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加息的传言使股市大跌100多点。央行声称近期不会加息,但并不能消除学界和公众的加息预期。会不会加息,什么时候加息,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就成为热门话题。 加息与否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和通胀程度。因此,我们还要从分析这两个问题入手来预测加息的可能性。
先来看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今年的政策导向与去年还是有变化的,去年,宏观政策的基调是“保增长”,或者说是不惜一切手段要实现保八。结果不仅实现,而且超过了这一目标。今年,宏观政策的基调是“稳定增长”,即不追求更高的增长率,但要稳定,并加大“调结构”的力度。政府希望的增长率是9%,反比今年的8.7%增加了0.3%。在保证这种增长率的前提下,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把增长的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由出口的拉动转向内需,并且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如果宏观经济能按这种思路发展,那么就没有必要加息。
不过,今年的宏观经济,看来不会沿着这种理想的模式发展,中国经济前些年都是以过热为主旋律的。这种过热不来自中央决策的失误,而来自地方政府与官员的增长冲动,加之中央又缺乏制止这种冲动的手段。从2003年以来,中央在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从来没有超过8%的,但实际上增长率都突破了10%,2007年高达11.7%,超过目标近50%。各级政府把GDP增长率作为考核干部的唯一标准。这就引起各级政府的增长冲动。这种情况至今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许多人预测今年的增长率有可能突破10%。
如果增长率控制不住,通胀就迫在眉睫了。自去年以来,政府实行加大财政支出和放宽信贷的双宽政策,以刺激经济。这就引起广发的通胀预期,政府增加4万亿投资,对去年“保八”起了关键的作用,但也留下了两个引发通胀的隐患:一是政府赤字增长,用以后的钱刺激今天的经济增长,各国用这种方法刺激经济,无不引发通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的赤字刺激经济引发了70年代的通胀。二是这次财政支出的一些项目,短期内刺激了经济,但长期中并不盈利,甚至难以收回全部成本。这就加大了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的不良资产最后只有靠增加货币发行量来解决,这就留下了通胀的隐患。
货币政策的宽松就是贷款“海量发放”。去年初,央行计划增发贷款8万亿元,但到年底实际发放近10万亿元,超额25%。全年货币供给增长30%,这超过年初央行定下的17%的目标。谁都知道,货币供给增加是通胀的基本原因。而且,这些增发的货币中,有近2万亿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了房市和股市。这就引发了资产价格膨胀,而资产价格膨胀往往是通胀的先兆。今年1月份,这种“海量放贷”仍未得到控制,仅仅1月份前两周,放贷就高达1.1万亿元,几乎每天1000亿元!央行也认识到这种贷款剧增的危险性,因此采取了上调准备金率0.5%和其他政策,但同时声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这表明,这次上调准备金率和其他政策都只是控制“海量放贷”的临时性手段,今后货币供给总体上仍会增加。
增长率会突破今年初定的9%,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就加大了公众对通胀的担忧,而且,今后还可能有一些不利于物价稳定的因素。其一,石油价格的走势。我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率已达50%以上,国际油价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影响甚大。专家普遍预测,随着今年世界经济的好转(世界银行预测今年全球增长率为2.7%),今年石油价格上升的可能性极大。其二,今年的农业收成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央行预测全年通胀率在2.5%至3%之间,但更多的专家预测通胀率将达到5%,公众的预测则更高。
如果今年的通胀率能保持在3%以下,央行就不会加息。但超过3%央行则有加息的可能,超过5%则肯定会加息。当然,央行会提前采取措施,不会等到5%的通胀率才加息。从现在来看,上半年加息的可能性不大(这也就是央行所说的“近期”),但如果上半年通胀达到或接近3%,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可能,央行就有可能在下半年加息。所以,关注加息与否的人,一定要关注上半年的增长率与物价指数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