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因为现在很多老一辈的审稿专家根本看不懂计量,是一点都看不懂,遇到过很多五六十岁的审稿专家,他们说只看理论贡献,实证基本看不懂,毕竟国内计量2000年后才兴起,除非是那种数学类或者偏工科以及数量经济学的杂志不然审稿人很多不懂计量。
第二,这点尤其是工商管理学期刊(会计学、公司治理里面比较严重)更注重理论贡献,计量完全是为全文完整性和形式上的科学性而加的,管理学领域很多的计量和理论部分是两个人独立写的,甚至是写完理论和假设,再写计量的(按照理论自行调整计量结果),理论完全凌驾在计量之上。我博导经常的一句话就是:“你把计量按我说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调一下哈,理论部分我已经让别人写完了你别管”,这点其实觉得是当年工商管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病。第三,发文章当然是结果比过程(的科学性)更重要啦

,不然那么多博士、教授等着发文章养活呢,显著性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