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068 0
2010-02-02
FT中文网 > 经济 > 中国经济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沈晓杰 2010-02-02 (www.ftchinese.com)
上周五,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公布的《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央行公布的2009年全
国房价涨幅比上一轮房地产价格高涨时期的2007年高20.8%,比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的多了1倍以
上——官方的房价涨幅数据再一次“打架”。
之所以说房价统计“再一次数据打架”,是因为早在几年前,就出现过类似的房价统计上“官方数
据”互相打架的现象。当时,北京、广州和南京等地统计局公布的房价涨幅,和直接负责房地产市场
全面交易的各地房地产局掌握和公布的数据,相差甚大,在当时引发过“强烈的热议”。可以说,由
国家统计局的“房价统计失真”所引发的问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事实上针对国家统计局房价统计数据失真进行的系统剖析,早已引起统计局高层和房地产界的“反
思”。在2008年1月举行的年度大会上,时任国家统计局长的谢伏瞻特别指出:要“研究改进城市房
屋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 谢伏瞻强调,“对涉及民生且备受关注的数据,要进一步提高统计的科
学性、准确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数据信息需求”。据报道,这位国家统计局长当时就宣
布,2008年“将启动房价和CPI等关键数据统计改革”。
可是,人们还没有等到国家统计局的房价等民生统计数据改革,2008年的5月,这项改革的倡导者谢
伏瞻就调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房价、CPI等“敏感关键的”民生数据改革,也随着这项调令一起
“消散”。从此以后,人们对国家统计局的房价涨幅的数据,也由“较真”而日益“麻木”。
那么,为什么一个引发中国最高层在一个多月时间连发数道“令箭”的“过快上涨”的数据,到了国
家统计局的“统计体系”中,就可以变得如此“和谐稳定”,以至于原国家统计局长都“痛下决心”
非改不可呢?
按照统计学的基本原则,进行统计比较的基本前提,必须使其建立在“同质可比”的基础上。比如在
统计房价的涨跌时,要保证统计数据基本的真实可信,就必须在采用同一地段、同一楼盘,甚至细化
到同一楼层、同一朝向的房屋,作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房屋价格变化比较的依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加权
平均,最后才能得出全面、客观、真实的房价统计结果。这也是前几年统计局人士向社会释疑房价涨
幅时的官方解答。但为什么在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几乎每个楼盘、每个区域的房价都暴涨了百
分之几十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统计出来的这些城市的房价同比增幅却“奇迹般”的只有9.1%呢?
在解析这些问题之前,人们首先还得了解房价涨幅数据背后的利益格局。房价涨幅之所以在今天成为
“极为敏感”的数据,是因为它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尤其是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现有政府调
控政策优劣、行政执行力好坏的评价,而且还可能直接导致国家新的房地产和住房政策的出台,使房
地产市场“官商合谋”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暴利,面临新的洗牌。在这样的背景和利益驱使下,房价
涨幅统计上的“被调控”就不可避免的成了一种“必然”。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
“被调控”的手法之一,就是“郊县房屋城市化”。用不可比的“平均算法”大大拉低城市房价涨
幅。据介绍,国外在统计一个城市或地方的房价时,很多都是用市中心的半径地段或传统城市区域来
做统计比较的。据介绍,日本东京都就分别以15公里、20公里和30的公里范围,区别公布不同区域的
房价。而在我国,一些城市虽然也根据离市中心的远近划分为多级地段,但在公布房价的时候,从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