至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都认为排队是低效率的这种看法,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常言道;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就让大家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