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价换的实质是劳动的交换,即等量劳动换取等量劳动(等价交换原则)。——这里的“等量劳动”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推定,而无法现实测定。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等量劳动”中的“劳动”是抽象劳动(也叫一般人类劳动)而非具体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而非“个别劳动”,这让交换双方如何进行认定?
在具体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价格(交换价值)由价值决定(以商品价值为基础、不会背离价值太远),并受供求双方(交换双方)的定价能力和定价权影响。
2、“劳动价值论”偏重于价值创造而忽视价值实现,从而使其长于“社会性”分析而短于“个体性”分析,长于“一般性”分析而短于“个别性”分析,长于“理论性”分析而短于“现实性”分析。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价值实现是以价值创造为基础的,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价值创造理论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影响价值实现的因素,是近现代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区”。
3、“剩余价值理论”偏重于新创价值分配而忽视各种收益分配,从而使其长于“货币性”分配理论而短于“非货币性”分配理论,长于显性财富分配理论而短于隐性财富分配理论,长于各阶级的“结构性”分配理论而短于既定经济体内的“细分性”分配理论,长于指导“破旧”而短于指导“立新”。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各种收益分配是以新创价值分配为基础的,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新创价值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影响各种收益获取与分配的有关因素,是近现代经济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区”。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论》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主导下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经济学,而非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一种),非以企业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一种),非以市场交换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经济学,非以金融活动等为内容的投资理财经济学,……而这些“后者”也都是近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发展区”。
5、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非资本主导”的政治经济学,而是全社会的劳动者联合体(“社会”)主导的政治经济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在很多方面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或深或浅的“资本主导”的烙印;它的使命是比资本主义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其内容更侧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方面的探究。——经济社会的其它方面,只有当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关系时,才会被纳入有关的研究中。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跳”出《资本论》的框架,实现经济学分析中“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一般性”与“个别性”的统一、“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结构性”与“细分性”的统一、“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的统一。
我说的是除了价值外,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交换双方的定价能力和定价权!
不研究定价能力、定价权,是没法理解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的,是无法理解标价、谈价、讨价还价、降价促销、打折优惠等等经济现象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