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曼专栏/金改
学学无聊的加拿大
【经济日报╱编译陈家齐】
2010.02.02 03:33 am
金融危机时,没新闻就是最好的消息。冰岛崩溃屡屡登上头条,而加拿大特别稳定的银行,则不太上报纸。
然而当世界把焦点从金融纾困转向到金融改革时,无声的成功案例应该和惊人的失败享有同等版面。我们需要向成功的国家学习,而最佳范例就是我们的北方邻居。现在,加拿大是个重要典范。
我知道,加拿大总被认为很无聊。新共和杂志曾经宣布,「值得提倡的加拿大创新」是史上最无聊的新闻标题(这是1980年代纽约时报的一则评论标题)。但我一直觉得加拿大非常引人入胜,这个国家和美国极度相似,但不尽相同。因为太相似了,两国的发展经验一旦不同,很可能是出自政策差异,不是文化或经济结构的差别。
而且,银行业无聊就是件好事。
先来谈一点背景。过去十年来,美国与加拿大都面临相同的全球环境,都面对亚洲廉价货品与低廉资金大举涌入。两国的经济学家都喜孜孜宣布,经济大衰退已成历史。
但当状况开始恶化,两国的遭遇却截然不同。美国出现房贷违约暴增、几家主要金融机构崩溃,其它则要靠政府钜额纾困才能存活。加拿大没遇上这些问题。两国遭遇为何如此不同?
不是因为利率。许多评论者都批评联准会把利息降到太低,维持低利太久,形成灾难性的泡沫。但是加拿大的利率基本上紧跟着美国,所以看来,光是低利率并不足以造成金融危机。
加拿大的经验看来也反对伏克尔的看法,这位让人敬仰的前联准会主席认为,金融危机的病兆起于金融业太大,范围太广,变成「大到不能倒」。但在加拿大,每家银行基本上都是大到不能倒:因为只有五家银行垄断了金融市场。
另一方面,加拿大的经验看来支持华伦女士(Elizabeth Warren)的看法。这位国会金融纾困监督委员会的主席认为,这波危机的起因是金融公司的欺骗性放贷。加拿大有一个独立的金融消费保护局(Financial Consumer Agency),该机构大大限缩了次级信贷。
最后,加拿大经验看来支持,要让银行业保持安全,最好的就是保持金融业的无趣;也就是说,限制银行的涉险业务范围。美国也曾有过无聊的银行体系,但里根时期的解除管制让银行业变得危险刺激。加拿大则继续享有快乐的乏味。
更具体来说,加拿大比美国更严格限制银行的金融杠杆,也就是限制他们借钱牟利的规模。加拿大也限缩了证券化市场,这种市场让银行把众多放贷包裹出售。银行宣称证券能分散减少风险,但实际上是让银行用别人的钱愈赌愈大。
毫无疑问,加拿大的保守让银行家无法像在美国那样,发挥他们的聪明创意;但到头来证明,这终究是件好事。
所以,美国有机会仿效加拿大的成功范例吗?
事实上,众议院去年12月通过的金融改革法案,原有机会让美国变得更像加拿大。这个法案要成立个独立的金融消费保护局,限制杠杆比例,并且透过要求银行留下一部分的放贷,从而限缩证券化市场。
但任何法案都要60票才能过关的参议院能否通过金改法案,则是大有疑问。共和党显然死命反对任何实质的金融改革(没有任何一位共和党人投票赞成众议院法案),而一些民主党人也模棱两可。
所以,我们很可能什么都不作,或作得不足以防止下一场金融危机。但这可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作,隔壁邻居已经明确说明,要怎样才能安定银行体系。
(作者Paul Krugman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2010/02/02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