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寒武创投创始合伙人韩冰,曾经投过超 50 家To B 公司。韩冰在本篇长文中,分享了他如何看 2B 行业的见解。文章略长,但一定能给大家带来启发,Enjoy!
来源 | 36氪Pro(ID:Krtech36kr)
文 | 韩冰
2018年开始, 2B 又火了,为什么说又,因为每过几年就会火一阵子。2B 方向的创业一直存在,最早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就是一家 100% 的 2B 企业, 2012 年找钢网的出现也让 VC 行业眼前一亮,原来这么传统的行业也可以在线化。
美国市场 VC 的投资一半以上都发生在企业服务市场,以此为目标,中国的 2B 项目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二级市场上,几乎清一色的都是 2B 企业,却几乎没有 VC 们的标的。
同样是面向企业的服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VC 们所说的 2B 是有特定的含义吗?到底哪些企业是 2B 企业?当我们谈论 2B 时,我们是在谈论什么?
作为最早参与了找钢网投资,前后投资了至少 50 家面向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创业企业的投资人,我也一直想搞清楚,到底我们投的哪些项目算 2B 。SaaS算不算?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算不算?面向小商家的供应链服务商算不算?连锁加盟的品牌商算不算?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算吗?批发商算不算?
虽然都是面向企业的,但是商业模式差异之大,完全不像一个领域,商业模式也都各有不同,如何去理解每一个企业,在过去的 8 年多的投资过程中,我逐渐梳理出一套方法论,在这里和大家探讨。
我想讨论的问题有两个出发点
能否找到一种更准确的界定方法,让我们能容易区分到底什么是 2B 的企业;
能否找到一种更通用的分析方法,让我们对2B类的企业进行一般性的分析。
我会从三个层次来进行分析
从 2B 到 4B(For business purpose), 重新定义 B 端生意;
4B 商业模式:谁买单、买什么?
如何高效优化 4B 商业模式?
重新定义 To B 生意
VC 行业发明过很多的新名词,包括 C2C,B2C,B2B2C,B2B,C2B,S2B,不一而足,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所说的 B 是 Business,指企业客户,C 是 Consumer,指个人用户。这应该是业内通行的认知,很少有人会对这个概念本身产生疑问。
但是在我们在看 2B 类项目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范围过于宽泛,行业差异过大,判断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也给我们投资带来了困扰。
目前的划分方法,是以服务对象的身份来区分 2B 还是 2C 的,对象是企业就是 2B,界限很明显,但是这种分类太过笼统,实际意义不大。
首先行业特点各异,工业品、农产品、电子元器件、纺织品、地产开发、物流运输……行业特性很明显,没办法放在一起做比较。
其次商业模式也差异很大,生产制造、流通领域、服务领域,提供价值的形式都是不同的。有的提供产品,有的提供服务,有的提供资金,有的提供技术,没办法一概而论。
最后,企业客户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企业里不同的人利益不一致。企业的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底层执行者,在面对 2B 服务时的判断逻辑、选择偏好并不相同,这进一步加大了理解 2B 商业模式的难度。
这几个维度叠加起来,一个 2B 的大类被分割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的垂直领域,很少有人能够有时间同时去关注这么多不同的行业和模式,导致了投资 2B 领域的专业性要求极高。
其实不管是什么企业,都是由人组成的,2B 也并不是面对 B 端的所有人,其中有一个人对你的商业行为最为关键,就是对方的关键决策人,他可能是企业的董事长,也可能是个部门总监,甚至是前台小姑娘,这个人才是你需要重点考虑的对象,将分析的重点聚焦在关键决策人上,能够大大简化我们对 2B 企业模式复杂性的理解。
1、针对目标对象的关键人,我们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决策者的目的维度,是for business purpose,出于商业目的,还是for consumption purpose,出于消费目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对方决定采购你的服务和产品,是为了进行价值再创造,将你的产品和服务变成新价值的一部分,还是直接使用掉,直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比如公司老板决定去哪里旅游团建,会考虑性价比,考虑去哪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团队的凝聚力,让钱花得值得,就是偏重商业目的的;公司行政小姑娘选择去哪里团建,会掺杂很多自己的主观因素,比如自己有没有去过,自己喜不喜欢这个地方,就是偏重消费目的的。
比如一个小店主向一个批发商买水果,如果是为了卖,就会选那些好卖的,毛利高的,那就是出于商业目的,如果是为了自己吃,就会买自己爱吃的,就是消费目的。真正的小商家自己是舍不得吃最好的水果的。
2、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有可能会同时受到两种倾向的影响,但是一定会有所偏重:
当对方的决策者是出于商业目的时,他会非常关注成本、收益、效率这些参数,也会认真的思考,仔细的权衡,这非常符合经济学里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尽管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很多场合下都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
我们在原有的 2B 和 2C 分类标准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决策人目的维度,于是得到下边这张图。
我们发现 B 端用户并非都是出于商业目的,而 C 也并不只是消费者。
企业中不同层次的人目的是不一致的。大企业中的老板作为决策者往往是更偏向商业目的,追求效率,关注成本,因为企业就是他自己的,企业变好他自己的收益也最大,但是他们对产品体验是不敏感的,因为他们自己往往不是使用者。
比如那些自己电脑都不用,却热衷于上马 ERP 的公司老板,他们只看到系统对他可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却不关心更换系统给下属工作带来的不便。
企业的员工,他们和公司利益的一致性并不明显,他们对待一个服务和产品主要考虑自己的体验,包括有没有让自己干更多的事情,为了学习新知识是否要付出额外的时间。
比如那些原本只要用 excel 就可以,现在却需要学一些复杂但是短期看不到效果的服务软件的底层员工,他们在挑选产品时会选择更简单的,更方便的。
此外底层员工还会考虑,当更先进的手段被引进后,原本的灰色收入的受损,以及面临的岗位替代。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对待 2B 产品的态度和他们的老板完全不同。
因为这种割裂的利益倾向,一个初创的2B企业想要同时满足两种需求,非常困难。不满足老板需求,销售的转化率就很低,业绩不起量,不顾及底层员工需求的话,使用反馈就很差,留存率上不来,没有复购,到头来也是死。这是很多国内做 SaaS 工具的创业公司面临的窘境。
在图中我们发现,也有一种企业不存在这种割裂现象,那就是小微企业,尤其是夫妻老婆店级别的企业,决策者和使用者的利益是相对一致的,甚至就是一个人,他们选择企业服务的时候,都倾向于商业目的,哪家实惠就用哪家,哪家能让他多赚钱他就用哪家,对使用体验没那么关心,因为利益和需求的一致性,想要满足他们是比较容易的。
只是因为这类小企业的需求很分散,付费能力弱,在原有商业体系中,没人愿意专门服务他们,后来互联网兴起之后,兴起了一批服务小 B 客户的互联网公司,他们采用了和打 C 端客户接近的方法,从免费甚至补贴开始,用价格来锁定用户,用便利性养成用户习惯,希望能拴住这些小 B 用户,但是在补贴结束后,这些小 B 只用了一秒钟就抛弃了原有平台,因为他们是纯商业目的导向的,关注成本甚于关注体验,当价格不再有优势,他们也会瞬间流失。这也是为什么最近 2B 的创业公司纷纷回流到做大客户,做高单价,放账期,这跟传统批发商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是因为这类企业并没有效率的提升,没有改变 B 端的交易流程,没有释放出利润空间,商业模式不成立。反之,如果能够深入 B 端的交易流程,改善效率,理论上服务小 B 应该比大 B 的模式更好。淘宝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例证。
3、除了企业客户,我们还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群体,个体劳动者:
他们自己就是决策者,所以天然是需求统一的。这个群体不仅有小商贩,小店主,还包括近年来崛起的主播、网红、自媒体、专车司机、外卖小哥,他们虽然是个人,但是每个人都像一个公司。
这个群体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2018 年 9 月知名经济学家李迅雷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在经济发展下行时,一种介于个体和企业之间的个人经济行为,会大比例提高,在很多国家的经济放缓过程中都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他提到了一个关键指标——居民生活用电量,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生活电价提高,生产用电持续下跌时,生活用电量在反向显著增长,在去掉了很多干扰因素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大量个人在用生活用电来从事生产行为。
抖音,有赞,滴滴,这些巨头已经证明了这个群体的巨大经济价值,近年来崛起的社交电商更是完全建立在这样一个群体之上。
回看这张图时,我们会发现,当我们用企业或个人的标准来区分 2B 企业时,得到的企业特点是复杂的,难以归类的,当我们用关键决策人的目的是否出于商业目的来区分 2B 企业时,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的老板,或者一个人的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判断逻辑都是高度相近的,是可以用理性推导的。
为了把这类企业归为一类,我们启用了一个新词:4B,即 For business purpose,以示和传统 2B 分类方法的区别。
分析 4B 商业模式
我们花了这么大力气,并不是仅仅为了把 2B 变成 4B ,而是为了找到一种通用的分析方法,当我们挑出了所有的商业目的的需求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理性的逻辑分析。
首先我们要先对企业做一个界定,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100年前曾经对企业的本质有这样的解释,人之所以组成企业而不是在市场上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是因为在企业中进行交易的成本低于在公开市场,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人没有必要组成企业。
1、按照这种理解,我们把企业和企业行为做了如下的界定:
把企业看成一个统一主体,企业内部通过高效的组织,进行生产和内部交易来创造价值。
企业与外界的其他主体发生交易行为,来获取回报,以及所需的生产要素。
明确了企业的边界,我们开始进行分析,我们用的方法与经典的商业模式分析方法不同,不会先从行业、模式的归类,而是用一种演绎推理法来展开对企业的剖析。
我们的问题就从一次最基本的外部交易行为开始,也就是企业收到钱的那一次。不管任何的商业模式,收不到钱的模式都是耍流氓。
2、我们会先问一个问题:是谁给你钱?
付费者是谁,决定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并不是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一目了然的,我们见到的很多创业者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他们的收入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于 B 端收费。
Google、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Facebook、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YouTube、优酷、土豆这样的视频网站,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主的广告收入;
天猫通过向卖家收取销售佣金,淘宝通过向店家收取广告费;
斗鱼、虎牙、YY、陌陌这样的直播平台收取主播的打赏分成;
迪士尼每年一半以上的收入是品牌授权费;
LV、香奈儿、Nike,Adidas这样的消费品牌主要通过将商品卖给渠道商获得收收入;
很多看起来相近的商业模式,本质上也不相同,比如包销和代销,同样的上下游,一个收取佣金,一个赚取差价,收费的对象一个是上游,一个是下游,商业模式完全不同。
比如一个撮合平台,比如中介行业、代理行业,虽然都是在交易中抽取佣金,但是在一个买方市场还是一个卖方市场也是不同的,不管收费的明目是否一样,费用最终会由弱势的一方承担,这造成了导致商业模式的差异。
比如 VC 和 FA 这两个高度相关的行业,虽然都是和创业公司打交道,但是一个收入来自于管理费和投资收益,一个来自于投资额抽佣,是毫无可比性的两个行业。
所以对商业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谁给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