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u1111 发表于 2010-3-4 17:36
就问一些基本的问题:粮价要涨多少才能保证农民生活到达预期水平?粮价相对价格高了怎么抵制进口.(富国种稻的思路)?
请回答一个现象:有些靠卖地办厂致富的农村已经基本不种地了,那么粮价如何对他们有什么影响?这个根源怎么得来的?
kiku1111 发表于 2010-3-4 17:36
就问一些基本的问题:粮价要涨多少才能保证农民生活到达预期水平?粮价相对价格高了怎么抵制进口.(富国种稻的思路)?
请回答一个现象:有些靠卖地办厂致富的农村已经基本不种地了,那么粮价如何对他们有什么影响?这个根源怎么得来的?

happyoil 发表于 2010-3-4 17:52好问题。kiku1111 发表于 2010-3-4 17:36
就问一些基本的问题:粮价要涨多少才能保证农民生活到达预期水平?粮价相对价格高了怎么抵制进口.(富国种稻的思路)?
请回答一个现象:有些靠卖地办厂致富的农村已经基本不种地了,那么粮价如何对他们有什么影响?这个根源怎么得来的?
我也来请教lz几个问题:
1 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一涨,为什么化肥、农药、农机等都要涨?
2 为什么农民不愿意当农民而去当工人:当农民好处是什么?又有什么不好?
3 城市有什么比农村好?
teiitokol 发表于 2010-3-4 19:23你还是一点都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粮价要提高多少才能达到这个目标?10%?20%?还是200%?kiku1111 发表于 2010-3-4 17:36
就问一些基本的问题:粮价要涨多少才能保证农民生活到达预期水平?粮价相对价格高了怎么抵制进口.(富国种稻的思路)?
请回答一个现象:有些靠卖地办厂致富的农村已经基本不种地了,那么粮价如何对他们有什么影响?这个根源怎么得来的? [/quote
对于红色部分回答:可以参考美国,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不是照搬而是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千方百计的维护本国农民的利益?
对于紫色部分回答:1“有些”就是不普遍,是特例,对于三农来说,现在不能成为主要矛盾
2会不会在将来成为普遍现象呢?实践的回答是:不会。为了加速城镇化,帮农民脱贫致富,乡镇企业曾被寄予厚望。但,绝大多数都失败了。
具体缘由,N多人已经分析了N多遍了,不再赘述
对于青色部分:恕我愚昧“富国种稻”指什么意思?“这个根源”里的“这个”代指什么?
喔,知道了,是这句话啊:粮价,其实,就是现在不平等的经济根源
简单来说:1权利,地位的不平等来自于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的多和少
2产品的价格决定了通过交换可以获得的其他产品的能力;价格越高,就可以越多的占有其它的产品,即:占有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
3粮价低,收入低,能获得的其他产品就少,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就少
更简单的说:农民没钱就没权
最后,提高粮价,让农民更多的占有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削减了特权部门所占有的资源,进而弱化整个社会的不平等
小国植桑,大国植稻是指某些产品特别是农产品为了国家战略安全考虑即使没有比较优势也不能不生产。
如果经济学可以忽视特例的话那还要研究做什么呢?
那我再反问一下:你确定现在中国的粮价是在均衡价格以下?因为按照你的说法,农民朋友们占有的社会资源太少了因为他们生产的粮食被压价。
sfpg1234 发表于 2010-3-4 23:21
我们都同情辛苦的农民群众,农业是一个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风险的产业,而且很重要,所以政府需要扶植,补贴。
经济增长可以靠资本深化积累,靠技术进步,甚至靠战争掠夺和殖民剥削。怎么可能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呢?
说粮价被扭曲了,证据何在?农业这几年都丰收增产啊,如果价格偏低应该大片土地被撂荒才对。
kiku1111 发表于 2010-3-4 15:24
粮食的相对价格不可能会提高很多,也不可能是根源.我的理由如下
1,国家战略问题.小国植桑,大国植稻的教训还是比较深刻的吧.
2,粮价的大幅度变动直接影响CPI,会造成不稳定.
3,粮价变动10%,农民的收入会变动多少呢?楼主能给出个解答吗?如果要靠粮价的上升来消除农村的问题,那么上升300%才有可能(自己估的一个数字,没有考据).
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见解是农村土地完全私有化和一些反城市化的措施,根本还是要靠中央政府的宏观和地方政府的努力.
举个例子,上海市郊区有很多村,大部分的村早就不种植农作物了,但是农民收入却每年提升,为什么?因为村里把土地卖给商人建工厂了,当地人一来有村里补贴,二来又有村里提供的各种岗位.那么你说对这些农民粮价上升有影响吗?
| 二、欧盟 农业补贴尤其是价格补贴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重要内容。虽然欧盟农业产值仅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4%,但农业补贴却占欧盟预算的一半。名目繁多的农业补贴不仅造成农产品大量过剩,而且成为引发贸易争端的重要线索。 1992年,欧盟为协调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立场,对其共同农业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其农业保护政策从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过渡到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改革目标是:通过降低价格支持水平,保障欧洲农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控制农产品生产和财政预算开支的过度增长,进行国土整治和保护环境等,促进农村发展。具体做法包括:(1)降低支持价格水平。将粮食和牛肉价格用3年时间降到接近国际市场水平(如谷类价格降低29%,牛肉价格降低15%)。(2)控制生产规模。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冻结15%的谷物耕种面积。(3)进行收入支持。对那些冻结了15%耕种面积的农业生产者,以不同地区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基础,根据种植面积给予补贴;对粗放经营的畜牧业生产者也增加补贴。(4)调整农业结构。如通过建立基金,鼓励保护环境;对55岁以上农业生产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以便安置青年;扶持山区和条件较差地区的农业发展等。 经过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改革后,欧盟农业补贴有所减少,但总体补贴水平仍居世界前列。为面对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要求,特别是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压力,1999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强调对农业政策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革。改革的中心还是将欧盟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转变为与农产品产量限制相结合的价格补助体系。农产品产量限制的基本形式是实施有限度的强制休耕规划,并奖励自愿休耕。改革措施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主要农产品的行政定价,二是对因降价对农民带来的收入损失进行直接补贴。比如,用两年时间将粮食支持价格下调15%(即每年7.5%),对粮食的直接补贴额提高到每吨63欧元,这相当于抵偿粮食支持价格降幅的50%;牛肉支持价格分三个阶段降低20%,同时通过提供直接收入补贴的方式补偿饲养者85%的损失;马铃薯淀粉的价格也用两年时间降低15%,同时对农民收入进行补偿;对油料作物、蛋白作物、饲料作物等的补贴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共同农业政策改革使农业补贴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补贴的绝对数量并没有减少。如1991年,法国的农业补贴为68亿欧元,其中用于市场方面(价格补贴和出口补贴)的补贴为62亿欧元,用于直接补贴给农场的仅6亿欧元;到1999年,法国的农业补贴上升到92亿欧元,其中用于市场方面的补贴为33亿欧元,用于直接补贴给农场的达到59亿欧元。 三、日本 长期以来,日本始终以国家财政扶持本国农业发展,对主要农产品尤其是大米实行了极为严格的保护。不仅通过配额、关税等严格控制农产品的进口,对农产品的国内流通也进行严格管理。如政府将大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米,一部分是自主流通米。对于这两部分,政府都要控制面积、产量和销售量,但实行不同的收购方式和不同的价格。前者由政府收购,政府定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数倍),后者则政府不收购,但需按特定渠道流通,并以政府定价为基础(后来,部分自主流通米的价格开始以大米交易所投标价为基础)。 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造成严重的贸易扭曲,遭到很多国家的反对,为适应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WTO农业规则的要求,日本从1995年起,大幅修改本国的农业政策,1995年实行新的粮食法(减少政府管制的大米流通份额,允许第一年国内消费量4%、5年后达到8%的大米进口等),1999年出台大米流通法,1999年颁布新的农业基本法及农业改革方案。2000年提出日本政府在下一轮WTO农业谈判方案。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突出了日本对自身粮食安全的重视和在人多地少的传统农业国家里,农业具有贸易之外的多种功能性的认识。日本农业政策改革,在逐步地(尽管幅度不很大)扩大市场的开放度,并减少对粮食的直接价格补贴,但却在农业资源环境养护、培养农业人才、基础设施投入、种植结构调整、乡村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保持日本农业的持续发展。如日本农民建立或改造农业生产设施,可以从政府获得其投资额65%-85%的财政补贴,其余部分还可以贷款;日本正在实施的土地改良长期(1993-2002年)计划投资额达400亿美元。 四、几点启示 世贸组织达成的有关农业协议,对各国农业政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情况看,为适应新的贸易体系发展的要求,农业政策调整具有以下特点。(1)各国都继续实施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据世贸组织统计,仅这些方面不需要削减的、可计算的年农业补贴(绿箱政策):美国为512亿美元,欧明为209亿美元,日本为204亿美元。实际上,近几年一些国家这些方面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有所加强。(2)各国都根据农业协议的要求,对部分农业补贴进行了削减,但从执行情况看,农业补贴削减的幅度不大,有的甚至没有实质性的削减。(3)农业补贴的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各国对农产品价格补贴、出口补贴等“黄箱政策”进行了削减,但这种削减的相当一部分又以收入补贴等形式进入“绿箱政策”的范围。在WTO农业规则的约束下,改变的仅仅是农业补贴的方式。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农业更加直接地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为提高农业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必须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框架下,对我国农业保护和支持政策进行调整。一要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特别要增加国家在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设施改善、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投入。二要研究制定农民收入保障制度,对农民因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带来的收入损失进行适当补偿,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生产生活救助。三要逐步减少国家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和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 |
kiku1111 发表于 2010-3-4 15:24
粮食的相对价格不可能会提高很多,也不可能是根源.我的理由如下
1,国家战略问题.小国植桑,大国植稻的教训还是比较深刻的吧.
2,粮价的大幅度变动直接影响CPI,会造成不稳定.
3,粮价变动10%,农民的收入会变动多少呢?楼主能给出个解答吗?如果要靠粮价的上升来消除农村的问题,那么上升300%才有可能(自己估的一个数字,没有考据).
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见解是农村土地完全私有化和一些反城市化的措施,根本还是要靠中央政府的宏观和地方政府的努力.
举个例子,上海市郊区有很多村,大部分的村早就不种植农作物了,但是农民收入却每年提升,为什么?因为村里把土地卖给商人建工厂了,当地人一来有村里补贴,二来又有村里提供的各种岗位.那么你说对这些农民粮价上升有影响吗?
kiku1111 发表于 2010-3-5 17:42
楼主,求同存异吧。只是你应该思考下粮价就算提高100%农民真的能增收100%吗?真的能摆脱现在的窘境吗?就算你明确提倡农村土地应该完全私有化或者反城市化甚至应该成立农业工会,我都有强烈的兴趣和你做进一步的讨论,可是您这一套一套的大话,大道理压下来却一点不考虑实际问题,那我等只能退却了。
kiku1111 发表于 2010-3-4 23:06对于此,在确定一件事情之后,我才能回答。那就是:请您论证一下“均衡价格”这一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在中国存在。teiitokol 发表于 2010-3-4 19:23你还是一点都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粮价要提高多少才能达到这个目标?10%?20%?还是200%?kiku1111 发表于 2010-3-4 17:36
就问一些基本的问题:粮价要涨多少才能保证农民生活到达预期水平?粮价相对价格高了怎么抵制进口.(富国种稻的思路)?
请回答一个现象:有些靠卖地办厂致富的农村已经基本不种地了,那么粮价如何对他们有什么影响?这个根源怎么得来的? [/quote
对于红色部分回答:可以参考美国,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不是照搬而是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千方百计的维护本国农民的利益?
对于紫色部分回答:1“有些”就是不普遍,是特例,对于三农来说,现在不能成为主要矛盾
2会不会在将来成为普遍现象呢?实践的回答是:不会。为了加速城镇化,帮农民脱贫致富,乡镇企业曾被寄予厚望。但,绝大多数都失败了。
具体缘由,N多人已经分析了N多遍了,不再赘述
对于青色部分:恕我愚昧“富国种稻”指什么意思?“这个根源”里的“这个”代指什么?
喔,知道了,是这句话啊:粮价,其实,就是现在不平等的经济根源
简单来说:1权利,地位的不平等来自于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的多和少
2产品的价格决定了通过交换可以获得的其他产品的能力;价格越高,就可以越多的占有其它的产品,即:占有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
3粮价低,收入低,能获得的其他产品就少,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就少
更简单的说:农民没钱就没权
最后,提高粮价,让农民更多的占有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削减了特权部门所占有的资源,进而弱化整个社会的不平等
小国植桑,大国植稻是指某些产品特别是农产品为了国家战略安全考虑即使没有比较优势也不能不生产。
如果经济学可以忽视特例的话那还要研究做什么呢?
那我再反问一下:你确定现在中国的粮价是在均衡价格以下?因为按照你的说法,农民朋友们占有的社会资源太少了因为他们生产的粮食被压价。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