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论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读
——兼论对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
汤安中
山东师大政法学院教授
摘
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的命题,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一种经典诠释。经考察,它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悖,也与世界历史的广泛实践相悖,它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种严重误读,恩格斯晚年就曾给予了严厉批评,今天的这种经典诠释只是误读的现代版。社会实践以十分明确的信息告诉我们,在历史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它绝不是被动的“反作用”。正是因为如此,党中央始终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列为头等大事来抓。这里的正本清源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具有极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
诠释与实践相悖
党的自身建设
作者简介:男,中共党员,教授。亲身参加过建国以来各项运动。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事于《资本论》、《西方经济学》及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发表过百余文章,著有《读不懂农民
读不懂中国》、《<资本论>德法文相异处对照》等大本书,现兼任数县(市)县(市)委顾问。
一、诠释与实践“相悖”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中,十分明确地告诉人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主编许涤新,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4页)这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经典诠释,各种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直按此诠释阐述。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实践则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9年9月1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实践证明的真理是因为先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上层建筑,然后才能创建起新中国,创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经济基础。事实的顺序也是如此,党创建了军队、“创造”了枪杆子,“枪杆子里出政权”,新产生的政权又没收了四大家庭的官僚资本创建了初步的公有制经济,然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这个上层建筑又创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践的先后秩序所表明的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所起的作用不是教科书所讲的“反作用”而是真真实实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相关理论的经典诠释显然相悖,那么,这是否是特例?笔者从从世界历史的视阈考察表明,这种相悖产非特例而是普遍如此。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