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并不是一种
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同名图书《蚁族》就是描述这一群体的读物。
新闻报道说明年,中国的城镇居民人数将超过农村居民人数,中国城镇化率将首度超过50%。众所周知,农民失去土地之后会给予土地补偿金,进而转为城镇居民。作为考上大学的农村大学生们,我们在考上大学的同时,就会由农村居民户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户口,只是不会得到土地补偿金。同时,大学生们所拥有的城镇户口的福利待遇也大不如前,不分配工作,没有福利待遇,没有正式的城市居民户口,只是挂在人才市场的临时户口,不能落户,基本上处于三不管地带。考上大学的我们进城后的处境,其实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差不多。经济不景气时,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还可以回家种地,但是我们这些农村大学生是没有土地的,也回不了农村种地。请大家讨论一下:
1、农村大学生们算是失地农民吗?
2、农村大学生们由农村居民户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户口时是否应该得到失地补偿呢?
3、六楼提到的宅基地问题,农村大学生们成为城镇户口以后,父辈留下来的房产是否拥有永久的产权呢?比如,房子盖好70年以后,是否可以在原来的宅基地上新建房子?
4、毕业的农村大学生们在城市中工作、结婚、生活,就需要在城市中买房,但是在农村的住房却因为土地使用权是集体的,是小产权房,而不能转售,这样就使得父辈的存量资产不能够随农村大学生们转移到城市。房价高启,这就使得进城的农村大学生们处境更加艰难。大家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可能农村大学生们面临的紧要问题是如何在城市中留下的问题,而不是回农村要地的问题。而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容纳不了太多的大学生就业,大学生不愿意去西部或农村,所反映的可能并不是“学生是否愿意支援国家建设”的问题,所反映的更可能是“西部和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容纳不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比如,一个计算机专业或者土木工程专业或者金融专业的大学生,你让他回农村,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浪费人才。
在城市中留下的问题包括:
1、毕业之后,他们的户口能够由学校的集体户口顺利转为当地居民户口,无论是在私企还是外企,都应像国企和公务员一样享有同等的户口落户政策,这是基本权利。而不是一直挂在人才市场漂着。
2、毕业之后,在一定的时间内,5-10年内,他们能够在城市买得起房。
3、享受同城居民的基本福利待遇的权利,比如子女教育、医疗、失业保险等。
那如果孩子考上大学,进了城市了,没有农村户口了,父母百年之后,家里的祖坟还在地里,房子还在农村,人却没有农村集体户口,没权力占用农村集体的那些地,房子还不能流转、卖不掉,这可怎么办啊?一个人两个人好解决,有一大批这样的人可怎么办?要知道平均每年大概有300-400万左右的农村学子会考上大学。
(数字并未详细考证,如有能人能够寻出详实数据,不甚感激)
农村大学生们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遇到的一个大问题,与“农民工”问题可以堪称是中国城镇化的两大难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希望能够寻求到更好的制度或政策的解决办法,是呼吁给予进城后的农村大学生一些作为城镇居民的权利,一些不需要花费太多国家财政支出就能办到的事情,是希望能够纠正一些计划体制遗留的制度扭曲问题,是希望寻求不损害其他群里利益的条件下改善农村大学生生活境况的帕累托最优的制度改进。这并不是说这些农村大学生们自己不努力,况且,这些农村大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勤奋努力、自力更生的优秀青年。
在当前经济不景气、房价高企、就业难、工资低的条件下,这些农村大学生的处境确实不易,设身处地的想想,确实是难为这些农村孩子们了。
这个问题涉及许多难题:
1、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容纳能力如何协调?进城后的农村人口(包括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的安置问题。
2、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升级才能够适应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的双重就业取向?比如产业升级引起的压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势必会影响到农民工的就业。如果产业升级政策进程缓慢,势必会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容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较低而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产生问题。
3、二元经济结构如何融合过渡的一系列问题。
4、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两难问题。
向斑竹说明一点:农村大学生是社会当中不容忽略的庞大群体,经济不景气、就业难的条件下,他们的处境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来共同关注。我只是想讨论一下社会问题,没有恶意,烦请不要删贴。
原文地址: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520002-1-1.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2806199.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